貿易產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7:42:3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產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產業論文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中國產業國際貿易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查看全文

自由貿易區貿易產業研究論文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查看全文

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產業論文

東盟自由貿易區從1967年成立以來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被視為發展中國家間最成功的區域性組織之一。雖然人們對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盟經濟合作的評價不一,但東盟各國的經濟卻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2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出臺使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東盟經濟合作的步伐加快了。

眾所周知,自由貿易在長期是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來貿易保護程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加入自由貿易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調整成本)。因為關稅的取消、貿易壁壘的消除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重新配置。然而,這個過程是痛苦的。那些原來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會發展壯大,而那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則終將被淘汰,從而導致一些產業的部分資本荒置和勞動力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國家在執行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決心和行動。但是,如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來自產業內貿易,那么,各國加入自由貿易區的成本就比較低(DixonandMenon,1995)。因為產業內貿易并不是導致生產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而是在同一個產業內流動,是產業內的專業化,其資本和勞動力的變動更容易適應新環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認為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區內貿易的擴大主要是以何種形式——產業間貿易還是產業內貿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東盟的區內貿易

自1994年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正式實施以來,在區內關稅減免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稱為《共同有效優惠關稅協定》,是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運行機制。CEPT產品包括四類,即列入清單產品、暫時例外產品、一般例外產品和敏感產品。)產品的加權平均關稅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屬于“CEPT列入清單”,其中92.7%商品的關稅在5%以下。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區內貿易總額為1595.91億美元(注:2000年泰國區內貿易的進出口值只包括頭9個月的數據。),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時,2000年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比重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2.19%。因此,從區內貿易比重來看,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在擴大區內貿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當然,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對各成員國的影響是不同的。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有所下降,雖然文萊的區內貿易比重居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首位,但其區內貿易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區內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卻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萊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變化起伏較大。而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區內貿易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達6.67%、7.92%和4.79%,說明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使區域內原先貿易保護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加強了同區域內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擴大經濟規模,增強其出口產品在區域內的競爭力。

二、產業內貿易指標

對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經驗性和統計性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涉及經濟一體化對貿易專業化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沃頓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薩(1966)、格魯伯和勞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們都建立了各自的測量指標。其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如下: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研究分歧論文

摘要:新貿易理論認為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是解釋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基礎,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認為比較優勢與完全競爭可以解釋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將產業內貿易區分為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分別進行研究使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更為密切一些。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新貿易理論新Heckscher-Ohlin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貿易理論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對產業內貿易性質的不同理解。新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分析方法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產品的交換。理想狀態下的產業內貿易產品被稱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產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價格下,貿易產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同一產業內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交換,而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要素密集度卻是不同的。本文分別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觀點及爭議進行分析。

一、新貿易理論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新貿易理論在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考慮的是產品的水平差異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產品在存在水平差異時的交換,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內貿易活動主要發生在技術水平、要素稟賦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影響比較大的理論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這些研究的結果認為規模經濟、產品多樣性、消費者偏好等構成了產業內貿易的基礎。

Krugman(1979)將基于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閉經濟下的分析擴展為開放經濟的分析,證明了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國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發生的獨立原因。該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個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相同,而且所有品種都對稱地進入效用函數,即每增加一單位任何品種的消費帶來的總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費的品種越多,總效用增加越多。該模型在供給方面假定,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產品所有品種的生產函數相同并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每一個產品品種只有一個廠商生產,即廠商數目和產品的品種數相同,每一個廠商也都試圖分割市場以形成自己的壟斷力量。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每個國家消費者可得到的產品品種種類和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國家的市場規模。因此,通過國際貿易創建更大的一體化市場,可以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產品品種種類,并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從而增進各國福利。該模型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性的條件下,即使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也能開展產業內貿易活動,并且這種貿易會增進兩國的福利。

查看全文

對外貿易產業論文

一、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梯度轉移環境保護問題意義重大

目前我國國內推行ISO環境管理標準的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不僅沒有引起企業足夠的重視,更沒有達到普遍性的社會認知和認可,這與我國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有關。其一,按照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來看,我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有限的財政收入限制了環境標準的推廣。其二,環境保護意識的普及較晚,社會居民和企業法人環境保護意識的缺失,使得企業不愿意花費較大的成本進行認證。其三,環境管理標準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標準的識別和持續監督的力度不足。這都嚴重阻礙了ISO環境管理標準在我國的實施和推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令世界矚目,尤其是對外貿易產業發展迅速,為我國經濟騰飛作出了卓越貢獻。但也應該注意到,我國區域發展極其不均衡,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總體發展水平;同時,基于勞動密集型的對外貿易產業發展已呈現出下行趨勢,東部地區能耗、污染、排放等環境壓力日益加劇,產業發展面臨發展途徑的重新選擇和定位。因而,推進對外貿易產業由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梯度轉移勢在必行。區域產業轉移戰略是國家基于經濟社會總體發展目標需求、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需求、產業發展環境變化等因素所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能否在推進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兼顧環境保護,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對于加快東部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期和全力推進中部崛起,以及實質性地落實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總體來看,ISO環境管理標準不論對于微觀企業還是對于宏觀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受到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高度認可。國際上獲得該標準認證的企業每年以200%的速度持續增長,其中大多都是來自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而我國由于自身的現實狀況,對ISO環境管理標準的推廣范圍和力度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較大。在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梯度轉移戰略的實施過程中,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標準的推廣應當受到重點關注。

二、發達國家以綠色經濟為主導的

發展戰略及相關經驗借鑒在進入21世紀后,國際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以環境保護為主導意識的綠色發展新趨勢。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已經基本結束,并且利用工業后時代出現的技術革命使環境污染問題從技術層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

(一)英國重視發揮綠色經濟牽引作用,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英國將綠色經濟發展確定為經濟政策的核心。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英國擬通過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產業,以帶動整體產業發展,復蘇經濟,擴大就業,具體措施分為綠色能源、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制造等三個方面。綠色能源方面,2009年7月15日,英國了《英國低碳轉換計劃》、《英國可再生能源戰略》等,計劃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到總能源供應的15%;綠色生活方式方面,2007年5月,英國政府了新的《能源白皮書》,進一步明確了實現低碳經濟的能源總體戰略,并為低碳客車和電動汽車提供大量補貼;綠色制造方面,英國政府啟動“綠色振興計劃”,斥資2.5億英鎊扶持電動車、混合動力車制造業的批量生產,以提升本國低碳汽車制造業的實力,增強其未來的出口競爭力。另外,英國政府通過綠色投資銀行,對海上風力發電以及綠色科技研發提供大量補貼,特別為私營企業如REG風電公司等跨國公司進行海外投資提供額外的融資支持。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政策,英國綠色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不僅帶動了全國的經濟發展,還有效擴大了就業。近兩年來,英國的綠色產業以年均4%以上的增長速度,為英國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1/3,并占據了英國GDP的8%以上,混合燃料制造、電動車制造以及風電等綠色產業為英國提供了100萬以上的就業機會,并已經在產業規模上超越了部分傳統產業,如電信業、航空制造業等。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產業論文

一福建省加工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狀況分析

(一)福建省加工貿易的現狀

1.加工貿易的概況圖1和表1分別反映了福建省加工貿易2003年至2012年的發展現狀。從圖1可知,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加工貿易的進出口額顯著下降,但隨著2010年國際市場的全面復蘇,福建省加工貿易恢復較快的增長態勢,2010年加工貿易總額共計3799681萬美元,相比2009年增長了33.96%。綜合來說,加工貿易出口額的增長趨勢比進口增長明顯,但加工貿易的進口也基本維持在較為穩定增長的水平上。而從表1可知福建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與本省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出現了下滑的態勢。但福建省主要的進出口貿易方式依然以加工貿易為主。2.加工貿易的結構福建省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途徑包括進料加工出口和來料加工出口。出口結構以進料加工為主。如圖2所示,從2003年至2012年,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比重相對于來料加工貿易出口額的比重較高。進料加工出口額占加工貿易的出口額都在80%以上。3.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福建省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嚴重不平衡,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都遠遠高于內陸地區。目前本省加工貿易出口額主要是由廈門、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五個城市所創造,其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99%以上,并且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上億美元的企業全部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四個城市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比不到1%。雖然政府鼓勵沿海加工貿易向山區適度轉移,但福建省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加工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二)福建省產業結構的現狀

1.產值結構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由以落后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逐步向以現代工業為主的工業化結構轉變,工業中則以食品、煙草、采掘、建材等初級產品的生產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的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的迅速增長,非農業勞動力開始占主體,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重化工業階段。在工業化后期階段,第一、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第三產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的高速增長,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9]。20世紀50-60年代,福建省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導,其次為第二和第三產業為的排序。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逐漸超過第一產業,直至21世紀初,福建省第一產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取代第一產業成為主體。如今的產值結構呈現第二第三產業不斷上升,第一產業逐漸下降的趨勢。隨著現代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第三產業比重有超過第二產業的趨勢。目前福建省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時期,技術進步加快,重工業化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對于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2.勞動力結構勞動力結構是衡量產業結構優化程度的標尺之一,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之一就是使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流向高勞動生產率部門,根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中勞動力結構的演變規律是: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逐次增加。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福建的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不斷下降,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步上升,整體趨于合理。福建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從2000年的46.8%到2012年的25%,下降了21.8%,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從2000年的24.5%和28.7%到2012年的38.8%和36.2%,分別上升4.3%和7.5%。福建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加工貿易作用于產業結構的途徑分析

查看全文

中國調選產業國際貿易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查看全文

我國產業國際貿易的政策調選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