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與思索

時間:2022-07-16 11:01:39

導語: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美貿易摩擦的應對與思索

經貿合作一直是影響中美關系的關鍵部分。自從2018年3月美方挑起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政府宣稱根據“301調查”結果擬對來自中國進口的600億美元商品大規模征收關稅,中美貿易摩擦正式打響。9月24日美國宣布了2000億美元的征稅清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也于同日了《關于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澄清中美經貿關系的事實,并闡明中方立場。2020年1月9日,中美雙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美貿易摩擦將持續進行。農產品貿易作為中美雙邊貿易最重要的方面,在此次貿易摩擦中受到巨大影響。長期以來,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主要進口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兩國之間的農業貿易互補性較強,在雙方市場上也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此次貿易摩擦的影響下,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急劇減少。據美國農業部統計,2018年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額比前一年下降了53%。本文嘗試基于所收集的材料對近期中美兩國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歷年來美方對華政策進行梳理,以期從中了解加征關稅對中美兩國,尤其是對美國農產品貿易和農民收入的具體影響及影響程度,為中方制定針對性的策略提供參考建議。

1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

1.1大豆。作為美國對外出口的農產品命脈,大豆在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中一直保持在15%左右,是美國對外出口最主要的農產品之一。2016年,美國大豆對外出口總額一度占到了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7%。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接收國,在其大豆出口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置否的。從2013年開始,中國基本上承接了美國60%左右的大豆出口,單從大豆這一種農產品的交易中,就能夠控制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的9%。2018年4月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美國的大豆、汽車等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美國的大豆出口受到了嚴重限制,出口量與出口額迅速下降。2018年,對中國的大豆出口量僅為824萬噸,同比下降了74%。據USDA數據統計,2019年1—9月,美國大豆對中國的出口量已達到1344萬噸,較2018年有所回升。然而,中國的大豆進口合作國除美國之外,還有巴西、阿根廷等國。在對美輸華大豆進行制裁后,2018年4月3日,中國農業農村部與財政部聯合了2018年財政重點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大豆補貼,并鼓勵農民提高大豆的種植面積。這些因素都將進一步降低中國對美國的大豆進口依賴。從出口額上看,2018年的大豆出口迅速跌到谷底,同比下降了74.5%。2019年1—5月,中國自美國的大豆進口額降幅達到了66.8%,2019年的情況仍舊不容樂觀。于美國而言,作為一個大豆產量嚴重過剩、一半左右的大豆用于出口的國家,對中國大豆出口的迅速下滑會對自身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巨大的出口缺口意味著美國國內龐大的大豆冗余,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必然威脅其國內眾多農場的生存。如果中國繼續限制對美國大豆的進口、增加別國進口,并提高國內大豆種植,美國農業州人民的生活水平將持續下降。1.2玉米。美國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度發達的農產品大國,玉米作為其中部平原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在其農業發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對外出口的農產品中也有較高的比重,常年保持在6%~8%的水平范圍。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玉米出口呈現高低交錯的局面。2018年,對中國的玉米出口量與出口額降幅均超過了60%。USDA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截至9月的對華玉米出口量為25.29萬噸,預計2020年出口總量與2018年相當。即使中國在美國的玉米出口中排名靠后,無法排進前十名,但對于美國而言,玉米對中國出口的下滑仍將帶來一定的損失。由于中國玉米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一,產量位居世界第二,玉米進口依存度不高,且自2015年以來,國內玉米產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未來對美國玉米的進口量將很難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都有提高對中國玉米出口的明顯意愿。受上述因素與限制美國進口的影響,中國對美國玉米需求的減少趨勢會更加明顯。1.3小麥。美國大平原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高,小麥產量巨大,是美國對外出口的重要農產品。在對外出口中,小麥所占比重常年維持在4%左右。由于美麥品質較好、價格合適,在國際市場上廣受歡迎。然而,美麥對中國的進口量并不多,這與中國小麥進口來源多元有較大的關系。中國作為小麥的產量大國,對于小麥進口的依賴性已經越來越小。同時,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美國在小麥進口中的排位處于前六名中的最后一名。其中,自法國的進口量激增,由2018年同期的553.5噸增至13.1萬噸,而自美國進口同比減少85.9%。對美國而言,盡管小麥在對外出口中的位置遠不及大豆等重要,中國也不是自身小麥的主要出口對象,但2018年以后小麥對中國出口的驟降仍是自己的巨大損失。

2中美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歷程

2.11978—2000年:貿易壁壘高筑。1999年,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突遭美軍轟炸,造成數人受傷。進出口商受到雙邊政治沖突的威脅,其貿易行為受到巨大影響,而農產品的貿易量受到強烈影響。此時中國還未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設置了很多關稅壁壘和農產品貿易保護壁壘,南斯拉夫事件更是火上澆油,兩國的農產品貿易基本持平。2.22001—2007年:關稅下降,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按照組織規則,逐步降低關稅并規范非關稅措施,擴大市場準入,為農產品進口提供了優良的市場環境。美國的家庭大農場模式下,其生產管理經驗日趨成熟,擁有機械化程度高、規模化、集約化等特征,因而生產出大批量、專業化的農產品,大量出口。2005年,中國進一步降低農產品進口關稅總水平至15.35%,成為世界上農產品進口關稅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的數量也達到承諾的最高點。2003—2007年,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量持續上升,農產品貿易順差開始增長。2.32008—2012年:國際市場波動,保護主義抬頭。2008年,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加劇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波動。2009年世界農產品價格經歷了由持續下跌到不斷回升的波動過程,包括谷物、肉類、油在內的主要農產品價格自2009年8月后持續上漲。2008年農業法案對大麥、大豆、棉花等美國優勢農產品的補貼力度加大。200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了“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以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等目標。2009年美國農業直接補貼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3%,我國農業直接補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已經上升到3.59%,兩國在農業補貼方面水平相當。2010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投向農村,落實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隨著我國農產品供求關系的變化,農產品進口與國際市場形成了大致兩種關系:一種是以大豆為代表的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農產品;另一種使以小麥和玉米為代表對國際市場是調劑型的農產品。在出口信貸保障計劃下,商品信貸公司向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方提供期限為三年的信貸資金。2011年出口信貸保障資金達41億美元,主要用于出口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2012年美國農產品進口平均關稅為8.5%,低于WTO的其他成員國。截至2012年,美國整體的農業支持政策仍然以“直接干預”“高補貼”為基本思路。2.42013—2018年:貿易結構調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對國際市場依賴程度有所下降;主要農產品出口國家減少了出口量,而中國農產品進口選擇也不斷調整,漸趨多元化。2014年,美國出臺農業法案,繼續保持高強度的農業發展財政支持力度。其中,價格損失保障計劃大幅提高了包含大豆、小麥、玉米在內的15種產品的參考價格,與2010—2012年相比提高了近一半。2018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實施了對農民的臨時性援助補貼,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農產品價格可能有所下降。2.52018年以來:貿易摩擦加劇。2018年3月,特朗普在白宮正式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2018年7月6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宣布對第一批清單上價值34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的進口關稅。2019年8月13日,USTR公布新調整,3000億加征清單分為兩部分執行,一部分于2019年9月1日加征10%關稅,另一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加征10%關稅。2019年8月24日,USTR宣布9月1日及12月15日即將生效的3000億美元關稅將從原來的10%上調至15%(原500億和2000億關稅同樣提高5%,即從原來加征的25%上調至30%)。在最新公布的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關稅加征商品清單中,包括利馬豆、棉花種子、玉米油等在內的300余項農產品,統一征收了15%的關稅,而這些商品的最惠國進口稅率在3%~8%波動,最高不超過10%。美國每年對華出口大豆3000多萬噸,貿易額約占特朗普拋出600億加征關稅的23%。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2018年美國265個選區對華出口下降,其中157個下滑速度呈兩位數,出口大豆和其他農作物的中西部及平原地區受貿易爭端的打擊最為嚴重,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正使美國加速失去市場份額。7月19日以來,一些中國進口企業與美企就采購美國農產品達成新的交易,中國有關企業還將繼續詢價,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據路透社9月13日報道,USDA當天證實,中國私人進口商新采購了一批美國大豆,重量為20.4萬噸。9月16日,USDA再次證實民間出口商又向中國出售25.6萬噸大豆。

3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主要農產品生產及出口

2017年美國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208.89億美元,2018年銳減至98.63億美元,相比2017年減少52.78%。由于中國對美國采取反制措施,提高農產品加征關稅,中國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貿易成本提高,進口額大幅下降,對美國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等產生了一系列消極影響。3.1對生產的影響。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2018年美國農作物生產總值提高1.08%,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農產品產出對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存在時滯,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預計2019年美國農作物生產總值1936.8億美元,同比2018年下降1.67%。據USDA數據所示,油料作物產值預計下降14.05%。以大豆為例,2018年7月6日起,中國被迫對美國采取反制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黃大豆(稅號:12019010)、黑大豆(稅號:12019020)加征25%的關稅,反制措施使美國大豆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截至2018年6月28日,中國取消了61.5萬噸美國大豆訂單,大幅增加對巴西等國的進口以實現供給替代,美國第四季度對中國大豆出口量僅40.77萬噸,相比2017年減少97.67%。從貿易額上看,2018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大豆貿易額僅31.19億美元,相比2017年降低74.49%。美國大豆大量滯銷導致豆農推遲新設備采購,預計2019年豆農將減少大豆種植。3.2對收入的影響。中美貿易摩擦使美國加速失去中國市場份額,導致全美農產品總收入下降,嚴重損害了美國普通農民的利益。根據2019年8月美國農業局的《農業部門收入預測》,2018年全美農場凈收入為840.17億美元,預計2019年凈收入達880.21億美元,同比增長4.8%,通貨膨脹調整凈收入僅增加25億美元,同比增長2.9%,低于200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2019年農場收入的資產收益率僅為1.3%,遠低于十年平均值2%。為穩定農民收入,2019年5月美國農業部宣布計劃發放160億美元的農業補貼,預計2018—2019年政府對農業直接補貼將增加58億美元。美國農業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美農場負債額達4020億美元,相比2017年提高2.29%,預計2019年負債額將達4157億美元。美國農民申請破產率呈上升趨勢,2018年明尼蘇達州的破產申請數達45起,堪薩斯州的破產申請數量達39起。2019年1月以來,經過中美多次經貿磋商,中國加大了對美國大豆的采購,以表示談判誠意,2019年第一季度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量迅速增加至483.33萬噸。然而假如美國違背中美經貿磋商達成的共識,再次升級貿易摩擦,中國極有可能采取反制措施調整加征關稅,并減少對大豆等農產品的采購,屆時將對美國農業產生更多負面影響。

4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立足于眼下時政熱點,在分析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發展歷程的背景下,就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主要農產品的生產與出口的影響展開了探討。并為之后中國如何更好地面對貿易爭端,維護自身權益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縱觀全文各部分,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首先,中國作為美國大豆的主要出口國,中美貿易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之間大豆貿易的貿易額,除此之外,小麥、玉米也不同程度受影響,因此,中美貿易爭端會給中美農產品貿易狀況帶來負面影響,極大可能縮小美國在中美農產品貿易上的順差。其次,中美貿易爭端不僅挫傷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更波及美國農民的直接利益,美國希望借此貿易爭端來拖慢中國快速崛起的進程,雖然短期內對中國農產品進口生產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但長期來看很可能得不償失。中國作為美國最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在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時,應當抓住在中國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優勢,作為中美貿易談判的重要籌碼,在談判中爭取到更好的有利地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在WTO框架下積極與美國進行磋商談判,盡可能減少貿易爭端帶來的負效應,盡可能維護自身權益,必要時以打促和。當下中美貿易爭端,體現了傳統大國美國與新興強國中國之間的利益沖突,美國為遏制中國獲得更多利益,因而對中國采取各種方式進行阻礙,貿易爭端則是其中之一。而中美兩國作為當今世界兩大經濟體,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將會直接對世界經貿發展產生巨大的負效應。因此,中國應在WTO框架下積極與美國尋求談判磋商,促進兩國農業交流,進而最大程度上解決貿易摩擦,減少其對世界經濟帶來的負效應。但是,中國同樣要堅持自身的談判底線,必要時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進行有效地反制,維護自身利益。在2018年,中國多次通過WTO與美國尋求磋商,但效果甚微,中國不得已采取反制措施,先后對美國近千億的商品加征不同程度的關稅予以反制。特朗普挑起貿易摩擦背后的原因除了扭轉中美貿易逆差、抑制中國崛起之外,更希望通過貿易爭端促使資金回流美國,提振美國經濟,為自己中期大選服務,而特朗普當選最大的優勢和選票來源是美國的農民及工人,因此中國可以通過對美國出口的農產品及飛機、汽車等工業制品加征關稅來實現反制。同時,中國還可以通過對能源、礦產、林業以及旅游、教育等加征關稅,以緩解中國的貿易逆差。二是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優化農產品進口國別結構,減少對某一國家農產品進口的過度依賴。以大豆為例,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前三的國家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而到了2018年則為巴西、美國、加拿大,其中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的進口額從122.25億美元驟減至31.20億美元,驟減的進口額部分轉從巴西和加拿大進口。因此導致2018年中國大豆進口前三國家發生細微改變。其次,2018年6月2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對原產于孟加拉國、印度、老撾等國的黃大豆、黑大豆、青大豆及其他大豆關稅稅率從3%降至零關稅,進一步優化大豆的進口國別結構,擺脫對美國大豆進口的依賴。三是深化農業改革開放,優化我國農業結構,規范農產品生產標準。中國應清楚地認識到,農業結構性問題仍有待解決,大豆等糧食作物的過度依賴進口使得中國未來在面對不可控風險時的抗風險能力不足。因此,要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結合當下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改革,改變當下農產品過度偏向經濟作物的現狀。同時,近年來中國的農產品在“走出去”時面臨了很多技術層面及質量層面的嚴苛要求,這也提示中國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因此要進一步深化農業對外開放,讓更多高質量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形成良性市場競爭,帶動國內農產品生產廠商提高質量和生產效率,促進有關部門抓緊制定農產品生產規范。同時,通過深化改革,推動農業生產科技創新,以提高中國農產品競爭力,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四是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推動建立更為公正、平等、互利的國際貿易新秩序,改善國際貿易環境。本次貿易爭端,使得世界原有的貿易秩序遭到沖擊,原有秩序下的世界貿易受到極大影響。然而,現在也是重建世界貿易新秩序的良好時機,中國應抓住機遇,積極與美國展開談判,積極推動地區合作及貿易自由化,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新秩序的制定,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促進形成更為平等、互利的國際貿易新秩序。

參考文獻

[1]宋海英,胡冰川.經貿摩擦背景下中國與拉美農產品貿易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

[2]鄭適,李睿,王志剛.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農業上的影響:機遇與挑戰[J].教學與研究,2019(06).

[3]杜娟.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農業的影響與及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3).

[4]韓一軍,紀承名.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農業的影響[J].AO農業展望,2018(10).

[5]李瑤函.淺談2018中美貿易戰對農產品的影響及對策[J].河北企業,2018(09).

[6]周祥,朱靜,張磊.淺談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經濟師,2019(09).

[7]李開鵬.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大豆價格波動的影響及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18(11).

[8]金松.中美農產品貿易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9.

作者:王菲 魏清健 周佳婧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