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1:24: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貿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貿易論文

貿易偽報下的中國貿易論文

一、理論模型構建

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一種隱蔽的非法行為,其規模難以直接測算。由于貿易偽報下的資本外逃是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貿易數據統計差異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從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入手,通過分析主要的可觀測因素,進而間接測算出貿易偽報下資本外逃的規模。

(一)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

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原理和國際收支賬戶分析方法,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主要受以下5個因素的影響。

1.貿易雙方的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

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如統計轄區不同、運輸時滯不同以及再出口內涵不同①等,都會造成中國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數據統計差異。但由于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所產生的影響會相互抵消,其對雙方貿易數據統計差異值的綜合影響是有限的。

查看全文

便利化中國貿易論文

一、貿易便利化提出及興起的原因

(一)貿易便利化的提出

1.WTO與貿易便利化。貿易便利化作為一種便利化全球貿易的綜合性方法,是199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中被增加到WTO日程中的。這次會議為四個“新加坡議題”之一的貿易便利化未來發展提出了指導建議,并授權WTO貨物貿易理事會﹙WTOGoodsCouncil﹚啟動相關的工作。此后,在2001年WTO發起的多哈會談部長級宣言中,貿易便利化開始引起各國注意并被廣泛認可。部長們同意在2003年坎昆第五次WTO部長級會議上啟動關于貿易便利化的正式談判。而多哈部長宣言也同時提出,WTO貨物貿易理事會將開始審查與貿易便利化相關的GATT第Ⅴ條﹙過境自由﹚、第Ⅷ條﹙與進口和出口有關的費用和手續﹚以及第Ⅹ條﹙貿易法規的出版和管理﹚內容,并確定WTO各成員國在程序簡化方面的需求和難點。2003年在坎昆舉行的部長會議陷入“坎昆僵局”,而是否將四個“新加坡議題”包括在多哈回合談判中是導致2003年坎昆WTO部長級會議失敗的原因之一。盡管此次會議失敗,但各方卻就將貿易便利化作為2004年“七月一攬子決議”﹙JulyPackage﹚協商議題達成了一致。“坎昆僵局”實質被打破是在2004年8月1日的日內瓦會議上。在此次會議上,各國同意就貿易便利化開始正式的談判。2004年10月12日,貿易談判委員會正式成立貿易便利化談判小組。截止到2005年12月舉行的香港部長級會議前,貿易便利化談判小組共進行了11次會議,收到100多個成員國共60多份關于貿易便利化的建設性提議。可見WTO關于貿易便利化的議題,各方已逐漸接受將其作為未來可深入談判的重要內容,并在各方不斷努力協調下逐漸取得進步。

2.APEC與貿易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明確地出現在APEC的正式日程中。APEC貿易投資委員會是在1993年建立并且在1995年大阪議程擴大了涉及范圍。委員會的四個主要領域是:支持多邊貿易體制、貿易便利化、透明度和反腐敗以及數字經濟和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1994年APEC各經濟體領導人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承諾“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并設定茂物目標:發達經濟體到2010年、發展經濟體到2020年在亞太地區實現自由和開放的貿易投資。1995年APEC大阪會議通過《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簡稱《大阪行動議程》﹚,將貿易投資便利化與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確定為APEC進程的三大支柱。自1994年APEC設立“茂物目標”、1995年大阪會議批準通過《大阪行動議程》以來,APEC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別是近些年,APEC貿易便利化進程不斷加快。2001年,APEC上海會議通過了“APEC貿易便利化原則”,成為指導和規范成員經濟體采取貿易便利化行動的基本框架。隨后達成的《上海共識》,提出5年內將區內貿易成本降低5%的目標。為了實現該目標,2002年第十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和“貿易便利化行動和措施清單”,各成員方據此行動計劃將在2002—2006年內將各自貿易交易費用降低5%。后來,此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被稱為“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C﹙簡稱,TFAPC﹚”。“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C”涉及到了與貿易便利化有關的四大領域,即海關程序、標準和一致化、商務流動以及電子商務。2006年,APEC會議在越南河內舉行,會議宣布TFAPC順利實施,上海目標順利實現。2005年,釜山會議通過“釜山路線圖”,提出2007—2010年間區內貿易交易成本再降5%的目標。為此,APEC提出了“第二階段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簡稱TFAPⅡ﹚”。雖然“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Ⅱ”仍然集中于海關程序、標準和一致化、商務流動以及電子商務等四大領域,但是對其具體行動和措施進行了更新和修訂。海關程序是“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Ⅱ”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它包括貿易相關程序的無紙化、自動化。2012年,APEC評估報告顯示,2007—2010年間,TFAPⅡ降低APEC區內貿易成本5%的目標已經實現。可見,APEC貿易便利化取得了較大成就,但繼續深化區域內貿易便利化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貿易便利化興起的原因分析

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得貿易便利化在未來國際貿易領域會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一是盡管傳統的貿易壁壘對貿易的影響已大幅降低,但因繁瑣的海關手續、行政程序等帶來的貿易扭曲仍然存在。這些冗余復雜的手續和程序給貿易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合規成本和延誤成本,且在傳統貿易壁壘所帶來的貿易成本不斷降低的背景下,非效率的貿易流程所帶來的貿易成本更加凸顯,這使得以簡化貿易流程、降低貿易成本為宗旨的貿易便利化恰能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與貿易改革有關的發展議題要取得多邊進展正變得越來越困難,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國家缺乏實質性改革意愿,因此,一些想要進行貿易改革的國家開始尋找新的選擇,貿易便利化便進入這些國家的視線。這些涉及貿易便利化的改革可以單方面進行,故與WTO所主張的非歧視性原則不相矛盾,且能通過有意愿改革的國家自身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繼續推進貿易改革的進程。總之,貿易便利化作為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增長、增加社會福利的一個新方向,被WTO、APEC等國際組織看作是烏拉圭回合的補充以及達成茂物目標的重要引擎,其發展標志著世界貿易翻開了貿易自由化深化和發展的新篇章。

查看全文

新貿易的政策調控與中國貿易發展論文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作了調整,主要體現在更多地尋求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合法性保護,對進口保護的重新重視,從非關稅措施的明顯性保護轉向隱蔽性保護,從單純貿易政策轉向經濟、競爭政策等,這些調整對我國貿易的發展產生了較深的影響。如何應對這些調整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新貿易保護主義;非關稅壁壘;政策調整

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歐和日本經濟的崛起,美國經濟面臨的國際競爭加劇,貿易逆差與經濟滯漲隨之出現,美國開始中斷二戰以后一直奉行的貿易自由化政策,轉而實行以配額、許可證等非關稅措施為主要手段的貿易保護政策,從而掀起了戰后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并延續至今。為了區別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以關稅措施為主要保護手段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人們將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現稱為新貿易保護主義。

一、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調整

新貿易保護主義自產生以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基本上以配額、補貼、許可證等非關稅手段為主,竭力推動本國產品進入外國市場。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新貿易保護主義一味的單邊保護措施不斷遭到國際報復;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新貿易保護主義“以鄰為壑”的保護政策日益受到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約束。新的國際背景使西方發達國家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作出了調整。

1.從單邊保護轉向多邊貿易體系下的合法性保護

查看全文

中國貿易合作與服務發展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的服務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貿易額和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逐年增長,服務貿易的范圍在逐漸擴大,結構日趨合理。但目前仍存在較多問題。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與服務貿易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目前迅猛發展的區域貿易合作為發展我國服務貿易提供了一條重要可行的渠道。

關鍵詞:服務貿易區域貿易合作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一)總量不夠

我國的服務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從1982年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到2008年的3044.5億元,增長了幾十倍,而且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長到2008年的4.2%。但總的來說,盡管增長的倍數很多,由于基數太小,與其他國家相比,總量還是不夠。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7%,遠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額的14%的美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額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國的10.5%。不僅如此,我國服務貿易還呈現出連年逆差且逆差逐漸擴大的趨勢。

(二)結構失衡

查看全文

歐盟化學口政策對中國貿易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介紹了歐盟新的化學品政策(REACH法規),分析了REACH法規對于我國的影響,認為REACH法規實際上是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相關行業和企業影響面較大,提高了中國企業出口到歐盟的產品成本,降低了競爭力,提高了對歐盟出口產品的貿易風險。因此,我國應積極應對該法規,政府主管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行業協會應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企業應采取措施積極主動應對,以求“破壁而入”。

關鍵詞:歐盟REACH法規;技術貿易壁壘;競爭力

REACH是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與限制的簡稱(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ofChemicals),該法規是歐盟關于化學品的新法規,是歐盟出于保護環境而出臺的一個新政策。REACH法規的實施,對以出口歐盟市場為主的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場強烈的風暴。REACH法規實際上是進入歐盟市場的一道較高的“技術貿易壁壘”,它要求向歐盟出口產品的生產商或進口商對其生產或進口的產品,必須按照規定進行注冊,而由歐洲化學品管理局進行評估、授權和限制,未按期履行責任的企業將無權進入歐盟市場。那么,中國企業如何“破壁而入”,進入歐盟市場呢?首先我們需要對REACH法規進行深入的分析。

1REACH法規的要點分析

根據REACH法規的規定,歐盟在赫爾辛基成立了新的歐洲化學品管理局(ECHA),專門負責REACH注冊、評估和授權工作。而總的來說,REACH法規主要包括化學品注冊、評估、許可和限制這四個管理監控系統。

1.1注冊(Registration)

查看全文

歐洲對中國貿易政策變化的影響論文

自1975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1978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并于1985年5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后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后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于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伙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并于2000年9月發表了關于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又于2001年5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其中關于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2002年3月,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并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勵良好治理,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絡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此外,歐盟1995年后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于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查看全文

形成中國貿易惡化的原因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貿易惡化論對中國貿易條件現狀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并據此提出了提升我國貿易條件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貿易條件國際貿易貿易惡化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不僅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的趨勢,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貿易條件惡化論”。我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貿易條件并沒有得到改善,而且有持續惡化的趨勢。

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一)我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比較優勢由資源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非熟練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然處于比較優勢階梯的下端,因此不能避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普遍惡化的趨勢。而且,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使得我國企業在出口時的一貫策略就是打價格戰,結果導致了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使貿易條件更加惡化。

查看全文

變動趨勢角度下的中國貿易論文

一、中國貿易條件變動趨勢

(一)中國價格貿易條件變動的趨勢

造成上述趨勢的原因有: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不斷快速增長,不斷地提高了高新技術產品的管理經驗,增加了高新技術產品的資本以及大型設備等產品的需求。同時,在中國國民收入不斷的提高下,社會總體福利水平也在不斷地增加,提高了中國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國家市場上一些高新技術產品一直處于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惡化。如:船舶的進口價格從2000年到2008年,上漲了219.74%,而自動化數據處理翻了164.67倍。由此可見,中國出口的工業制品屬于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出口價格指數不斷改善的條件下,在中國對進口商品需求增強的背景下,由于提高的幅度沒有進口價格指數大,中國貿易產品附加值一直處于國際分工低價值的鏈端。同時,一些出口商品還存在著惡性低價競銷的現象,導致了中國價格貿易條件不斷地惡化。如:在絲綢的出口上,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降價幅度是84%,而在大蔥的出口上,中國對日本的價格降低幅度是62%。在惡性價格貿易競爭中,不但喪失了應用的貿易利益,還加重惡化了貿易環境,成為世界上遭遇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其次,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9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初級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從1981年到1998年,由105.6上升到了123.1,是在波動中上升的;從1999年到2008年,由118.9下降到了87.7,在這段時間中,中國初級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是在波動中下降的。

1981年到1998年,初級產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得到了改善,出口價格指數下降了19.87%,同期進口價格指數下降了31.26%,而從1999年到2008年,初級產品價格貿易條件惡化,進出口幾個指數都有所上升,各上漲了204.2%和312.7%。由于惡意低價競爭,導致在國際市場上,中國沒有定價權。如:中國在世界上是鎢生產和出口最大的國家。但是,由于濫挖濫采和惡性循環競爭,使中國失去了鎢定價的話語權。在波動中,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價格貿易條件只在1984年和1985年之間有反彈,也呈現下降的趨勢。從1981年到2003年,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價格指數波動幅度不大,進口價格指數卻在增加,而到了2003年以后,攀升的幅度不斷地加快。但是,出口價格上升幅度是56.84%,而進口價格指數的曲線上升幅度是119.38%,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很大。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隨著中國經濟和國民收入不斷的提高,在國家市場上,一些高新技術產品一直處于壟斷地位,提高了中國對一些先進管理經驗、資本以及大型設備的需求,導致中國對這些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出口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顯示,在中國一些進口商品中,一些自動化數據處理的進口價格提高了164.67%,而船舶的進口價格提高了219.74%。第二,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中國提高了社會總體福利,提高了國外奢侈品的進口價格。同時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增加了中國對耐消品的消費能力,從而導致進口商品提高了進口價格。第三,隨著改革開放不斷的加深,近些年來,加工貿易已經成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但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一直處于國際分工的低價值鏈端。降低了中國加工和組裝產品的貿易附加值,從而導致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價格很難得到增加。第四,目前,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基數還比較低,但是隨著中國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程度,大大地提高了國內的勞動生產率,導致了產品單位價值的下降。并且隨著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向制造業部門的流入,一些跨國公司通過向國外子公司出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方法,沒有采用國際市場所決定的價格,在公司的內部實施了“價格轉移”經營策略,從而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不斷地上漲。另外,隨著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工業制品具有很大的地位,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中國價格貿易條件的變化,從1981年到2008年,出口商品結構有1.15上升到了17.35,受到工業制品價格貿易條件變化的影響很大,如圖5所示(戴勇等,2007)。

(二)中國收入貿易條件變動趨勢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1996-200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收入貿易條件在1981年到2008年期間,收入貿易條件從11.8上升到175.3,是在波動中呈上升的趨勢,其中2004年和2008年是下降的趨勢,如圖6所示。而通過出口數量的擴張,中國改善了收入貿易條件,從1981年到2004年,收入貿易指數上漲了16倍,屬于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從表面上看,中國收入貿易條件獲得了貿易利益,得到了改善,但是從實際上來說,在中國總出口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份額的比重不斷的增加,對中國收入貿易條件指數產生了很大影響。首先,1991年的時候,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份額17%,而到了2008年的時候,就增加到了55%,已占總出口額的一半。其次,一般情況下,外商投資的形式是加工貿易,在中國貿易方式中占主導地位,使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受到了限制。同時,一部分跨國公司是由于“價格轉移”設立的,實施的是公司內部的轉移價格策略,直接導致中國進口價格的虛高。在存在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情況下,作為貿易利益的一個絕對量的衡量,收入貿易條件很難真實地反映中國貿易利益的變動。

查看全文

淺論中美貿易摩擦解決

收藏到網摘: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到雅虎收藏到QQ書簽收藏到新浪ViVi

中美貿易摩擦及其解決機制研究是流星畢業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而的,中美貿易摩擦及其解決機制研究是篇高質量的論文,本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對您論文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中美貿易摩擦及其解決機制研究為免費畢業論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用途。

[摘要]近十年來,中美貿易關系取得了長足發展,雙邊貿易額持續增長,但在雙方貿易額迅速擴大的基礎上我國對美貿易順差明顯,且貿易額日趨擴大。隨之而來的是中美貿易摩擦事件的頻繁發生,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將影響到中美雙邊貿易的正常發展。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因素很多,既有來自外部的原因,又有來自內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務是要努力尋求一種能夠積極應對和妥善處理貿易摩擦事件的解決機制。

[關鍵詞]貿易摩擦現狀影響原因解決機制

近兩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硝煙四起,持續不斷,花樣不斷出新,究其原因多種多樣。面對貿易摩擦問題日益增多的嚴峻形勢,正確認識我國遭遇的國際貿易摩擦的原因,積極探索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問題的途徑,將是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

一、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

查看全文

學院國際貿易類人才素質培育

伴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外貿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外貿進出口經營權已全面放開,中國經濟已全面融于世界并快速發展,同時,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人才數量需求不斷增加。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的要求,加快培養更多思想好、外語強、理論懂、業務通、后勁足的高素質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開展對國貿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是完成這一戰略任務的基礎和關鍵。

1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1.1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

大學生綜合素質指大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基礎上,通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和實踐中發展起來或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對大學生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的主體特性和品質,其綜合效應表現為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的知識和能力[1]。至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目前還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張分為三大基本素質:身體素質、智力素質(智商)和非智力素質(情商)[2];有的認為主要包括道德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四個方面[3];還有的認為可以從思想道德素質、身心素質(包括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共5個方面進行考評[4]。有關專家還提出了衡量21世紀人才素質的七條標準: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質和對人類的責任;在急劇的變化和競爭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學習適應科學技術領域的綜合化;有多種個性、特長和健康的身體;具有與他人協作和進行國際交往的能力[5]。就國際貿易專業而言,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指通過全日制大學本科四年修業期滿,國際貿易專業應屆畢業生所應具備的身心品質、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的總和,可集中體現為思想品德素質、基礎能力素質、專業能力素質和創新能力素質四個方面(見圖1)。

1.2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特征

通過長期對國際貿易專業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研究,我們認為,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