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服務貿易競爭力研討
時間:2022-08-24 11:25:34
導語:地方服務貿易競爭力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福建作為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主體區域,在“十一五規劃”的推進中,服務貿易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貿易的結構性問題始終陷在困境之中。2011年福建省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111.6億美元,同比增長8.23%。卻出現了將近5億的貿易逆差,且傳統和新興服務貿易項目也出現了較嚴重的比重失衡。相對于沿海其他服務貿易發展領先城市和目前中西部地區漸漸發展起來且在總體逆差情況下實現了貿易順差的地區,福建的位置顯得較尷尬。故從根本上提升福建服務貿易競爭力,優化其服務貿易結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美國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指出,一國特定產業能否取得成功或在國際競爭中能否獲得競爭優勢取決于四個關鍵因素: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及支撐產業、企業的策略、結構及競爭對手。此外,機遇和政府行為作為兩個輔助因素對上述因素施加作用,進而對某產業國際競爭力產生影響[1]。同時,一個地區的服務貿易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與該地區特定的經濟、文化、價值觀有著直接的關系。故本研究新模型中加入“地區專有要素”,將“機遇”作為環境因素,進行結合性分析[2-4]。
二、福建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一)服務貿易總量逐年攀升,出口潛力巨大,但貿易逆差持續擴大近年,隨著國際國內服務貿易的發展,福建省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服務貿易總體規模逐年增大(見表1)。尤其2007年,福建服務貿易進出口呈現爆發性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為84.8億美元,其中出口44.85億美元,進口39.95億美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66.18%、125.6%和22.1%;2009年福建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為93.55億美元,但出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出現了近年來的一次大幅下降,降幅為-12.7%。剔除大環境的影響,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保持60%以上的增幅,說明福建省服務貿易巨大的出口潛力。但進出口貿易僅2007和2008兩年呈順差,其他年份都是持續的逆差狀態,且逆差額2009年擴大到了13.48億美元。由此顯示,福建服務貿易總量呈攀升之勢,但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服務貿易對福建外貿及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弱[5-6]。
(二)服務貿易在全國服務貿易和全省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從福建服務貿易進出口所占比重看,占全省全部貿易比重仍較低,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進出口比重波動在8.4%~11.8%之間,出口比重波動在4.8%~9.0%之間,進口比重波動在11.7%~20.3%之間(見表2)。2003至2009年中,福建省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省貿易總額的比重有些微的波動,但總趨勢是在增長的,比重增幅都超過了10%。2009年福建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福建全部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僅11.75%,其中出口占7.51%,進口占20.33%,比重值是最大的。因此,目前福建服務貿易發展程度還是相對較低,對福建整體貿易及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尤其從出口角度相對比較小,福建省服務貿易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06-2009年,福建省服務貿易總額占全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74%、3.38%、2.98%和3.3%。雖近幾年,福建省服務貿易總額占全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呈正增長趨勢,但福建省服務貿易總額占全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較小,一直保持在低水平:進出口比重波動在2.7%~3.3%之間,出口比重波動在2.2%~3.7%之間,進口比重波動在2.8%~3.4%之間[6]。尤其從出口額角度,所占比重波動呈現下降趨勢,對全國服務貿易的貢獻率不高。與服務貿易發達的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見表3)。2009年,上海三者的比重高達24.35%、22.12%和26.44%;廣東達16.24%、18.47%和14.14%。
(三)服務貿易進出口領域較集中,傳統旅游、運輸服務貿易為主體,結構失衡突出全省服務貿易總量提升的同時,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的“現代化”、“高附加值化”的轉換和提升不顯著,結構失衡問題突出。近幾年,福建服務貿易的發展仍以傳統旅游和運輸部門為主。隨著國際服務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比重有所下降,但是相對其他服務貿易項目,還是偏高。2011年運輸和旅游兩部門的服務貿易額占福建全省總額的比總為67.4%。而且還是福建服務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見表4)。其他10個項目中大部分分項額度都在逐年提升,但所占比重較低,高附加值服務貿易部門的競爭力明顯被弱化。同時,常年呈現逆差且規模較大的服務貿易部門主要有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以及咨詢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項目。其中,以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為代表的技術含量較高的服務貿易部門出口高速增長,國際競爭力有走強趨勢。
三、運用修正的鉆石模型分析福建服務貿易發展緩慢的原因
(一)要素條件服務貿易的發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生產要素。福建省位于東南沿海地區,緊臨港澳臺,為區內服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區位環境。但又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之間,縱深的經濟腹地范圍較小,加上相對弱勢的資源吸附能力,可能產生經濟的邊緣化。“人才強省”戰略的實施,為發展海西經濟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福建勞動力總量在平穩增長,2009年總人口達3627萬,勞動適齡人口達2635.9萬,占總人口的72.7%。從人口流動角度,福建歷來是勞動力輸入大省,本應具有明顯的勞動力資源優勢。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作為世界產業鏈末端的承接者,福建各地企業年初都遭遇了開工困難的困境,用工缺口最高峰達到30萬。且由于產業結構的問題,福建省還存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固疾。2009年福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達754.55萬人,比重占34.8%,就業人口結構已達發展型就業結構階段。但一、二產業的總比重還是偏高,說明福建的產業結構并未完成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轉變。年底,全省各種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為61.1313萬人,與沿海其他發達省份相比偏低(見圖1)。福建省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需要高素質和復合型人才的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新興服務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福建省人力資源價格相對較低,與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2010年福建省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4357.12億元)不協調,也是制約福建省服務貿易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在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通訊設施作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推進因素,表現出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福建省的通信網絡容量快速增長。但截止2009年底,福建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65萬路端,在全國位于第10位;長途光纜線路長度2萬km,位于第17位;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471萬個,位于第15位;總體上,在全國乃至東部地區中,都偏于相對落后地位。福建省通訊設施的建設需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不僅重規模,更應重網絡質量和信息安全。
(二)需求條件隨著政府加大政策的引導和招商引資的力度,全省經濟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勢頭,消費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據統計,2010年福建的居民消費水平在全國居第8位,為12871元。消費能力與上海(32271元)、北京(25015元)和浙江(18097元)相比,仍差距較大。剔除地區發展和消費水平的差異,單從各地區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消費來看,2009年福建省的人均全年消費性支出為13451元,同發達地區的個人平均消費水平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同年上海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20992元。尤其是服務性支出,對服務貿易發展貢獻較大。200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3413元,比上年僅增長2.3%,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5.4%,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拉動消費支出增長僅為0.6個百分點。這樣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對培養人數眾多、眼光挑剔的消費者是非常不利的。
(三)相關及支撐產業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而沒有地區內服務業的發展也就沒有對外服務貿易的高度發展。福建省的服務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1495.52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5048.49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39.3%。但福建省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之東部其他省市,比如上海(8930.85億元)、江蘇(13629.07億元)、浙江(9918.78億元)以及廣東(18052.59億元),還是相對落后。且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之間不明顯的聯動效應也必然會影響到福建的國際貨運服務、保險、進出口信貸等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2009年按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分貨物進出口總額衡量統計的各個省份進出口額進行比較可知,福建省僅是廣東省(61109405萬美元)的1/8,在全國居于第9位。同其他發達省份相比,福建貨物貿易的發展總體水平比較落后。因此,相對滯后的國內服務業(第三產業)和貨物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福建服務貿易的發展。
(四)企業戰略、結構及競爭對手不同地區的企業在目標、戰略和組織方式上的選擇和搭配會影響競爭優勢,而激烈的區內競爭是創造和保持競爭優勢最有利的刺激因素。福建省服務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始終沒有建立起來,行業內許多部門經營機制僵化,產權界定不夠明確,存在著較封閉、保守、政府壟斷的色彩,并且行業和地區分布都不均衡。“2009年福建第三產業300強企業”高度集中在福州、廈門和泉州3個地區,包括287家企業,占總數的95.7%[7]。福建服務行業集中在進出口業、物資供銷業、商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郵政電信服務業及旅游業等。以福建物流企業為例,至2008年上半年,全省共有道路運輸企業4609家,營業性貨運車輛15.89萬。但目前的物流企業仍處于“數量多、規模小、缺乏龍頭企業”的狀態。較大型的物流中心面積也只有2km2左右,不及先進地區物流企業的1/4。福建的服務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雖很大,但是,發展水平較低的福建服務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福建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而且,福建省在呼叫中心、物流管理、產品設計、金融分析、計算機編程和數據處理等服務的水平以及在創業環境和開發大型系統軟件方面的能力都遠遠比不上其他發達城市,影響到其承接跨國公司服務貿易轉移業務的能力。
(五)政府的作用在現代全球經濟中,政府通過相關產業的方針政策、規則、制度的建立,作用于上述四個因素對服務貿易發展產生作用,表現為政府對產業、行業及企業創造能力、創新能力的孵化和激勵,以及對有關制度和政策法規的監督和完善。近年來,福建省逐漸加大對與服務貿易(包括生產性服務貿易)相連接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其中2011年用于教育事業的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達21%,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占總科研經費的20%左右。2007年7月福建省發改委、福建省外經貿廳出臺了《關于加快福建省服務外包發展的意見》,為福建省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2009年9月福建省政府提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軟件產業發展的意見》,支持優勢軟件產業的發展。2011年1月1日,福建省開始施行全國首部物流方面的地方法規《福建省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條例》。但目前福建服務貿易的發展仍然缺乏完善的空間依托和制度支持,服務產品的貿易在地區內的交易標準和法律法規與國際標準之間存在沖突。且政府在服務業上的開放步伐相對緩慢,導致一些現代服務業領域的行業進入門檻較高。
(六)福建地區專有要素任何一個企業、產業的成長和發展都會受到區域環境的影響,包括文化價值環境和政策環境等。目前,福建省內服務貿易電子商務平臺正在搭建中,文化教育、旅游、金融與保險多行業全面進行推進。同時,全國以及其他部分發達省份重視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大力發展國際服務貿易的要求和目標,給福建省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發展氛圍。2009年,福建省三大產業的比例結構為9.7∶49.1∶41.2,服務貿易正在逐步成為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撐,但相對于第二產業體系,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是落后。與國內外其他發達城市相比,服務貿易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增速較緩,批發和零售業、教育、房地產業、金融業及交通運輸和倉儲業等優勢產業尚未具規模,不具備核心競爭力。基礎設施、技能與技術存量、經濟發展水平、服務業市場狀況以及外資參與情況等方面的劣勢因素也嚴重地影響了服務貿易區域環境的完善。加之,與臺、澳相鄰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政治、經濟的逆向“輻射效應”,包括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實施,給福建省服務貿易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壓力。
四、提升福建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在全球經濟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貿易方式轉型的趨勢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已成為各國和各地區所關注的問題。2011年11月,商務部、、發改委等34個部門聯合《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綱要強調,要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跨越。而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將成為福建省加快轉變、跨越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行業,奠定服務貿易發展的堅實基礎抓住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契機,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研發創新和物流銷售兩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協調發展,不斷拓展新領域,發展新型業態,培育新熱點,把旅游和現代物流業培育成為帶動我省國民經濟發展新的主導產業,從而提升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7]。具體地,圍繞建設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融合、良性互動,電子信息、石化、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進一步提質提速;突出“海峽旅游”主題,整合和開發濱海、生態、文化、紅色四大優勢旅游資源,努力建設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培育現代物流業,依托綜合運輸樞紐,運用先進運輸組織方式,加快推進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建設連接兩岸的現代物流中心;推進閩臺金融合作先行先試,打造集聚輻射能力強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7]。
(二)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服務貿易管理機制區域內的各級政府要清楚地認識到各自在國際服務貿易發展中的部門職能,并注重相關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形成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整體合力。整合各職能部門的政策資源,加大給予國際服務貿易企業尤其是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企業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完善財政、信貸等優惠措施,特別是繼續加大對服務貿易出口項目的資金支持,鼓勵國外資本、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對發展服務貿易的投入,拓寬服務企業的融資渠道,鼓勵服務企業通過參加國際服務貿易研討會或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等多種方式“走出去”。并建立正常的競爭體制,形成有效的服務貿易競爭格局。同時,做好服務貿易統計工作,建立服務貿易專項統計指標體系。關注人力資本要素的提升,建立健全各項培養服務貿易人才的政策。依托福建省現有的職業院校、企業及培訓機構等平臺,配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培養出一批熟練掌握外語、高業務素質、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及精通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國際運輸等業務的適用復合型人才。
(三)優化布局,發揮中心城市集聚輻射功能加快培育服務業核心功能區域,推動福州、廈漳泉成為“大都市區和區域中心城市、城市新區”[7],構建以福州市為核心,以廈門、漳州和泉州為重點,以寧德、三明和龍巖等地區為依托的輻射省內外的服務貿易戰略格局,加快發展其以運輸服務、飛機維修、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為重點的高端及特色服務業,在大力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基礎上,全面推動服務貿易整體發展。同時,在CEPA框架下,深化閩臺、閩港澳兩岸服務業合作,逐步增強拓展腹地和輻射國內市場的能力。
- 上一篇:對外貿易投資措施研究
- 下一篇:建委三項制度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