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養殖經驗和思考

時間:2022-02-22 08:25:43

導語:棘胸蛙養殖經驗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棘胸蛙養殖經驗和思考

棘胸蛙,俗稱石蛙、石蚌、石雞,是中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甘美,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且具有滋補強身、清心潤肺、健肝胃、補虛損,以及解熱毒、治疳疾等功效,又有“山珍”之稱。銅仁市江口縣位于武陵山腹地,境內有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擁有豐富的野生棘胸蛙資源。從1993年開始,銅仁市江口縣就有農戶從事棘胸蛙的人工馴養,近年來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但也存在養殖成本高、爛皮病易發、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場從2011年開始,探索棘胸蛙的馴養與繁育,攻克了棘胸蛙人工繁育的全部技術難關,創新形成了蠅蛆生產技術,并聯合幾個養殖場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棘胸蛙養殖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將有關經驗和思考向從事棘胸蛙研究、養殖和管理的同仁們作簡要介紹。

一、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基本情況

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場位于江口縣閔孝鎮長崗嶺村,于2011年8月開始喂養。最初種蛙87只(最大的10只體重250g左右,其余100~200g),2012年產卵約4000粒,孵出小蛙3000余只,過冬實驗損失2000余只,爛皮病損失近1000只,目前尚存400只,均已長成400g以上商品蛙。2013年產卵8000粒,孵出小蛙6000余只,水位調節實驗損失4000只,爛皮病損失1500只,目前尚存500多只。2014年探索蠅蛆養殖技術,并尋找爛皮病防治辦法。目前,完全掌握了黃粉蟲、紅蚯蚓、蠅蛆養殖技術和爛皮病有效防治辦法。到2017年底,聯合了5家養殖場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年產商品蛙6萬只。

二、棘胸蛙養殖的幾個關鍵問題

1.棘胸蛙養殖發展前景如何?與養殖大鯢和鱘魚相比有何優勢?野生棘胸蛙生長于山澗溪流之間,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目前,棘胸蛙在國內、國際市場上都非常暢銷,貨源遠遠沒有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市場潛力不可限量。由于需求量大,很多地方還存在“明養暗盜”的現象,野生資源逐漸枯竭。銅仁市的池邊價在160元/kg左右,一直沒有出現過“泡沫價格”,隨著銅仁“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公共區域品牌知名度越來越高,以及環梵凈山旅游業越來越發達,價格超過兩百元每公斤也是極有可能的。此外,由于棘胸蛙要2~3年才可上市,養殖難度大,整體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在短期內不會改變。與鱘魚相比,棘胸蛙價格更高,與大鯢價格相當。養殖鱘魚及大鯢都需要大量冷水資源,且占地面積較大,投入成本高,養殖棘胸蛙需要冷水資源相對較少,投入相對更低。而且,鱘魚與大鯢在國內都具規模的供貨基地,養殖技術成熟,市場趨于飽和,棘胸蛙尚屬起步階段,大有可為。2.發展棘胸蛙養殖需要哪些條件?需要4個基本條件。一是無污染的泉區域漁業水溪流。大河水、農田水、加漂白粉的自來水不可用。要求水質要好,冬暖夏涼,水流量要穩定。二是有集中的便于建場的土地。一般而言,至少要能修建20m2的養殖池20個,黃粉蟲養殖室1間,蠅蛆養殖場地1處(最少12個2m2池子),肥料堆放場1處(臨時性的,至少30m2)。三是有成熟可靠的技術指導。棘胸蛙養殖是特種水產品養殖中技術難度較大的一類,成功與失敗、效益的高低,關鍵在技術。水位的深淺、水量的多少、水流速的緩急都很講究。四是要有保障養殖場正常運轉的資金?;铙w昆蟲飼料的生產,需要購買原料,包括雞糞、豬糞、牛糞、麥麩、豆粕、酒糟等,都得源源不斷地投入。修建養殖池和供排水設施都要一定的資金。如果僅從事商品蛙養殖,苗種的選購也是不小的開支。3.棘胸蛙養殖有哪些關鍵技術環節?一是馴養、選種和配對;二是采卵孵化;三是蝌蚪喂養管理;四是小蛙分離、訓導及采食;五是蝌蚪、小蛙和種蛙冬眠;六是商品蛙高密度喂養管理;七是防逃、防敵和防病。4.棘胸蛙養殖各階段飼料成本怎樣?飼料成本沒有絕對數據,但六年多掌握的基本數據可供參考,按每公斤商品蛙8個計算,飼料成本為:蝌蚪期3個月0.5元;小蛙期8個月,活體昆蟲飼料250g,按黃粉蟲計算5元,按蠅蛆計算2元;中蛙期8個月,活體昆蟲飼料500g,喂黃粉蟲10元,喂蠅蛆4元;成蛙期8個月,活體昆蟲飼料1kg,喂黃粉蟲20元,喂蠅蛆6元。從蝌蚪到商品蛙,每500g蛙消耗飼料成本為:喂黃粉蟲0.5元+5元+10元+20元=35.5元;喂蠅蛆0.5元+2元+4元+6元=12.5元。人工成本因地而異,但就飼料成本而言,喂蠅蛆要比喂黃粉蟲節約46元/kg。5.如何提高棘胸蛙養殖的經濟效益?一是降低成本,包括降低養殖成本和防病防害。棘胸蛙投喂活體昆蟲飼料的比例是穩定的,投喂蠅蛆要比投喂黃粉蟲成本低得多。生產活體昆蟲飼料的原料成本也可以通過優化而大幅降低。高效利用養殖面積和用水也是降低成本的關鍵環節。根據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經驗,養殖過程中的爛皮病與紅腿病防治尤為重要。二是減少銷售中間環節。銅仁近些年的棘胸蛙銷售主要是依靠販子,增加了銷售成本。若能自主銷售,建立自己穩定的銷售渠道,做到產出與消費終端直接對接,則可提高收益。三是做好產品的流通和深加工。全國的棘胸蛙精深加工產品都寥寥無幾,若銅仁市致力于做大做強棘胸蛙產業,則需加大投入、搶占先機,提高產品附加值。四是打造自主品牌,形成特色優勢。就銅仁地區而言,加快“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品牌打造,彰顯銅仁生態優勢,提高梵凈山棘胸蛙知名度,無疑會刺激棘胸蛙銷量和價格的提升。

三、銅仁棘胸蛙養殖產業面臨的障礙

到目前為止,棘胸蛙養殖在銅仁甚至貴州省都沒有大面積推開,發展的障礙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認識落入誤區。棘胸蛙養殖是特種動物馴養中比較難的,一般人對困難的估計不足,都認為棘胸蛙生存繁殖與青蛙和癩蛤蟆差不多,但其實相差甚遠。有的人認為只要仿野生放養,讓它在野外自由覓食繁衍,按時收捕就行了。這樣做理論上可行,但產值太低。還有的人認為只要做起來了,政府必定會大力支持。這種人忘記了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從而失去了創業者的積極性,失敗是預料之中。另有少數養殖戶認為,只要堅持做下去,總有一天會養成。這種人精神可貴,但如果不改變思路,十年也難有成效。二是發展路子走錯了。銅仁以前的養殖戶幾乎是在沒有任何技術援助的情況下,就開始盲目建池繁育養殖。但真正從事養殖之后才知道困難多多,每一道技術難關都是一堵難以越過的高墻。可以說,大多數養殖戶前期建的池子都不適合棘胸蛙的生存和繁育。盲目投資導致失敗。大多養殖戶也是各自為陣,在技術和銷售環節上交流甚少。三是負面宣傳影響大。二十多年來,從事棘胸蛙養殖的人員有領導干部、水產技術人員、地方敢于探索的農戶,甚至還有資金雄厚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收購販子,這些人都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技術難關,留下了沉痛的教訓。而他們的教訓和結論很有權威性和代表性,負面的宣傳使很多有志之士望而卻步。四是條件不具備。棘胸蛙養殖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水源、地盤、資金、人員(懂技術又有責任心的)。四者缺一不可,人員是核心和關鍵。解決活體昆蟲飼料,是大規模養殖的首要條件。黃粉蟲、紅蚯蚓、蠅蛆的生產技術,在全國也是最近十年才在部分地區推廣。不掌握蠅蛆和黃粉蟲的養殖技術,是難以做到大規模養殖棘胸蛙的。四、做強銅仁棘胸蛙養殖產業的建議一是轉變發展模式。過去的養殖戶,都是單打獨斗,缺乏學習溝通,沒有形成合力。每一戶都是由養種蛙開始摸索,都是小而全,效益不佳。自繁自養需要專門的池子,最低不能少于12個適合產卵、孵化的水池。繁殖小蛙的技術含量較高,只有具備養殖成蛙的經驗后,在技術人員精心指導下,才有可能掌握育苗技術。因此,建議新養殖戶先試養商品蛙并學習養殖技術,兩年初步見到效益后,再學習育苗技術。另外,根據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驗,養殖戶之間抱團發展,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抵御養殖和市場風險,是條不錯的路子。二是強化養殖技術服務。棘胸蛙養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蝌蚪吃的是植物型飼料,供應的難度不大。變態后的小蛙要吃活體昆蟲飼料,供應比較困難,活體昆蟲飼料的生產具有一定的技術難度。棘胸蛙養殖的效益,決定因素是管理者的素質和技術掌握程度,其次才是水質和水量,土地面積寬窄和收益并不成因果關系。此外,棘胸蛙養殖的周期較長,自繁自養一般五年見效。若能分離苗種繁育和成蛙養殖兩個環節,針對性加強技術服務,則見效時間會大大縮短。三是政府理性介入。棘胸蛙養殖值得推廣和扶持,政府應成立專門機構,認真聽取群眾和行家的意見,嚴格遵循市場規律,防止沖動瞎指揮。推進工作做到種苗繁育統一、商品蛙培育技術指導統一、產品收購加工統一、商品營銷推介統一“四統一”。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到棘胸蛙的養殖難度和二十多年留下的沉痛教訓,推廣要做到實事求是,不夸大效益,也不掩蓋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危險,如實告知養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堅持發展一家就成功一家。四是把環保問題擺在重要位置。棘胸蛙生活的地方,必定生態條件十分優越。大規模、高密度的集約化發展所產生的污染,一定不能輕視。政府和養殖戶都要有應對之策。棘胸蛙的排泄物和活體昆蟲養殖的廢料,建造蛙池所產生的垃圾都要事先想好處理辦法。利用山泉,也要保護好山泉,才是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

作者:吳宗凡 賀 兵 闕有清 周 章 張應平 單位:1.貴州省銅仁市漁業技術推廣站 2.長崗嶺村石蛙養殖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