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研究
時間:2022-07-03 03:52:36
導語:鄉村振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黨的中強調三農問題,需在穩定脫貧的基礎上,制定精確的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減小城鄉差距,改善鄉村環境,帶動全村共同奔向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最為突出的在農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近些年來,相比較之下城市建設近年來發展迅速,農村發展仍存在不少的困難與挑戰,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離不開政府主導,也離不開社會的參與,當然更需要農村自我的突破與努力,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性的長期任務,由此在黨的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號召地方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符合地方實情的發展模式,在這其中,如何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即既要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更要保護農村生態環境,這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因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創造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二者本身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之義,因此只有科學處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從而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提出的兩山理論,應該既要實現綠水青山,也要實現金山銀山,更要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其實就是金山銀山。這就要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對于家園的破壞就是對于自身的毀滅。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1]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在短時間內高速發展,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在鄉村,更是由于缺乏科學認識,忽視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相關政策和制度缺失等因素,生態環境問題愈發突出。黨的十八大到黨的,生態文明建設一次次被提到了工作進程當中,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調和。但新時代背景下探索出一條具有推廣性的發展模式的任務才剛剛起步,這就需要認真領會上層政策,結合自身具體實際探索出一條發展與環境真正的和諧之路、綠色之路,不僅要保障經濟的發展還要顧全生態文明的建設,既要保證生活水平實現金山銀山,也要保障生活環境實現綠水青山。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兩山”理論,即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二者不是對立的關系,相反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互為前提,相互作用。保護生態環境本身就是在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也就是在發展生產力,而科學處理二者之間的矛盾,關鍵在人和思路,應該充分發揮綠水青山的社會經濟效益,不僅不能把它破壞了,而且還要把它保護得更好。1、二者互為前提。一方面,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為環境保護提供充分的物質前提。農村環境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甚至是前沿的科技創新成果,這就需要地方有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才能保障環境保護所需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村環境保護有利于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我國農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業農村經濟雖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生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環,這種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及時進行科學處理,環境會變本加厲地反作用于人們自身,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污染,還會引發一系列惡劣自然災害,會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和人居環境,甚至對區域生態系統平衡性造成破壞,最終會使經濟發展陷入困境。2、二者相互作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助于更好地開展環境保護,相反則會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阻礙作用;另外,農村生態環境得到很好地保護對當地經濟發展也會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相反則會對經濟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這就要求在推動鄉村振興的同時,要處理好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加大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探索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和諧共進的發展道路,深刻領會和貫徹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理論。只有此,鄉村才能成為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鄉村,農業農村經濟也將在綠水青山中蒸蒸日上,實現既有綠水青山也有金山銀山。這就要求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科學把握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河南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2018年我國農業農村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我國去年繼續實現了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豐收,糧食總量達到了6.58億噸,繼續維持在6億噸水平以上,支撐著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發展,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農民的收入持續增長,農民收入在2018年達到13617元,城鄉之間收入差距的不斷縮小,2017年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是1:2.7,2018年縮小到1:2.67,解決了1660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總體而言“三農”領域實現了全面發展。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仍存在許多有待完成的硬任務,其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然要解決的問題。結合河南省農村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中生態環境狀態,不難發現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問題。1、傳統種植業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無論是傳統的耕種,還是傳統的生活方式都已不適應當前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甚至已成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阻力。河南省雖地處平原,耕種地資源豐富,土壤肥沃,但人均水平較低,農業科技化程度較低,未形成成熟的規模化經營體系,資源利用率不高等這些特點決定了河南省傳統農業中普遍存在這生態環境與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矛盾尖銳的問題。分散的小規模經營,使得對農業的投入非常有限,而只能依靠傳統的化肥、農藥,這就會造成土壤貧瘠,農田動植物生存環境遭受破壞,農村水資源遭受污染。以及仍然普遍存在農田秸稈焚燒,農村生活垃圾亂堆砌分類不合理,生活廢水隨意亂排,土地的違規開墾,濫砍濫伐等問題,都是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常見因素,除此以外,農民自身環保意識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實質,只顧追求眼前或自身利益,而忽略了保護好環境對自身的意義。2、傳統畜禽養殖業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村畜禽養殖,由于大都是小規模經營,各方面投入尤其是資金、技術的投入非常薄弱,無法搞專業化、規模化的綠色生態養殖。由于畜禽養殖中會產生大量的畜禽糞便,不僅會造成空氣的污染,而且還會造成水質的污染,由于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隨著雨水進入水循環系統,進而造成水質的污染,這樣一來村民如果長期飲用受污染的水源,就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總之,農村呈現出的不藍的天、不清的水、不綠的山,折射出的卻是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本質上還是由于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三、解決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措施
如何解決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關系到河南省是否能夠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這其中當務之急就是要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1、加大對三農領域的改革力度。綠色發展已經深入人心,老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已經得到不斷的發展,包括觀光旅游、休閑、“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工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對增加農民的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活躍農村經濟具有顯著效果,而且實現這種產業結構的優化也有助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經營,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改革就是要破除舊的生產關系,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掃除障礙。當前,涉及三農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關于農村土地、宅基地、農民等改革措施不僅活躍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而且有助于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傳統的小規模分布散、分布廣的田地,可以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村耕種地的改革政策,將土地集中進行種植,大規模的種植方式;又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機器進行集中耕種,采用更加生態綠色的有機肥,積極探索農作物秸稈以及畜禽糞便等的資源化利用模式,建立循環再利用的生態種植體系;通過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一方面可以使農民的生產工具更加高效節約,另一方面,在保障農作物產量的條件下,可以在農作物生產的源頭下功夫,多研發抗病蟲害強的農作物品種,減少農作物對化學農藥使用的依賴性。鄉村振興戰略下,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離不開一支可靠的三農工作隊伍,嘗試組建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專業的農村服務隊伍,讓政府、企業、農民共同參與,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模式。2、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探索出一條全新的發展模式,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將繼續深化對農村改革,在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產權制度等各領域不斷進行構建和完善。頂層設計已經解決了發展的方向問題,有了正確的方向,就要邁起步子向前走,地方政府要深入領會和貫徹國家相關政策方針,同時要結合地方實際切實貫徹和落實相關方針政策,做好統籌規劃,合理規劃區域發展職能定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引導社會資源向農業農村發展,尤其是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資源支持,按照國家2018到2022鄉村振興規劃鄉鎮振興需要投入7萬億,那么政府應當積極通過適當的行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原則,帶動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這樣農村生態環境整治才會有相應的資金支持;制定切實的優惠政策,做好宣傳動員工作,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并主動轉變發展思路;探索研究一些可行性強符合實際的農村生態修復工作新思路;另外,“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3]要不斷完善和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改革農村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等一系列的主導措施,逐漸引導農業農村經濟向綠色發展的道路轉變。3、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人翁,科學處理農村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離不開農民的主體作用。新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是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更是服務于農民的,目的就是要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終也是要靠農民去實踐的,因此在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新模式是服務于農民的,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應廣泛征求農民群眾的意見,鞏固農村基層政權,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讓農民得到新發展模式的實惠,嘗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甜頭,不斷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參與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激發農民的創造性。在具體實踐中,才能夠涌現出一批具有可推廣性的能作為示范性的發展模式。其次要培養造就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會管理的職業農民。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大學生去農村創業,發展生態產業,讓大學生做新時代職業農民,同時要建立一套由政府牽頭、企業主導、農民為主體的全方位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加大對農民自身的培養和教育,培養出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讓新型的職業農民,在實現農村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中發揮作用。最后要重視對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的培養,弘揚文明鄉風,讓農民不僅實現物質上的小康更應實現精神上的小康。
總之,要按照產業興盛,經濟發展,生態宜居,鄉村文明的要求,精準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以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發展鄉村經濟,帶給人民金山銀山,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治理環境,還人類一個碧水藍天,讓人們常享綠水青山的家園。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劉鵬: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財會學習,2017(6).
[5]李忠民:關于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與思考[J].才智,2015(36).
[6]張首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研究[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2).
作者:李明 單位:開封大學
- 上一篇:空管氣象虛擬化建設方案
- 下一篇:農藝專業滲透環境保護教育研究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