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方略

時間:2022-07-19 10:03:18

導語: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方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方略

摘要:闡述了我國環境保護的現狀,分析了造林綠化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與不足,提出造林綠化建設的作用,并對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工作提出策略性思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造林綠化;實施方略

造林綠化能使環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使自然變得更加和諧,人們的生活條件也得到較大的提高。為避免環境惡化給人們帶來的負面影響,進一步促進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造林綠化活動必須從始至終的開展。

1我國的環境保護現狀

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晚,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普遍意識不強。我國的環境污染程度在逐年惡化,特別是大氣污染和水環境污染,使人們的生存環境及生活水平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破壞。大氣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煤煙的污染。隨著我國的煤炭產量和使用量的逐年加大,許多地方對煤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帶來的污染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由于污染所產生的酸雨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污染源,許多區域都有酸雨的污染。水污染的威脅。我國的淡水資源并不豐富,然而水污染卻十分嚴重,特別是江河湖泊中的重金屬污染及富營養化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但是,仍有一些企業和單位為了節省開支,將大量的有害工業原料及廢水排入到江河湖泊中,致使我國的淡水環境逐年惡化,嚴重地破壞了水資源的生態平衡。森林的破壞情況不容樂觀。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領域,森林生態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我國在一段時期又大量地砍伐森林,使得我國的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現階段,由于我國對環境資源的保護力度逐步加大,還進行了大量的還林造林活動,使森林破壞這一現象得以緩解。然而在某些地方,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不合理的砍伐活動仍然存在,使許多森林資源遭到破壞,出現了沙塵暴、水土流失和林地退化現象。

2造林綠化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2.1林業管理體制落后,各項建設不完善。由于一些地方在林業管理上還沒有借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仍按照陳舊的思維模式進行管理工作,使許多的政策法規都沒有落實到位。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一些基層林業部門思想上不重視,管理措施和制度不科學,服務群眾意識不強,為廣大林農提供服務不及時,不穩妥,使廣大的林農對此存有很大的意見,其服務能力偏弱和偏軟的現象仍然存在。2.2林業補助政策不完善,經營成本過高。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現階段勞動成本逐年增加,林業生產補助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已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速度。隨著勞動和資源成本的不斷攀升,林業生產經營利潤比例下降較快,打擊了林農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2.3植樹造林的效益不顯著。由于某些地方對植樹造林政策認識上的偏差,只注重樹林的數量,沒有關心栽種的質量問題,致使樹木被種下了,可是沒有人去經營,造成植被的成活率不高等后果,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植樹造林的效益不明顯。2.4森林資源的管理制度還有待完善。我國的森林資源制度主要有保險制度、流轉和抵押制度等,但是,在個人承包造林等方面還缺少制約,特別是在個人的森林保險、流轉及抵押林權等方面還沒有出臺政策,有待相關部門進行完善。

3造林綠化建設的作用

3.1提升空氣質量。空氣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條件。由于我國的大氣污染極為嚴重,空氣質量指數較差的事實人所共知,特別是近些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用車逐漸增多,城市家庭大多購買了汽車,面臨大量的汽車尾氣污染的局面。由于現在的工廠企業產能加速,而大量的工業廢氣也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北方地區霧霾嚴重,而南方地區酸雨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污染。在這種嚴峻的環境面前,必須要進行造林綠化工作,因為植樹造林能夠使我國的植被數量大幅度增加,而綠色的植物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產生人們所需要的氧氣,增加空氣中的氧含量。因此,多種綠色植物對于空氣的凈化作用十分重要,其可有效提升空氣的質量,綠化植物的數量與空氣的含氧量。所以,森林工作者們必須要進一步增加綠色植物和植樹造林,進一步擴大綠化面積以凈化空氣,從而達到提升空氣質量的目的。3.2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大多是山地和濕地,人均耕地面積明顯不足。加之近些年來,由于人為亂砍亂伐的原因,荒漠化現象一年比一年嚴重,耕地面積也隨之大幅度減少,風沙天氣時有發生。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嚴重的自然問題,必須植樹造林,這是一種從根本上轉變我國荒漠化嚴重現象的重要途徑,也是必要和唯一的途徑。當風沙快速穿過樹林時,會受到森林的阻擋,最終不會形成較大的風力。因此,多建造一些防風林,更有助于減少風沙帶來的危害,以此減少水土被風沙帶走的可能性,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只要水土流失不嚴重,就會進一步提升土壤的濕度,進一步增加土壤中的含水存量,可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形成林、農產業的良性循環。3.3鞏固水土。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森林區域逐漸變少,這樣發展下去,土壤的穩定程度勢必下降。大量的雨水會帶走許多土壤,水土流失嚴重時還可能會發生嚴重影響水道的事件,造成山洪和泥石流的發生,給人類的安全環境帶來十分嚴重的危害。為了不使大量的泥土在河流和水道的交匯口堆積,就要進一步提升水土的鞏固程度,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在大自然中增加植樹造林就是最有效的鞏固水土的有效途徑,是避免水土被雨水帶走的最佳途徑。大量的植樹造林會使樹林的根須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進一步減少水土的流失。

4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的策略

4.1建立健全法規和制度。一是確保做好環境立法工作。要以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堅持依靠群眾、發揚民主和經濟并行等方法。二是確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林地經營要有更高一級的行政單位審批,環境法要規定企業的排污及總量控制,確保法律的有效性。4.2履行法律維權責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政策的權威性,保障法律的嚴肅落實和實施,使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落實到位,共同維護好國家法律制度的尊嚴,以保障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公平公正的原則。同時,要保證經濟主體的地位,發揚社會主義的民主作風,促進環境保護法律的順利實施。4.3強化公共服務觀念。國家公共服務是我國政府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它的基本職能包括:保證水源、空氣和生活等良好指標,確立生態環境不遭到破壞,有效實施針對垃圾、廢物的處理制度和原則,也可有條件地利用好經濟形式,對企業和個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運行激勵機制。

5結語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和前提,保護環境對于人們的生存發展十分重要,加強環境的保護,做好造林綠化工作,能夠為人們創設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促進社會和經濟實現良好的發展。環境保護以及造林綠化的實施,有助于改善空氣質量,調節氣候,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安志蓉,余吉安.基于多主體的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的構建[J].江西社會科學,2012,(10):60-64.

[2]趙朔.從源頭出發構建農村環保長效機制[J].中外企業家,2014,(1Z):235-236.

[3]陳潤羊,花明.構建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05):6-8.

[4]劉亞宜,楊世宏,白俊.綠化造林對環境保護的推進作用[J].現代園藝,2013,(12):128.

作者:張磊石 單位:黑龍江省勃利縣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