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問題剖析及建議

時間:2022-02-20 03:33:49

導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問題剖析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問題剖析及建議

摘要: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必然要求,是生態環境部門環境管理重要方式。回顧我國自行監測發展歷程,梳理當前自行監測在監測方案制定、自動監測和委托第三方檢測等方面問題,提出了規范自行監測方案制定、審核備案,加強監督檢查,探索建立自動監測設備性能綜合評價機制,加大自行監測數據分析和應用等方面建議,從而提高自行監測數據質量。

關鍵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監測方案;數據質量;問題與建議

1我國自行監測發展歷程

2013年,原環境保護部印發實施《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環發〔2013〕81號)[1],該辦法首次明確自行監測定義、主體、內容、方式、指標、頻次及信息公開等相關內容,指導國家重點監控企業等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工作。該辦法在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實施前一直作為企業開展自行監測的綱領性文件。2015年修訂《環境保護法》、2018年修訂《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均明確規定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保存原始監測記錄,公開監測信息,負責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重點排污單位還應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并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2]。從法律層面,明確排污單位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的主體責任。2018年,原環境保護部《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部令第48號)[3],明確排污單位在申請排污許可證時,應按照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編制自行監測方案。截至2020年5月,生態環境部共《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4]和火力發電及鍋爐、造紙工業等23個行業指南,基本上覆蓋了國民經濟主要行業。從部門規章層面,明確排污單位應按照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落實主體責任。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履行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也是生態環境部門依據排污許可證監管的重要內容。只有規范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和完整,才能更好服務環境執法、總量核算和環保稅申報征收等各項管理。目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要內容包括監測方案制定、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5−7]。

2存在問題及分析

2018~2019年,生態環境部連續2年組織對重點地區、重點區域開展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質量專項檢查、抽測和比對監測[8−9]。其中2018年對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2019年對珠三角地區、渤海地區開展監督檢查,情況見表1。表1可知,2018和2019年,國家抽測排污單位排放數據,每年排放數據超標率均在10%以上,而調閱這些超標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卻鮮有超標。雖然存在不同時間不同工況其排放監測數據可能存在差異的客觀因素,但是2年共計抽測761家排污單位,超標124家,超標率達16.3%,從側面反映出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質量不高的現狀。2.1監測方案制定存在問題。部分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質量專項檢查不合格,即實行百分制情況下,2018年有3.4%排污單位低于60分,2019年有9.4%排污單位低于60分。失分主要原因是部分排污單位監測方案中的監測點位不全、監測項目不足、缺少點位示意圖和質量控制措施不完善等,反映出部分排污單位在制定監測方案方面存在較嚴重問題。檢查發現,2019年問題家數是2018年的2.8倍,主要原因是部分排污單位未及時按照新實施的自行監測技術指南要求制定監測方案,并按照監測方案開展監測工作。2.2自動監測存在問題。2018和2019年,國家比對自動監測設備,自動監測設備比對不合格率高達60%以上,主要原因是自動監測設備量程寬誤差范圍大、穩定性差,部分設備存在人為設置或修改參數等漏洞;運維單位數量多、規模小,運維能力和水平較差,并且存在低價惡性競爭。反映出目前自動監測設備質量不高和自動監測設備運行維護不規范的現狀。以2018年為例,廢氣自動監測比對后,溫度流速和氧含量不合格率42%、SO2不合格率30%、NOx不合格20%以及顆粒不合格率8%。分析其原因SO2、NOx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量程寬、精度差,零點漂移、滿量程漂移大;溫度、流速和顆粒物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未嚴格按照有關技術規范開展校準校驗維護。廢水自動監測比對后COD單項不合格占比45%、COD和氨氮均不合格占比29%、氨氮單項不合格占比26%。分析其原因COD和氨氮不合格主要原因是部分監測設備不適應變化工況廢水、運行維護時配置標準樣品濃度誤差大。2.3手工監測存在問題。由于缺少必要人員、設備和場所,排污單位普遍委托社會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開展手工監測。為提高手工監測數據質量,按照生態環境部部署,各省份加大了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檢查力度,經統計河北、山東和江蘇等省份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或“全覆蓋”方式,查獲一批開展自行監測不規范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見表2[10−13]。表2可知,無論是采用“雙隨機一公開”檢查,還是采用全覆蓋檢查,第三方檢測機構都不同程度存在監測過程不規范、質控措施不完善,甚至涉嫌出具虛假報告等問題,問題家數都在20%以上,反映出第三方檢測機構監測管理不規范、監測數據失真等諸多問題。因此,無論是國家的自行監測監督檢查,還是地方的自行監測日常監管,均發現排污單位在監測方案制定、自動監測和手工監測(含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等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

3自行監測工作的建議

3.1排污單位落實自行監測的主體責任。排污單位要嚴格落實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應查清本單位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指標及潛在的環境影響,按照監測指南要求制定方案,設置和維護監測設施,依據監測方案開展自行監測,做好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記錄和保存監測數據,依法向社會公開監測結果。3.1.1制定監測方案。制定監測方案,是做好自行監測工作前提,其核心是監測點位、監測指標和監測頻次的確定。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系列標準為排污單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監測方案提供了技術支撐。2017年4月,《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總則》[4]提出了自行監測方案制定基本方法,后續的23個行業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又根據各自行業特點提出了不同行業具體、詳細和便于操作的監測要求。排污單位要結合相應的自行監測技術指南制定適合自身特點的監測方案。3.1.2開展監測并做好質量控制。排污單位應按照最新的監測方案開展監測活動。我國當前已經了一系列關于污染源的廢水、廢氣、土壤和地下水等監測技術規范,這些技術規范對于自行監測活動的開展同樣適用。排污單位可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利用自有人員、場所和設備開展監測;也可委托其他有資質的檢(監)測機構開展監測。開展自行監測時,排污單位應做好質量控制工作,保證監測數據質量。承擔監測活動的監測機構、人員、儀器設備、監測輔助設施和實驗室環境都應符合具體監測活動的要求。應開展監測方法技術能力驗證,確保具體監測人員實際操作能力可以滿足自行監測工作需求。3.1.3記錄和保存監測信息。排污單位應記錄和保存完整的原始記錄、監測報告,以備管理部門檢查和社會公眾監督。完整的原始記錄,有助于還原監測活動開展情況,從而對監測數據真實性、可靠性進行評估。這既是排污單位自證數據質量的需要,也是管理部門檢查的需要。監測信息應與相關管理臺帳同步記錄,從而可以實現監測數據與生產、污染治理相關信息的交叉驗證,增強監測數據和相關臺賬的關聯性。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技術指南、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等相關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中對監測信息記錄、管理臺帳記錄提出了具體要求,排污單位應參照相應的標準開展信息記錄,以備檢查核驗。3.1.4公開監測結果。公開監測數據,接受公眾監督,既是排污單位應盡的法律責任,也是提升監測數據質量的重要手段。排污單位應按照信息公開要求,拓寬公開形式和渠道,除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門戶網站公開外,要探索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公開形式,及時全面公開監測結果。3.2管理部門強化監管責任。3.2.1做好監測方案審核備案工作。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將關口前移,采用分級審核備案方式,省級負責綜合評價排污單位開展自行監測情況,提出完善自行監測及質量控制的相關建議,市級負責審核備案自行監測方案,重點審核監測方案全面性和完整性。3.2.2加大自行監測監督檢查。生態環境部門結合日常環境管理工作,可以采用網絡抽查和現場檢查相結合方式[14−15]。生態環境部門應每年對轄區內重點排污單位開展一次自行監測質量核查,核查內容包括監測過程規范性、信息記錄全面性和監測結果合理性等方面。3.2.3探索建立自動監測設備性能綜合評價機制。選取高質量自動監測設備,排污單位、自動監測運營人員、自動監測設備同行和生態環境監管人員建立定期反饋機制,綜合評價設備性能質量,包括自動監測設備準確性、穩定性和可維護性等指標。加強自動監測設備現場端的運維管理,出臺運維有關技術規范,明確排污單位、運營公司等各自職責,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督促運營公司做好監控設施的日常巡檢、維護保養和校準校驗。3.2.4加強第三方檢測機構監管。生態環境部門要與市場監管部門建立健全聯勤聯動機制,加大對社會化監測機構的檢查力度,對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按相關法律法規,依法處理。對于體系建立不規范等能夠自行整改的,應關注其整改的時效性與有效性;對于分包檢測不規范等要責令限期改正的,要立即督促其改正;對于超范圍檢驗檢測、非授權簽字人簽發報告等違法情節嚴重的,要責令整改并處罰款,整改期間不得出具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和報告。3.3建立自動監測數據異常數據報警機制。利用大數據平臺建設,統籌建立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排放自動監測監視系統,提高在線監測設備運行異常等信息追蹤、捕獲與報警能力。改變傳統僅采集自動監測數據模式,將監測設備工作狀態、運行參數和自動監測數據和現場視頻等信息同時上傳至生態環境監控平臺。利用大數據監控平臺,分析各個監控因子關聯關系,建立智能尋蹤報警。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治污工藝的自動監測數據進行馴化,實現對監測設備工作狀態、運行參數和監測數據的多維度分析,自動識別監測設備的異常情形,并根據異常情形對監測數據的影響程度推送不同級別的報警事件,實現平臺端自動監管和遠程控制,全方位監控監測設備工作和運行情況,提高自動監測設備數據質量。3.4加大自行監測數據應用。監測數據應用是開展自行監測工作的最終目的。一方面自行監測數據應用于環境執法,監測部門發現自行監測超標數據、異常數據及時移送執法部門,執法部門采取現場檢查、調查取證和問詢等方式,核實自行監測數據真實性、有效性,建立自行監測超標、異常數據處罰機制。另一方面,生態環境部門與稅務部門建立涉稅信息共享機制。生態環境部門將排污單位的排污許可、污染物排放數據、環境違法和受行政處罰情況等環境保護相關信息共享給稅務部門。稅務部門按照環境保護稅法等法律法規依法增加或減免排污單位環境保護稅,稅務部門及時反饋排污單位稅款入庫、減免稅額、欠繳稅款、涉稅違法和受行政處罰等信息。

4結語

自行監測是排污單位落實主體責任、說清自身污染物排放狀況的重要途徑,是生態環境部門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重要手段,也是滿足社會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的迫切需要。因此,排污單位、監督管理部門、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社會公眾要切實發揮作用,多措并舉,確保自行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完整,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數據支撐。

作者:張同星 邱曉國 石敬華 單位:山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