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投入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分析

時間:2022-05-07 10:38:41

導語:資金投入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金投入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分析

生態環保投入與生態環保需求有差距

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又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機遇大于挑戰。盡管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投入逐年加大,但與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資金投入與治理任務不匹配。一是常態化生態環境投資增長機制尚未建立,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難以實現穩定增長。2016年至2018年,全國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規模累計安排24510億元,年均增長14.8%,增幅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幅6.4個百分點。2016年至2018年,全國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3.7%提高到4.2%。其中,中央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累計安排10764億元,在支持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支持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支持開展重點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中央財政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地方財政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2019年,廣東省級財政安排節能環保支出103.16億元,同比增長109.3%;河北省在強化生態治理方面安排140.4億元,增長41.8%;云南省級財政安排節能環保支出13.7億元,比上年年初預算增長32.4%;上海市已經連續3年環保投入占GDP比重高于3%;四川省級財政不斷加大環保領域財政投入,特別是近3年,年增幅達到20%以上,2019年環保領域財政投入46.59億元。盡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較以往也有大幅增加,但仍缺乏常態化的投資增長機制。比如,西部某市除市本級和市轄區2016~2018年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占該市GDP比重超過1.5%外,其余縣(區)投入比例不足1%,難以滿足生態環境治理的需求。再如,某縣備用水源地建設,規劃投資1億元左右,雖然現場核查證實目前工程量已完成95%,但應撥付到位的資金僅2000萬元左右,拖欠建設單位資金問題比較嚴重。二是投資效率不高。如城鎮和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治理以及流域環境綜合整治等方面,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效率較低。部分污染治理設施由于前期未充分考慮有效的運營模式、技術路線及當地情況,建成后難以有效運行。三是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性不強。目前生態環境保護投資主體主要為政府和工業企業,盡管近年來大力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但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和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市場化機制尚未真正建立。

確保資金支持力度同污染防治任務相適應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我們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作出的“生態環境保護該花的錢必須花,該投的錢決不能省”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確保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資金支持力度同污染防治任務相適應,切實強化財政保障支撐作用。一是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力度。嚴格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將資金投入向污染防治攻堅戰傾斜,堅持投入同攻堅任務相匹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傮w上,污染防治攻堅戰每年財政的投入增幅不能低于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二是要大力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資效率,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果。采用直接投資、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規范支持PPP項目,落實《國務院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要求,推進政府資金由補建設買工程向補運營買效果轉變。大力推行按效付費機制,對政府實施的生態環境保護項目,鼓勵采用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模式,將公共財政支付水平同環境治理績效掛鉤。落實《政府采購法》《關于堅決制止地方以政府購買服務名義違法違規融資的通知》等法律法規文件要求,對于滿足政府購買服務規定范圍的項目,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三是健全社會資本投入的市場化機制,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助力綠色產業發展的價格、財稅、投資等政策,推進社會化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在企業污染治理方面,研究出臺“散亂污”企業綜合治理激勵政策,引導落實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加大企業污染治理投資。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方面,逐步將生態環境領域作為推進PPP模式的優先領域。加快完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確保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置設施正常運營。降低第三方環保企業污染治理成本,提高環保企業收益能力,從而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培育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四是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融資能力。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加大對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引導力度。2018年以來,四川省廣元市按照“政府主導、人行推動、部門參與”的綠色金融改革工作機制,將綠色金融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重點任務,大力推進試點改革。截至2019年9月,全市綠色信貸貸款余額107.18億元,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項目貸款余額77.69億元,綠色交通運輸項目貸款余額21.34億元,綠色農業開發項目貸款余額1.15億元。支持項目累計節約標準煤687.6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191.02萬噸。在綠色金融助推高質量發展方面,廣元市走在了全省前列。此外,應鼓勵開發貸款周期長、融資成本低的創新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為相關項目提高授信額度、增進信用等級。創新設立生態環境保護彩票,多渠道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同時,結合各地探索實踐,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購買服務協議質(抵)押等擔保貸款業務,探索利用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提高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能力。

生態環保投入方向要緊緊圍繞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的重點難點

黨的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體形成,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實現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體而言,一是保底線。將環境質量不降級、環境服務功能不退化作為發展的底線和最基本要求,實行剛性約束。建立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環境要求、表達方式覆蓋所有公眾可以接受的環境底線的指標體系,如遏制重污染天氣、削減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減少因污染而導致的環境突發事件或環境健康事件等。二是抓典型。針對超標嚴重、環境問題復雜、質量改善難度大的區域,提高治理目標,加嚴管理措施,提出差別化的管理政策,并適當進行政策扶持與財政投入,污染物總量排放與資源環境協同管理措施先行先試。三是抓單元。突出管理措施的“點”上累積效應,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為抓手,實施環境質量改善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引入公眾力量參與制定環境質量改善清單,明確工作重點、治理進程、階段目標,以清單為基礎開展分區分類管理,實施差異化總量控制與項目準入,安排生態補償資金和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實施財政獎懲等。四是促協同。在把握環境治理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吸取國際經驗和教訓,實施綜合整治,開展區域、流域協同治理,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對SO2、NOx、VOCs、一次顆粒物和NH3的排放控制制定綜合管控策略,保護水生態空間,減污增容,從而建立多污染源、多污染物綜合控制體系。因此,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方向要緊緊圍繞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的重點難點,資金分配向治理任務重點區域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重點地區、環境治理工作績效突出重點地區傾斜,切實提升資金分配精準度和效率。在投入保障的重點支持方向上,要圍繞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凈土保衛戰、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改革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擴大中央財政支持投入范圍,切實加大污染防治投入力度。

細化措施有效保障生態環境部門穩健運行

環保投入作為一種政策性、戰略性、公益性的投資,是國民經濟和社會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也是公共財政的一項重要支出職責。對環保投入進行有效管理,是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穩健運行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各地生態環境保護投入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能力不斷加強。但是,相比其他公共服務類的財政支出,節能環保支出財政資金支持仍然不足,這就導致一些基層生態環境部門運行困難,不利于環境質量改善。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一是建立穩定的環保投入機制。全面落實“211環境保護”支出科目,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支出與經濟發展、財政收入雙向響應機制,穩步提升環境保護科目支出額度,逐步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按照編制內實有人數和國家規定的工資、津貼補助標準核定人員經費,同時提高日常公用經費財政預算定額系數。三是專項業務費要按照工作需要予以重點安排。根據環境監測、監督執法工作的實際需要,制定有關儀器設備配備標準,并逐步配備到位。對各種儀器設備所需的維護、維修和消耗費用予以充分保障,保證其正常運轉。四是按照“211環境保護”支出科目,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管理事務支出、環境監測與監察支出、污染治理支出、自然生態保護支出等。同時,繼續堅持從財政轉移支付體系中明確一定比例支持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基層環境監管能力。

作者:張厚美 單位:四川省廣元市生態環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