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河治理保護編制方案探討
時間:2022-05-07 10:42:49
導語:拉林河治理保護編制方案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基本情況
拉吉林省內河流長223km。拉林河流域有3座大型水庫,其中2座水庫位于黑龍江省,為磨盤山水庫和龍鳳山水庫,另外一座亮甲山水庫位于吉林省舒蘭市。亡牛牛河、細鱗河和卡岔河是拉林河的三大支流,均位于拉林河磨盤山水庫以下。吉林省位于拉林河左岸,境內有14條一級支流,其中較大的有石頭河、細鱗河、卡岔河、大荒溝、會塘溝等。
2.1水資源保護現狀。拉林河為黑龍江省、吉林省兩省界河,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水事矛盾時有發生。流域內舒蘭市、榆樹市和扶余市的工農業生產耗水率偏高,并且三市的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偏低;居民依然存在較為嚴重的水資源浪費現象;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和管理有待統一規范整治。2.2水域岸線管理保護。1)河道采砂。2017年6月吉林省水利廳部署嚴厲清理非法采砂專項行動,沿岸非法采砂已全部清理完畢,合法采沙場共6處,一些河段仍可能存在小規模的非法采砂。2)岸線管理。岸線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仍有河道行洪灘地被侵占的現象發生。2.3水污染現狀。拉林河干流吉林省側污染源較少,主要污染來源于支流。舒蘭市主要污染來源于支流細鱗河,細鱗河流經舒蘭市主城區,經吉林省、黑龍江省兩省省界后匯入拉林河。榆樹市主要污染來源于支流卡岔河,扶余市主要污染來源于支流會塘溝。2.3.1生活污水。舒蘭市、榆樹市和扶余市的城市生活污水經當地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只有舒蘭市污水處理廠規模不足。流域內的34個鄉鎮中,有6個鄉鎮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但仍未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統,依然存在雨污合流。拉林河流域尚未全部完成改廁任務,仍有農村生活污水直排。2.3.2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拉林河流域是吉林省養殖密集區,干流沿岸禁養區內無規模化養殖場,非禁養區內22個規模化養殖場已全部完成建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實現糞污堆漚還田資源化利用。支流沿岸禁養區內145個規模化養殖場,現已完成關閉和搬遷工作。非禁養區內624個規模化養殖場,仍有86個規模化養殖場需安裝配套糞污處理設施。2.3.3農業面源。拉林河兩岸是吉林省和黑龍江省水田、旱田的主要種植區,農業污染問題比較突出。農民耕種方式比較粗放,農藥化肥使用未精細化管理,農作物使用農藥、化肥普遍存在,農藥、化肥隨農田退水最終進入拉林河,造成嚴重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2.4水環境問題。吉林省拉林河干流設有2個一級水功能區(拉林河吉黑緩沖區1和拉林河吉黑緩沖區2)和6個省控斷面,2017年,拉林河有4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占比66.7%;2018年,5個水質優良省控斷面,占比83.3%。拉林河干流和支流存在沿岸村屯生活垃圾隨意堆放、傾倒現象,破壞河流水環境。自2018年開展河道垃圾清理和日常保潔工作后,河道兩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但仍有部分村民環保意識不夠,任意傾倒和堆放垃圾,垃圾中易腐化組分會向水體中釋放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影響河流水環境。沙河子水庫和響水水庫作為舒蘭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其主要污染來自周邊城鎮村屯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以及水庫自身的淤積底泥釋放形成的內源污染等。2.5水生態問題。流域部分河段水環境質量下降,局部河段生態功能有所退化,枯水期無地表水徑流,水體自凈能力低下。拉林河流域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以水力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強度的水土流失面積占侵蝕總面積的48%。2.6執法監管2018年,吉林省公安廳在榆樹市、舒蘭市、扶余市公安局開展拉林河警長制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公安職能優勢,常態化開展涉水警務執法工作,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活動,并且成效明顯。但區域內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日常管理設備有待維護、更新。
3管理保護目標
考慮到拉林河為吉林省、黑龍江省之間的界河,吉林省拉林河主要以吉林省沿岸污染物入河控制和支流水質控制為主。2020年底前,拉林河水環境質量改善,居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水生態環境好轉。拉林河干流水質及水質優良比例全面達標;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95;河道垃圾全面清理;完成拉林河及支流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完成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城鎮生活污水經過全面處理,達標排放;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重點區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2030年底前,拉林河流域水環境質量穩步提高,干流省控考核斷面水質進一步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2;水土流失面積不斷減少,全面建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河流健康保障體系。
4管理保護任務及措施
4.1水資源保護。全面開展日常水法制、水節約宣傳教育,全面提升社會各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開展節水培訓,增強企業節水意識和能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繼續實施農田配套和節水改造;推進中水回用工程建設;按照吉林省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實施方案開展舒蘭市、榆樹市和扶余市年度達標建設工作;全面啟動并核查入拉林河干支流排污口,加強入河排污口規范整治;推動水價改革機制。4.2水域岸線管理及措施。1)“清四亂”。根據吉林省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方案,對拉林河亂占、亂采、亂堆和亂建問題進行清理整治。以河道保潔員清理、政府購買服務清理等方式,對干支流河湖水域及岸線存在的垃圾、固體污染物開展常態化清理,確保河道無垃圾、無固體污染物。清理拉林河內違章建筑。開展河岸美化、亮化。2)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完成拉林河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嚴禁以任何形式圍墾、非法占用河道岸線;編制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4.3水污染防治及措施。1)生活污水處理。完成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建以及污水處理廠污水自動在線監測設備更新,加快改造現有的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盡快實現雨污分流。深入實施城區污水管網建設工程,加強加快棚戶區改造,進一步強化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的攔截和收集工作,以提高污水收集率。推進行政村農村污水處理,流域內各行政村根據自身狀況,采取集中式或者分散式處理設施或者多種措施相結合進行處理。2)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開展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行動,通過建設糞污發酵場和有機肥廠,實施畜禽養殖糞污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治理。3)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各地積極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升農民意識,有效合理使用化學肥料,進而提高化學肥料利用率;不再單一使用化學農藥除病蟲草害,優先考慮農業和生物相結合共同防治,科學利用各項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實現綜合性能,盡量減少農藥殘留;充分利用河流地表水和天然泡塘,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統,不斷努力提高地表水的利用率;利用噴灌、滴灌等灌溉方式,降低灌區退水量,規范灌區管理,從而減少化肥農藥和生活垃圾的污染負荷。4.4水環境治理措施。1)加強拉林河的一級支流入河水質監測,2)清理整治水源地保護區內排污口、污染源和違法違規建筑物;設置飲用水水源地隔離防護設施、警示牌和標識牌;開展沙河水庫和響水水庫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規劃方案編制工作。3)開展河道兩旁垃圾的清理工作。全面完成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任務,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全覆蓋,達到日產日清作業要求。4.5水生態修復措施。通過探索拉林河流域河道生態用水調度機制及試點工作實現水生態修復。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規范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行為,按照年度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任務,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作。4.6執法監管。充分發揮河湖警長制優勢,加強監控信息共享力度,進一步完善省際、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不斷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完成水利網信三年任務,開展河道堤防視頻實時監控,無人機全方位巡河檢查,及時獲取拉林河干流河道管理現狀動態數據,構建基于水利一張圖的基礎數據聯動更新體系,同時依托覆蓋全省的高分遙感影像年度更新數據,支撐水利部和吉林省一張圖協同服務,為五級河湖長、三級河長辦和河長制成員單位做好信息支撐。
5結語
通過吉林省拉林河“一河一策”治理保護方案的研究,徹底查清了吉林省拉林河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明晰了管理保護目標,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合規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的治理保護措施。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水利、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住建、自然資源、工信、林草、公安、發改、財政等部門及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同時加強拉林河省際和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共同保障拉林河治理保護的措施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的通知》(廳字(2016)42號)[R].
[2]DB22/388-2004,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區[S].[3]吉林省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方案[R].2018.
[4]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吉林省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R].2015.
[5]孫博,孟曉路.遼河沈陽段“一河一策”治理及管理保護方案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02):20-23.
[6]黃軍.安徽省長江干流“一河一策”實施方案編制主要內容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8,204(06):1-5+11.
[7]陳弘,孫書洪,趙鵬.基于“一河一策”的黑臭水體治理措施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4):14-18.
[8]趙鵬,孫書洪,陳弘.基于一河一策的河道達標治理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3):18-21,33.
[9]袁靜,章凱,李育華,傅中志.南京市江寧區河長制“一河一策”的思考[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8(06):35-36+52.
[10]顧建,高肖.上海橫沙島骨干河道“一河一策”方案編制探討[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9(5):14-16.
作者:丁曼 金鑫 于和鑫 單位:吉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資金投入與污染防治攻堅任務分析
- 下一篇:室內環境控制發展評述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