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環境流理論對環境治理的建構
時間:2022-11-16 04:51:03
導語:復合環境流理論對環境治理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過去40年來的環境管理經驗表明,僅僅依靠傳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部門分割的管理方式已無法應對當前日趨復雜、嚴峻的環境問題。無論是圍繞環保法修法、環保大部制改革、霧霾治理,還是土壤污染防治等產生的爭議,反映了社會各界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各自角色的定位和解決問題的途徑都存在較大差異和沖突。針對以上問題和挑戰,本文旨在構建一種全新的描述和分析環境問題及其治理的分析框架,通過介紹復合環境流理論的內涵、特點、應用,探討將復合環境流嵌入到復合生態系統中,構建一個研究和治理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分析框架。
1研究文獻綜述
1.1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中的復合環境流。從有形的物質流到無形的社會流,流動性的不斷提升是全球化的一大顯著特征。在具有邊界模糊性和流動性特征的現代社會,環境流是環境問題分析和環境治理的對象和起點。環境流的生物物理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但在傳統的環境流研究中因為學科視角的不同而被分割開來,并產生了環境流研究的兩大流派:自然科學中的物質流研究和社會科學中的社會流研究。環境流的社會學分析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只用社會因素解釋和解決社會現象和問題的傳統的社會學研究范式被打破,社會學家開始關注并試圖探尋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以及社會問題的環境因素。在新的環境范式下,研究者把環境問題的社會根源歸咎于人類對環境不斷增加的索取,并逐漸發展出一門研究環境與社會間相互關系和互動機制的新學科:環境社會學。面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環境流的日益全球化和環境治理復雜性加劇的挑戰,以上兩個流派的環境流研究范式都暴露出了先天的缺陷。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嘗試提出了第三種環境流的分析視角,整合環境流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即復合環境流的研究范式[1]。環境流的全景視角解決了過去環境問題分析和管理的不完備問題。1.2復合生態系統。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是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和王如松等在總結了以“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為核心的生態控制論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時(屆際、代際、世際)、空(地域、流域、區域)、量(各種物質、能量代謝過程)、構(產業、體制、景觀)及序(競爭、共生與自生序)的生態關聯及調控方法,認為城市和鄉村是一類以人的行為為主導、自然環境為依托、資源流動為命脈、社會體制為經絡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2]。雖然中國的復合生態系統理論和西方的復合環境流理論分別植根于生態學和社會學,有著不同的學科傳統和研究方法,但二者有著天然的契合點:復合環境流穿行在復合生態系統之中,人類社會系統是居于復合生態系統核心的子系統,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就是社會流在調控環境流行為中的重要性。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揭示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和動力學機制,復合環境流的研究揭示影響環境流行為的社會驅動因子和調控機制,二者的聚焦有助于展現環境問題的全景和實質,有助于宏觀戰略與微觀調控的呼應,對可持續發展研究和管理實踐都有大用場。
2面對現實中環境流治理的分析框架
2.1將環境流作為分析環境問題的共同對象。將環境流作為分析環境問題的共同單位,既能使環境問題的分析更加系統和全面,同時也能使各自為營的研究陣地形成合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為沒有從復合環境流的視角整合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科,這樣得出的研究成果很難不失之于片面。隨著全球化影響的加劇,環境流的行為空間早已超越了一個具體的地點和時間的限制,環境問題在富有流動性的網絡里成了環境流,流的空間取代了地方的空間,新的時空組織方式——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誕生了,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再局限于一時一地,應該從構成完整的流的每一環入手,解決環境問題更非某一領域的專家能獨立勝任,我們希望在復合環境流的框架下形成應對環境問題的整體戰略目標,然后各學科在其中完成自己的戰術布置。2.2將環境流作為環境治理的對象。在環境流的基礎上進行環境管理,最重要的概念是環境國家。環境流的管理和我國環境國家的功能在以下幾個方面尤其相關:(1)環境流對不同的環境介質影響不同,對不同部門的影響也不同,當把不同部門的環境問題納入整體考慮時,環境國家的概念是有力的分析工具;(2)環境流的管理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角色并且賦予它影響環境流的責任。把環境學家、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民間社團納入環境管理的網絡,可以強化環境國家的作用;(3)環境流的超國家化,需要配套的環境管理也超國家化,在這個層面,環境國家在對話與合作中的地位無可替代。2.3一種分析環境治理問題的框架。首先,確定研究的環境流對象,是水、食物或者某一種某一些元素;其次,描繪出流的完整的景觀,它流經了哪些區域、涉及哪些部門、受哪些制度的約束,流的時空特性、動態特征等,需要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協同分析問題,也涉及一些專門的研究方法,如利益相關者分析,國家間的合作,從制度的角度對政策進行評估等;最后,在完整的了解了問題之后,研究者就可以提出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突出的問題,可以是純技術方面的,也可以是制度上的改進,如由學者提出的擴大的生產者責任等方法。2.4已有的實證研究。自復合環境流的理論提出以來,在全球范圍內不同維度不同類型的實證研究已取得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成果。VanKoppenCSA.(2006)在生態網絡語境下進行的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揭示了隨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動態變化[3]。FischhendlerI.(2006)研究區域用水協議中的風險管理問題,認為在協約的過程中吸收不同層級的不同角色,既能降低成本,還能為應對風險不確定性增加靈活性,在這些代表性實證研究中,環境流的分析框架是復合的,環境流的管理也是復合的。MolAPJ,DieuTTM(2006)對越南小村生產木薯淀粉的考察,則為環境流的實證研究提供了一個模板。作者通過研究越南南部一個典型而傳統的生產木薯淀粉的村子TraCo村,從探究生產過程到分析物質流提供改善環境表現的選擇(閉合物質流),再到分析涉及生產的角色和制度,最后得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由此可見,復合環境流理論具有較大的應用空間,有望為環境治理提供一個新的范式。
參考文獻
[1]MolAPJ,DieuTTM.Analysingandgoverningenvironmentalflows:thecaseofTraCotapiocavillage,Vietnam[J].NJAS-WageningenJournalofLifeSciences,2006,53(3):301-317.
[2]王如松.區域城市發展的復合生態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0.
[3]VanKoppenCSA.Governingnature?Ontheglobalcomplexityofbiodiversityconservation[J].Governingenvironmentalflows:Globalchallengestosocialtheory,2006:187-219.
[4]徐方.環境監測對環境治理的促進性作用[J].環境與發展,2018,30(01):133+136.
作者:李曉靜 黃煜陽 單位:大悅城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 下一篇:豬病治療無效原因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