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宅基地調查技術探討

時間:2022-09-06 11:24:31

導語:農村宅基地調查技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宅基地調查技術探討

摘要:農村宅基地調查是關乎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但由于其范圍廣、任務重、參與單位眾多、技術情況復雜等原因,可以稱之為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本文從GPS控制測量、數據源空間框架的統一、無縫平面投影以及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統等方面闡述了農村宅基地調查中的關鍵技術,希望能夠為推動農村宅基地調查工作順利進行,確保調查成效和結果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農村宅基地;關鍵技術;測量;確權

為了明確農村宅基地的產權關系,實現農村宅基地規范化管理,需要展開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以依法保護村民的合法權益,而農村宅基地調查作為其中一項基礎性工作,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農村宅基地調查的現狀

農村宅基地調查與城鎮的地籍調查不同,其涉及的地域比較分散,而分布范圍也十分廣泛。在地籍測量上,部分地區尚未建立高等級控制點,或者十分稀少,導致傳統的控制測量無法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構建GPS控制網仍存在難點,只有重新布設高等級的控制網,然而,這種做法并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探求一些新的控制測量方法,以解決農村宅基地的調查問題。控制測量和GIS信息管理需要考慮到地圖的投影與坐標系問題。具體來說,我國相關國家標準中存在著跨帶現象,即落在兩個投影帶當中的部分地區坐標在平面地圖中會顯示出“裂縫”,特別是一些東西跨度較大的地區,其“裂縫”現象更是無法避免。為此,有必要開展無縫平面投影技術的研究。農村宅基地權屬調查工作的技術性相對較強,但其政策性則更強,因為該工作在技術處理方面必須符合相關的國家政策。

二、農村宅基地調查工作的特征

1、農村宅基地調查的確權政策農村宅基地權屬的調查方法是以城鎮地籍權屬調查為參考的,但是,確權政策的依據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方面,要嚴格落實相關法律規定,即一戶農村村民只可以擁有一處宅基地,若是申請第二宗宅基地使用權登記,則不予受理,除了繼承之外。與此同時,城鎮居民也不可在農村購買、建造住宅。另一方面,要嚴格按照相關的宅基地面積標準執行。宅基地面積應當低于當地政府的規定資標準,對于超占面積的,可以依據不同的時間段與處理情況進行登記,了解最初取得宅基地的時間,并對戶籍情況進行準確調查。最初取得宅基地的時間應當經村委會予以,并提報鄉鎮等上一級政府進行審核,最后由調查人員將其完整填寫到地籍調查表中。調查戶籍情況時應當協同當地戶籍管理與民政部門進行配合,準確對農村宅基地的戶籍情況進行調查。2、確保地籍細部測量精度的方法農村宅基地地籍細部測量的地形要素精度和相應比例尺數字地形圖的精度相同,在地籍要素方面的要求很高,也就是要求界址點線具備較高的精度。現階段,各級界址點的精度指標如表1所示:另外,地籍要素中必須給予相對位置精度足夠的重視,這是因為通常來說,農村宅基地權屬人對于界址點線的絕對精度都沒有明確的概念,但對于和其他權屬人的相對位置精度、界址的邊長以及用地的面積等則比較看重。因此,在農村宅基地調查工作中,當相鄰點位較近的時候,為了保證測量的相對精度,通常會采用鋼尺丈量的辦法,其比全站儀極坐標法更為精確。另外,對外業權屬調查以及地籍細部測量必須測量短邊,并互相校驗,而且,為了確保地籍細部的測量精度,在外業測量工作中還應當注意如下幾點:首先,在采集野外數據過程中,測站點與碎部點之間的距離應適當,不可過長;其次,在設置測試站點的過程中,必須嚴格對中,并整平儀器。通常來說,對中的誤差應當在5mm以下,儀器的棱鏡、氣壓、溫度等參數也應當正確進行設置。此外,在定向方面,應當以較遠的控制點定向,并采用另外的控制點進行校驗;第三,圖根的密度應當滿足細部測量的需求,一般情況下,連續支站的次數應當不大于3次,在采用三腳架時,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將棱鏡顛倒進行支站。第四,采用全站儀進行觀測的情況下,必須考慮棱鏡的對準誤差,即棱鏡中心到界址點的偏差,如條件允許,應當盡量使用小棱鏡。第五,對于外圍的界址點與地物點,應當遵守能測不量的思路,如確實很難測出,則應當采用邊長交會的方式獲取數據。對于街坊內的隱蔽地區,采用全站儀也難以測到的界址點,則可以采用間接方法求得,如外插、內插、距離交會等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采用距離交會方法時,條件邊必須大于3條。至于宗地內部的地物點,則可以采用直角推算的方法,但禁止用短邊來推算長邊。最后,界址的短邊必須測量,其需要和權屬調查勘丈的結果互相進行校驗。

三、農村宅基地調查中所應用的關鍵技術

1、GPS控制測量凡是測量工作,都是以控制測量為基礎的,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GPS控制測量,其不僅可以高效、迅速、精準地確定空間點位的3維坐標,而且在工作效率、方法、成果和精度等方面,均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然而,目前在農村宅基地調查中,GPS控制測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需要同步觀測多個測站,而且觀測的時間相對較長,同時基線的長度不足,無法得到WGS-84坐標系統的高精度絕對坐標。近幾年,又涌現出一些最新技術,如連續運行參考站、精密單點定位等,可以對農村宅基地進行有效的GPS控制測量。一是連續運行參考站(CORS),該系統是一個或多個連續運行的、固定的GPS參考站,通過數據通信、計算機系統與互聯網(技術構成一個網絡,自動向用戶實時提供經過校驗的狀態信息、GPS觀測值(包括偽距和載波相位)和改正數等,其用戶涵蓋多個層次、多種類型,有著不同的需求。二是精密單點定位(PPP),作為一項最新技術剛剛引入產業界,其基本思想是利用GPS雙頻觀測量,達到消除電離層誤差的目的,按照函數模型,以IGS所提供的精密衛星鐘差和精密星歷為依據,對測站位置進行估計,并計算出對流層的誤差。近年來,IGS軌道及鐘差產品的精度越來越高,人們也開始重視精密單點定位,其應成為GPS動態、靜態高精度、大范圍定位的一種新途徑。與差分定位想必,精密單點定位具備明顯的優勢,如定位精度比較均衡,便于實施等。與此同時,精密單點定位也無需多個測站進行聯測,可以不同步,所以,更加便于野外工作中的調度安排。而且控制網的網形不會影響到其定位結果的精度,便于選擇測站點,能夠以測圖需要為依據給出最優選點。實踐經驗表明,在為時2h的觀測中,精度水平能夠達到5cm之內,單點解能夠達到1cm。所以,在農村宅基地調查中,如果某一地區沒有起算點,那么,就可選擇精密單點定位的方法,構建幾個起算點,并比這幾個起算點為基礎,構建起一個控制網,也可以直接通過精密單點定位來進行圖根控制,為后面的測圖工作提供便利。2、數據源空間框架的統一和無縫平面投影要想完成數字區域、乃至數字地球的建設,就需要在GIS條件下,集成多源信息,即整合各種數據,使之成為規范統一的信息,以真正完成數據的共享,而要想對多源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實現無縫集成,則依賴于空間坐標系的統一及變換。對于GIS來說,主要信息源為地圖。但是,在不同區域,不同時期,地圖坐標系也不盡相同,而地圖的用途也會影響到具體的坐標系。這樣一來,GIS的應用和測繪帶來很大不便,甚至會制約地球空間信息行業的發展。基于計算機的新型地理信息系統,必須要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催生了無縫地圖,還有學者以現有的各個地圖分幅為基礎,來進行無縫拼接。事實上,關于地圖分幅、接邊和換帶等問題,可以從坐標框架、實時坐標轉換、大地坐標存儲和分幅輸出等方面入手來進行解決。另外,由于地球旋轉軸指向和3維坐標原點等相關參數存在差異,再加上地球定位和全國一等三角鎖鋪設的關系,不同地區計算得出的轉換參數也有所差別,所以,各地區應該以本地區已有的坐標資料為依據,嚴格按照七參數法,來計算轉換參數。現有的數據處理軟件,均具備坐標系統轉換參數解算模塊。有鑒于此,當前采用的各類GIS地理數據系統中,大多不存儲高斯平面坐標,而是在空間數據庫中將經緯度與海拔高等大地坐標存儲起來。至于已經以高斯平面坐標進行存儲的數據庫,也應當有計劃性地逐步轉換為大地坐標進行存儲。實際上,這一轉換過程也相對簡單,只需要簡單進行編程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并且,因為這種轉換是投影方程的基礎上進行,無誤差存在,因此也不會出現精度上的損失。此外,對在地理空間數據進行顯示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連續投影的方式進行,以便實現連續無縫的數據存儲和地圖顯示輸出,但需要說明的是,在顯示輸出時,必須將投影中央子午線的經度進行說明,以便確保輸出結果不會因為測區遠離平面投影中央子午線而造成較大變形。當然,這一方法的缺點則是需要計算機計算大量的實時投影,但通過程序開發完全可以降低這一缺點的影響。3、農村宅基地信息化管理應該以各地區原有的數據庫平臺、管理系統平臺和GIS平臺為基礎來開發農村宅基地數據庫管理系統,從而對農村宅基地的調查數據以及宅基地的產權進行管理。這一系統應當具備極強的穩定性、安全性、實用性、可維護性,支持二次開發,并和原系統實現無縫對接,這一才能切實為土地管理工作帶來便利。具體來說,應該滿足以下幾點要求:一是能夠兼顧權屬管理與土地利用管理;二是數據的結構和組織管理模式、分類體系必須都是統一的;三是操作便捷,由于該系統的使用對象以基層土地管理人員為主,因此,應注重操作的簡便性;四是可以同電子政務系統集成,但其必須具備整合地籍數據、建庫、業務應用、更新、共享及地籍信息等系統功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宅基地的調查工作涉及我國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其范圍廣、任務重,再加上參與單位眾多,技術情況復雜,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為此,各相關從業人員必須切實提高農村宅基地調查的認識深度,掌握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關鍵技術,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相關政策、地理位置、已有的高等級控制點和地籍管理系統等,來確定科學的調查方法,從而有效推動調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并確保調查的成果和質量。

作者:林麗環 單位:上海地礦工程勘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