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與路徑
時間:2022-09-23 03:46:54
導語: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的大形勢下,農村社會改革發展離不開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農村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農村社會養老服務已經不再適應農村發展,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是農村服務業改革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新農村建設。本文從農村養老服務供給與社會需求的不均衡發展現實出發,分析了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并給出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模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服務業;有效供給;供給側改革
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模式,拓展養老服務有效供給路徑,是構建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隨著城鄉一體化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市老齡化比重11.7%,而農村老齡化比城市老齡化高出3.3個百分點,達到15%。而如果按照地區居住人口計算,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實際居住人口的老齡化程度則更深,農村留守老年人的物質與精神供養問題都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得不引起社會重視。有效解決農村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問題,滿足農村老年人物質生活與精神服務需求,發展專業有效的養老服務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
一、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1.農村傳統養老模式不再適應農村社會發展。在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下,青壯年男性是土地經濟的主要勞動力來源,農村世代在土地中求生存,養老防老是農村主流的養老觀念,養老服務由家庭成員內部提供,家庭養老是維系農村社會發展的基本信條,而農村公共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并不健全。但是隨著城市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經濟逐步瓦解,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家庭養老的內部供給者脫離農村,供給不足,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求。而隨著農村留守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對養老服務的醫療需求和子女陪伴的精神需求也在增加。但是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養老服務的家庭內部供給能力弱化,給留守老人生活費用已經成為主要的、單一的供給方式,養兒防老已經不適應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步伐。2.提升農村養老服務保障水平是振興鄉村的主要內容。長期以來,農村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并行,但是農村社會公共養老服務保障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五保老人,政府根據農村五保戶數量定期提供養老津貼,或者建立適度規模的社會福利機構集中供養五保人員。這與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體系有關系,是特定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必然。但是,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公共養老服務的兜底保障功能無法滿足農村社會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穩定供給局面被打破。農村養老問題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提升,只有通過農村養老服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重構農村養老服務保障格局,建立與農村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3.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是政府建設新農村的內在要求。農村社會改革離不開政府的主導,農村養老服務改革是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是在政府主導下對社會養老服務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從而滿足農村老齡化發展需求。在農村老齡化日益嚴峻情形下,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問題是政府公共管理服務范疇,養老服務是具有社會保障功能的公共品,而非絕對意義上的商品,單憑市場供給無法滿足農村養老服務需求,存在市場失靈現象。因此,需要政府從改革主導者、參與者與引導者層面上,積極履行公共管理與服務職能,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市場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村養老服務市場合理化發展,保障農村老年群體利益。
二、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存在的問題
從供給層面上看,當前農村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包括數量與質量兩方面,在農村老齡人口規模巨大的情況下,有效供給數量不足致使無法滿足需求數量,同時供給方式較為單一,與多元養老服務需求不匹配,供給服務的內容長期沒有變化,模式創新與產品創新需要根據農村發展變化與時俱進。1.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供需不均衡。農村傳統養老服務模式下,家庭養老服務主要由子女提供,家庭成員主要對老年人進行日常生活照料、生病就醫陪護與護理以及日常陪伴等。而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盡管年輕人流向城市,家庭養老服務功能弱化,但是隨著收入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也不斷提升,對養老服務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只有當社會養老服務明顯高于家庭養老質量時,才能夠吸引農村老年人選擇社會養老。但是,鄉鎮養老機構基本為農村五保戶提供基礎服務,而服務較為全面和專業的養老機構則普遍離農村好遠,老年人普遍不愿意到陌生的地方養老。特別是農村鄉土之情和家族親情來往等占農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很大部分,能夠滿足老年人的情感交流,而社會養老在這方面的有效供給不足,無法滿足農村老年人需求。2.需求層次多元化與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經濟受到沖擊,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與老年人身體狀況、經濟條件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因此老年人養老需求也分化,老年人生活質量也呈現出不同特點,這對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提出了新的挑戰,養老需求向多元化、多層次發展。與傳統農村養老服務提供生活照料不同,更多的家庭有能力為老年人選擇符合其需求的養老服務,身體狀況較好和經濟水平較高的老年人更關注精神養老需求,而經濟收入一般的大部分老年人則更關注日常照料,并且隨著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以及對醫療條件的關注,大部分農村老年人開始關注養老服務的醫療問題,期待能夠通過社會養老獲得較好的醫療保障。而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滯后,大部分社會養老服務種類以及服務模式等都相對固定,與多層次的需求相比,結構性矛盾突出。3.農村養老服務產品與模式創新不足。不管是有效供給數量還是質量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農村養老服務沒有隨著農村社會發展變化而進行創新,不管是養老服務產品還是養老機構經營,都沒有及時關注農村老年人需求變化,仍然采用傳統服務模式,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是農村老年人可選擇的主要范圍。隨著信息化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養老產業的融合正在進入養老服務業改革范疇,但是這也僅限于互聯網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新的養老服務模式和路徑改革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盡管社區養老與智慧養老在城市養老服務模式中發展迅速,但是在農村大范圍推廣卻并不明顯,對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而言仍然是較大的挑戰。
三、提高農村養老服務有效供給的路徑建議
1.整合農村養老資源,提高農村養老資源使用效率。由于政府公共養老服務供給具有兜底保障功能,服務對象僅針對農村五保戶等,出現了大量養老資源的閑置和重復供給,需要對農村養老資源進行整合,再根據各地區老年人規模和需求進行再分配,防止資源重復供給和無效利用。同時,兼顧農村老年人更愿意就地養老和居家養老的偏好,將鄉鎮養老資源向村莊傾斜分散,利用農村閑置土地,設置村內部養老服務場所,由村集體組織進行運營管理,村醫務室提供初步醫療服務,同時解決本村就業問題。這樣,所有服務人員與管理人員均由本村內部提供,對老年人家庭情況和身體狀況了解比較深入,更能滿足老年人實際養老需求。同時,為了避免增加村集體養老負擔,由上一級政府設置農村養老專項基金,根據各村老年人服務需求狀況給予補貼,并對補貼資金使用和養老服務供給情況進行審核監督,支持農村養老服務本地化供給。2.借鑒互助養老模式,發展農村養老互助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不僅導致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也出現了留守兒童與留守婦女問題。鑒于此,農村地區可以借鑒互助養老模式,組織農村留守婦女和低齡健康老年人為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雖然我國養老機構發展迅速,但是并不是所有有需求的老年人都有足夠的消費能力,在農村即使消費能力能夠實現機構養老,老年人也會更傾向于居家養老。在農村老年人不愿意離村養老的情況下,一方面可以對留守婦女進行養老服務培訓,為子女不在身邊又需要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由村集體和老人子女提供服務費用,同時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低齡健康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服務,實現養老的代際互助。3.多種模式結構性優化養老服務,提高供給效率與質量。養老服務供需不匹配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養老服務模式和結構的問題。隨著農村老年人消費能力的提高,需求不斷多樣化,需要采用多種模式靈活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服務項目。在當前服務模式提供的原有生活照料、醫療照護和護理等基礎性服務項目的基礎上,要增加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精神慰藉服務,關注老年人更高層級養老需求。同時,還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和信息技術,搭建農村老年人服務需求平臺,整合機構養老、居家養老、互助養老等不同經營模式的眼膏資源構建基礎性服務與特色服務相結合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框架,為有能力有需要的老年人制定特色養老服務項目,并由有能力、有資質的養老機構與模式提供這些服務,實現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多元化與專業化。
參考文獻
[1]劉宇,唐亞陽.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困境與出路——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18,No.274(06):84-90.
[2]于書偉.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求實,2018,No.444(04):99-109+113.
[3]羅群英.淺談養老服務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6):139-140.
作者:孟沙沙 孫一平 單位:長春廣播電視大學
- 上一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護理管理人力資源重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