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與對策
時間:2022-03-08 11:38:36
導語: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現狀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上海要更加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性作用,以“人民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為重要價值評判標準,以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強化內容創新、優化配送機制,做實鎮級公共文化配送樞紐功能,打造一批“鄉村文化大禮堂”,最終把文化服務送到“田間地頭”、送進“農民心頭”。
關鍵詞:農村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振興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黨和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主陣地。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的總體要求,我們聚焦上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問題,赴寶山、松江、青浦、金山等區8個村進行實地調研,基本摸清了上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和需要解決的若干問題。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效果顯著
上海一直非常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2014年專門出臺《公共文化向郊區配送》實施意見。隨著各級政府投入不斷加大,上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三級配送網絡不斷完善,文化活動更加豐富,鄉村文化氛圍日益活躍,尤其是通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促進鄉風文明、改善農民精神風貌的積極效應正在顯現。一是村民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比較滿意。隨著各鎮、各村的文化活動中心(室)、書屋等標準化建設到位,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調查顯示,63.75%的村民對文化活動室表示滿意,近50%的受訪者表示經常去文化活動室,其中15.13%的人每天去活動室喝茶、聊天、看演出等。二是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明顯增加。2014年后,各鎮、各村可在文化服務清單上,根據本村、本鎮百姓需求直接下單購買服務。這一機制有效地把上海全市文化資源有序導入農村,一些鎮村的優秀文化演出幾乎完全依賴于“清單購買”,53.61%的農村受訪者對此表示滿意,62.97%的村民認為未來文化活動需求會越來越多地被滿足。一些村民甚至異常興奮地表示,“以往只能在電視中看到的戲曲演員,現在竟然能當面看到了”。三是培育涌現一批活躍的民間文化團隊。在整體文化氛圍的浸潤下,在各鎮村的積極扶持和培育下,上海鄉村草根文化正在興起,已涌現出一批“品牌”團隊,或是跳廣場舞,或是表演地方戲曲,或是演繹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區域性文藝骨干力量,更激發帶動了整個農村的文化活力。例如,金澤鎮村民表演的傳統地區戲劇“打連湘”,每逢重大節慶,都會走村串鎮,出現在十里八鄉社戲、廟會的舞臺上,已經積累了一大批“粉絲”。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仍存三大問題
在取得不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發現村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還有待提升,74.63%的被訪村民閑暇時最常做的事情是看電視,16.6%最常做的事是搓麻將。總體來看,當前上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內容、供給機制、供給對象等方面,還須進一步優化。(一)供給內容尚難以充分滿足村民需求。在文化形式多樣化、內容來源多元化的大趨勢下,相對簡單、初級的文化產品已不能滿足上海村民的文化需求;他們與中心城區市民一樣,熱切期盼著優秀、豐富的文化產品。1.高水平的文藝演出仍然稀缺。村民們對“高水平演出”的期盼,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中心城區市民不同,上海農村地區的“高水平演出”主要靠“配送”,在當前文化配送清單中,高規格、高水準的活動總體上數量偏少,每個村民能夠欣賞到的機會實在太少。某村黨支部書記反映,觀看了演出陣容全部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千手觀音”后,鄉親們都說太震撼了,幾十分鐘的演出,他們回來念叨了3個多月。2.部分活動不符合農村特點、農民需求。農村文化有其內生特點,由于村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老年人比重高,普遍偏好“鑼鼓喧天、色彩明亮”的文藝形式,而現有的配送清單中,此類演出的內容占比相對不高。某鎮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表示,一般配送的10個活動中,演出類的只有3個左右,其他都是展覽、講座。這些靜態展覽和需要一定知識儲備的講座,配送到農村后村民參與度并不高,部分活動甚至“反響平平、乏人問津”,要靠發放小禮品才能湊夠人頭數。同樣,農家書屋也由于只有“靜靜展示的書報,缺乏有趣的讀書活動”,利用率普遍偏低。3.能夠“進村入戶”的好節目不多。配送清單中,一些優秀節目對于場地要求比較高、演出規模比較大,往往只能在區里演出,最多到部分設施較好的鎮里演出。這樣一來,廣大村民能夠直接欣賞到高水平演出的機會就更少。調查顯示,超過80%的村民期待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演出,很多村民甚至表示,“舞臺太大,演員樣子都看不清”,就想著能“離得近一點,看得更清楚一點,聽得更清晰一點”。(二)供給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現在上海已形成比較成熟的三級文化配送網絡,覆蓋到了農村地區,但是在實際配送過程中,部分體制機制還沒有達到最優化,導致農村地區難以享受到優質的文化資源。1.市級文化配送向農村地區供給傾斜力度不夠。當前,市級層面提供給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是同一張清單,兩者要“公平”競爭所有節目。但是,上海居委會與村委會的比例大致為2.67∶1,即村民獲得服務的概率其實相對較小。一位鎮文化活動中心負責人反映,“每次下單要靠‘搶’,下手慢了就沒有了。”考慮到村民獲得市場提供低價文化產品的可能性更低,這樣的公共文化供給機制實際上進一步拉開了城鄉文化供給差距。2.財政配套政策忽略了農村特點,難以支撐鄉村文化隊伍建設。農村地區位置偏遠,具備一定文化素養的人群總量和比重相對較低,缺乏文化人才已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瓶頸。一是“文化人才”下鄉難。上海在文化配送中,給予文化活動授課老師的標準是全市統一的每次200元,而到農村地區要舟車勞頓,一天只能去一個村,費時費力,所以一般老師不愿意到農村地區授課。“同樣是一節課拿200塊錢,到黃浦區上課一天可以趕兩場,到青浦來要花上一整天,沒有人愿意來”。二是本地“文化人才”發揮作用難。對于鄉村地區的公務員、教師以及相應事業單位中有一定文藝專長的人員,很多地方明文規定在基層授課、組織活動不能拿報酬,從而導致這樣一支現成的文化隊伍缺乏參與的積極性。3.供給數量的配置還有待優化。在三級文化配送體系中,主要是以鎮為基準進行文化資源的配置,每個鎮能得到相同數量的訂單。但是,在實際調研中,部分基層干部反映,這一機制并未考慮到鎮的規模大小和位置:一是鎮轄村的數量不一,有的鎮有30多個村,有的鎮只有十幾個甚至更少的村,配送活動總量都一樣,村多的鎮,每個村每年只能輪到1~2次活動。二是鎮的區位不同,有些鎮和村緊鄰城區周邊,其實已經是城市化區域,能夠就近獲得更多市場提供的文化產品;而有的鎮和村處于遠郊區,村民大多只能依靠公共文化服務。(三)供給對象未實現全覆蓋。調研發現,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以兩類對象為主:即以老年人為主和以戶籍人口為主,對其余人群的文化需求考慮較少。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不足,不僅導致部分群體未能享受到基本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共文化引導人、教育人的功能,弱化了公共文化推動基層治理、引領鄉村振興的功能。1.演出時間和內容選擇上,工作和就學人群難以有效參與。一是多數文化活動選擇在工作日,周末和晚上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參與群體,只能以老年人為主。二是這一情況又進一步影響、強化了公共文化活動的內容選擇傾向,即大多以受老年人歡迎的滑稽戲、滬劇、地方戲為主。調查顯示,老年人參與過公共文化活動的比重非常高,有些村幾乎100%參與,而工作人群和就學人群參與比重就相對較少,有些人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身邊有這樣的公共文化活動。2.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需求關注不夠。部分鄉村的外來務工人員比較多,有些鄉村甚至出現人口比例“倒掛”。但是,村鎮在安排公共文化服務時,基本沒有征詢、考慮過這一人群的需求,從而導致這一批人業余時間只有看“抖音”“直播”,玩“手游”“麻將”。
三、進一步優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對策建議
上海要更加重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鄉村振興中的戰略性作用,按照“要大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的指示要求,以“人民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為重要價值評判標準,以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為抓手,強化內容創新、優化配送機制,做實鎮級公共文化配送樞紐功能,打造一批“鄉村文化大禮堂”,最終把文化服務送到“田間地頭”、送進“農民心頭”。(一)創新“供給內容”,為上海農村和農民精。心打造優秀文化作品上海要借助自身強大的文化創作創新能力,在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為農村、為農民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特征、上海特色的優秀產品,充分發揮文化在農村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宣傳、教育、引導、鼓舞的重要功能。1.在市級層次,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牽頭,引導、鼓勵戲劇學院、話劇院、滬劇院等全市一流的創作團隊和優秀文藝創作者,深入上海鄉村采風。一是以“改革開放四十年”為主題,創作一批講述上海農村、農業、農民改革奮進,探索國際大都市農村發展的優秀作品,帶領村民共憶崢嶸歲月,以契合新時代的精神狀態踏上新征程。二是以“政策宣講”為主題,將黨和政府大政方針、惠民政策以及普法宣傳等,從原來的展板、展覽等靜態展示創作轉變為農民喜聞樂見的滬劇、小品、相聲、舞蹈。三是以“科普宣傳、破除迷信”為主題,積極將養生、健康、科學、農村致富等主題的宣傳活動,通過創作各類小品、演出、快板、魔術節目,讓廣大農民更易理解和接受。2.在區級層次,要切實把繁榮農村公共文化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快改變“高水平文化配送基本依靠市級平臺”的現狀:一是把郊區電視臺打造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要立足本區特色和特點,增加使用當地語言的廣播電視節目,鼓勵創作更多“本地人講、本地人演”的“本地故事”,突出“以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功能。二是要積極選拔培育“草根文化團隊”。各區要通過開展各類全區比賽和會演,積極發掘、培育有一定水平的農村草根文化表演團隊,尤其是地方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演出形式,使其成為各區日常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供給者,其中優秀作品還可以向市級平臺推薦,參與全市文化配送。3.在鎮級層次,更加強調靈活性和本土性,確保各鎮活動中心能夠根據市、區兩級配送數量,按比例提供更加本土化的文化活動。多策劃更貼近本地民眾需求、更具有時令特點的中小型活動:利用村委活動室、農家書屋等現有場地,針對本地農民,在農閑時節可以召開鄉村運動會;針對家庭主婦,開展廚藝品鑒、插花、剪紙、印染等活動;針對有青少年的家庭,開展親子閱讀、繪畫、手工等活動;針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社交娛樂主題活動,使文化活動實現農村地區老中青三代、本地人與外來常住人口全覆蓋。(二)改革“供給機制”,進一步放大文化服務效應。1.以鎮文化活動中心為核心樞紐,全面盤活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為了更有序、更合理地分配文化資源,需要在鎮一級設立文化資源的“整合分撥中心”:一是科學、合理進行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市、區兩級的文化資源按照一定比例統一集中到鎮文化活動中心,鎮文化活動中心根據“哪個村缺老師,哪個村缺場地,哪個村缺表演”,進行合理調配。尤其要注重工作日和周末的分配,讓工作年齡段人群也能更多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二是要進行文化資源的整合,放大資源效應。各鎮文化服務中心要把市級、區級配送的節目進行合理組合,再搭配本鎮、本村的節目,形成“一臺晚會、一臺戲”集中進村。2.推動“村文化活動室”轉型升級成為“文化大禮堂”。有關部門要在“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大視角下重新審視上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將公共文化服務的配送機制與社會治理機制結合起來,放大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治理功能。為此,可以借鑒浙江“農村文化禮堂”,選擇文化特色鮮明、人口相對集中、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的行政村,打造一批集節慶禮儀、鄉風文明、教育培訓、文體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村文化活動室,充分融合傳承傳統文化、弘揚主流價值、豐富文體活動等功能,使農村文化禮堂成為人們內心向往、精神寄托的一個場所。3.優化配送機制,實現“量體裁衣、精準配送”。一是精心打造“鄉村專供”的文化服務清單,大比例增加村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如鑼鼓喧天的文藝演出、具有教育意義的相聲小品、活潑互動的藝術導賞、獨具風味的特色活動。二是根據常住人口合理確定供給數量。根據每個鎮的常住人口、行政村數量確定合理的配送場次,對于部分常住人口較少的“空心村”可以適當合并,確保每個村1~2個月就能享受到一次配送的文化演出服務,其中在重要節慶,如中秋、春節、元宵等,要能夠為村民提供相應的“村晚”。三是打造上海農村公共文化的“烏蘭牧騎”,創作接地氣的小型文藝節目,以“小分隊”形式更好地深入農村,走村串戶,成為活躍在農村大舞臺的“宣傳隊、播種機和戰斗隊”。(三)加強“供給配套”,提供資金與人力保障。1.放大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一是針對遠郊地區,文化服務補貼資金應有特殊政策,遠郊地區購買文化服務的標準應適當高于中心城區,以鼓勵更多的優秀團隊、優秀老師進村提供文化服務。二是對于財政資金扶持的院團、行業協會、文化機構和社會團體,可以要求其每年必須到遠郊地區提供一定數量的文化服務。市屬的交響樂團、京劇院、昆劇院等,每年都要制定入村演出計劃。三是加強對優秀文化作品的購買力度。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整體上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應當適度加強資金扶持,通過財政購買資金撬動文化創作團隊的積極性,提供更多適合上海農村演出的優秀作品。2.進一步鼓勵多元參與。一是充分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除了宣傳和文化部門之外,更要統籌各級文聯、婦聯以及共青團等團體的力量,發揮各自優勢,聯合向農村配送優秀文化服務。二是積極利用各類民間慶祝活動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在村民結婚、祝壽等慶祝活動時,邀請民間文藝團體助興是鄉村重要民俗,村委會要合理引導將“大吃大喝的酒席宴請”改成“請大家看戲、看演出”。三是鼓勵文化類社會組織進村提供文化幫扶,梳理本村的文化特點、村民的興趣偏好,為村民策劃相應的文化活動。3.打造鄉村文化主力軍。除了市級、區級文化配送外,還應當著力激發鄉村本土文化內生活力。鼓勵當地有吹、拉、彈、唱、演、書、畫等一技之長的人士作為“文化帶頭人”,鼓勵其建立小型工作室或聘請其擔任課程老師,提升其對當地文化的帶動影響力。對于有潛力的個人或團隊,應當積極扶持,給予其資源、平臺支持,幫助其打造特色品牌。鼓勵當地公務員、學校老師等帶頭提供文化志愿服務,帶動家庭、社區積極投身文化事業建設,并給予這些人合理的榮譽和報酬。
作者:吳蘇貴 單位: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 上一篇: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析
- 下一篇:農民職業教育困境與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