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下農村公共服務提升探討
時間:2022-06-21 10:24:12
導語:鄉村振興下農村公共服務提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改變了農村公共服務需求與供給的關系,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從少向多、有向優、供向需、全向專四個方向轉變。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本文結合農村地區的特征,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通過利用自身的資源稟賦、增強多元供給主體的共情能力、創新公眾參與機制,搭建信息平臺等措施來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優化供給、有效供給、精準供給,從而激發農村地區的活力,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公共服務;供給現狀;供給需求;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表明,農村公共服務是農村農業發展的動力。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實現鄉村振興,加快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公共服務短缺的問題在控制病毒引起的肺炎中凸顯。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加強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建設必要的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已成為當下農民的迫切需要。農村公共服務是鄉村振興總體任務的有力支撐,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和基本環節。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逐步打破,農村以城市社區建設經驗為模式,逐步弱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與農村居民需求的差異,逐步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發展。農民的需求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不斷提高,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在大數據時代建設好農村,把握好農民公共服務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革措施,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的變遷
同質化、低水平供給范式使老百姓的滿意度與獲得感下降,農村公共服務離不開農民的需求表達,構建農民的參與機制尤為重要,碎片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導致公共服務不足。當下,農民需求表達機制的缺乏,需求表達渠道受限,農村地區的居民生產、生活出現的實質性變化讓原有依靠建設公共服務的經驗和思維的方式失靈,出現了“供需偏差”,農民的需求經歷了從基本需求-有一定滿足-完全滿足-個性化需求-四個階段,農村公共服務陷入供給不足,無效供給,供需失衡等現實困境[1]。公共服務需求在地域、城鄉與人群間差異顯著。由于地域和供給人群的文化素質、性別、年齡層次、喜好、流動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公共服務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農民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人的體驗感隨著需求的不斷變化而變化,滿意度和幸福感成為檢驗供需效果的有力依據。到一定階段和水平后,個人需要的偏好要求農村公共服務向差異化、個性化轉化,公共服務的統一僵化、不變通成為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差異化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成為改革的重要要求[2]。務實而準確的制度安排、精細的政策設計推進有效供給,落實農村公共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2需求導向下的農村公共服務轉變
供需之間的博弈主要依托于建立壁壘。農村公共服務需求是自發的,是內生存在的,嵌入到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中,具有客觀需求的滿足。隨著資本的投入和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的快速獲取,使得供需過程中的需求不斷變化,供給也應隨著需求的變化進行適度的調整。二者之間的時間差使一方面滿足了農民的客觀需求,另一方面又能通過供給的效果驗證需求的匹配度,從而激發需求的外顯。隨著需求的轉變,農村公共服務實現了從有向優、少向多、供向需、全向專的轉變。2.1由“少”到“多”的轉變。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明顯不足,東西部農村公共服務的差異大。信息化水平低下,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數量不足等現實問題都成為禁錮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城鄉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減小城市與農村公共服務的差距,逐步彌補農村醫療、教育、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務上的不足。從數量上滿足公共服務的升級和均衡布置,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增量增值。2.2從“有”向“優”。了解農村背后的邏輯關系,把握好農民的需求,深入研究和把握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需求演變,將其置于經濟社會轉型鄉村振興和農村社會發展現實條件下,充分認識和理解供給和需求的獨特性、復雜性,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從自發向自覺的轉變。經濟水平的高低影響了農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從維持生存的物質生產中“解放”出來,尋求更高層次的公共服務。整合農村資源實現公共服務效益最大化,實現公共服務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2.3從“供”向“需”的轉變。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由單一的政府向多元主體轉化[3],各級政府的供給能力和供給意愿和農民的實際需求存在差距。由于農民本身的知識水平以及思維的局限性,導致農民只關注眼前的需求和忽略長遠收益的公共服務。對于處于信息弱勢群體的農民而言[4],公共服務供給常被嚴重忽視。保障農民公共服務權利的同時,構建農民公共服務需求反饋渠道,以需求為導向,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效能,增強農民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實現公共服務網絡化供,實現公共服務由被動接納向主動獲取的轉變。2.4從“全”向“?!钡霓D變。當前,農村逐步向城市公共服務靠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從傳統的基本需要轉向高質量公共服務的需求。更加注重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可效性。避免公共服務供需錯位的現實問題,結合農民在農村在自然條件、人口構成、保障體系、收入狀況等多方面與城市有著本質的區別,識別不同類型公共服務的差異特征,找出農村公共服務供需失衡背后的邏輯關系,區別已經實現和尚未實現的農村公共服務,構建有效的供需機制,從全面型的供給轉向針對性供給,精準的把握公共服務的分類和級別,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
3以人為本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改進路徑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是政府積極響應農民需求,采取積極措施,有效實現農民利益的過程。鄉村振興不僅是物質建設,更是精神文化建設,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政策,激發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內在動力,解決環境供需錯配帶來的問題。以人為本,利用互聯網優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通過供給優先序實現有效和精準供給。3.1優化供給—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以彈性與剛性并重。雖然政策措施能夠滿足農民公共服務的基本需要,但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依然旺盛。在改善農村公共服務、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中,農民在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教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各地要根據農民的主要需求,明確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重點領域,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實現區域內資源共享,通過“共治”實現帕累托①改進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賦權于民,實現彈性與剛性并重,優化公共服務供給,促進鄉村振興。政府作為供給主體可根據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按照其類型、性質等羅列農民需求,制定農村公共服務清單,明確公共服務實施的時序。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積極落實好PPP模式的項目,引導資金向農村傾斜。同落實相關政策鼓勵金融資本緩解政府的壓力,結合農村本地的條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有針對性的進行公共服務供給。3.2有效供給—強調以人為本,增強多元供給主體的共情能力。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需求的順序呈現出核心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配套公共服務的規律。供需中的供不應求、供需錯配等問題與公共服務的特征有關,公共服務必須因地制宜,使不同地區有相同需求的農民獲得匹配的公共服務供給。隨著時代的變化與發展,農民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差異化、迫切性、層次高的特點。只有在公共服務滿足了基本要求時,才能保證供給與需求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不斷互動調整而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以人為本,就將人作為最核心的研究對象。詳細分析農民個體差異和地方差異,結合農民的收入條件、社會保障情況、家庭構成、人口構成等影響因素,分析農村地區的農民的真實需求,構建供需模型,來測度不同區域的農民需求影響下的供給變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溫度的供給使農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服務的效果和體驗都是當下農民關心的問題。多元供給主體應以農民的主體價值作為供給的核心,增強自身的共情能力,查漏補缺,注重質的提升,切實抓好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離不開供給主體強大的共情能力,設身處地的站在農民的角度上理解農民,在情感上共情農民,才能真正為農民提供滿意的公共服務,實現有效供給。3.3精準供給—創新公眾參與機制,搭建信息平臺。在農村,利用網絡資源、云計算、互聯網、智能技術等技術,通過在線聯網、數據統計、定向服務等措施,將線下和線上服務結合起來,實現個性化公共服務的“錨定”[5]。拓展服務渠道,增強公眾參與,整合農村的信息和需求。充分利用大數據匹配公共服務供需信息,建立鄉鎮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整合各村的信息資料,明確各村現有的公共服務及其使用狀態。通過獨立服務、在線跟蹤等方式快速獲取信息,實現資源整合和信息快速處理,使公共服務更具“服務性”。通過信息平臺,實現政府與農民公共服務供需雙向互動,解決農民公共服務參與不足的實際問題,降低服務門檻,使農村公共服務更加低成本、透明化,實現農村公共服務的精準供給。構建農村公共服務公眾參與機制,通過政務互動平臺,政府快速獲取需求信息,實現供需的快速對接與匹配。建立農村公共服務全過程的追蹤與反饋,避免供需信息差異,實現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對象精準、人群精準。政府通過資源整合和共享,完成信息交互并及時更新數據,結合跨部門合作,完善大數據條件下的公共服務供需耦合機制,為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的精準化提供基礎支撐[6]。
4結語
鄉村振興的要求是不斷提高農村的高質量發展水平。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共服務的支持。農村實現優質公共服務,享受生活便利,提高公共服務滿意度,從而縮小城鄉差距。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產水平的提高將使人們的需求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社會發展程度、生活指數和需求水平會影響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進而影響公共服務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水平。優化供給模式,以人為本,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公共服務,構建公眾參與的聯動機制,從而提高公眾參與下農民公共服務享有的幸福感?;痦椖浚褐貞c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9JD030)。注釋:①帕累托最優理論就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在庇古經濟福利觀的基礎上創立的。帕累托認為,效用可以進行排列組合,不同的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福利狀況。如果再也不能做到增加一些人的福利同時又沒有減少另外一些人的福利,這樣的資源配置則處于最優的狀態,即“帕累托最優”。
參考文獻
[1]楊振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公共服務供給70年:回顧與展望[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7(3).
[2]胡玉杰.財政分權、晉升激勵與農村醫療衛生公共服務供給: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9(4).
[3]張新文,戴芬園.權力下沉、流程再造與農村公共服務網格化供給:基于浙東“全科網格”的個案考察.浙江社會科學[J].2018(8):65-74,157.
[4]楊嶸均.“技術索權”視角下信息弱勢體公共服務供給的偏狹性及其治理[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6):123-30.
[5]劉宏亮,邱麗.基于供需協同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框架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6):479-85.
[6]吳學良.“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實現對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J].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2019(9).
作者:李林芝 陳爽 單位:1.重慶師范大學 2.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農村小班額課堂教學問題及應對策略
- 下一篇:農村金融創新服務探索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