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兒童貧血狀況分析

時間:2022-05-10 10:28:46

導語:農村兒童貧血狀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兒童貧血狀況分析

共調查5歲以下兒童2312名,來自高收入地區850人,占36.76%,中收入地區601人,占25.99%,低收入地區861人,占37.28%;平原地區597人,占25.82%,丘陵地區1150人,占49.74%,山區565人,占24.44%。2312名兒童中,男1171人,占50.65%,女1141人,占49.35%;0~歲組716人,占30.97%,1~歲組404人,占17.47%,2~歲組370人,占16.00%,3~歲組383人,占16.57%,4~歲組439人,占18.99%。不同經濟水平和地理類型地區,兒童的年齡構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兒童總體血紅蛋白水平為(119.45±13.41)g/L,其中男性兒童為(119.50±13.20)g/L,女性兒童為(119.41±13.63)g/L,男女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22,P=0.64)。0~歲組血紅蛋白水平為(118.10±14.15)g/L,1~歲組為(116.00±13.73)g/L,2~歲組為(120.93±14.10)g/L,3~歲組為(121.51±11.96)g/L,4~歲組為(121.80±11.45)g/L,不同年齡段兒童血紅蛋白水平不同(F=15.64,P<0.01)。2312名兒童中貧血487例,患病率為21.06%,其中男性兒童貧血243例,患病率20.75%,女性兒童貧血244例,患病率21.38%,不同性別間貧血患病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P=0.71)。0~歲組貧血患病率為26.68%(191/716),1~歲組29.95%(121/404),2~歲組18.65%(69/370),3~歲組14.36%(55/383),4~歲組11.62%(51/439),各年齡段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7.96,P<0.01)。高收入地區兒童血紅蛋白水平較中、低收入地區低,其中低收入地區兒童血紅蛋白水平最高(P<0.01);丘陵地區兒童血紅蛋白水平較平原和山區高,其中山區最低(P<0.01)。高收入地區兒童貧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區,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山區兒童貧血患病率遠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區。2.4兒童貧血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年齡因素影響,兒童貧血狀況與當地的經濟水平及地理類型有關。低收入地區兒童貧血患病風險遠低于高、中收入地區;山區兒童貧血患病風險遠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區(表2)。

湖北省農村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率為21.06%,遠高于江蘇省興化市農村地區同年齡兒童的平均水平〔5〕。與其它研究〔6,7〕一致,兒童貧血患病率在性別間無顯著性差異。2歲以下嬰幼兒貧血患病率較高,2歲以后隨著年齡增加患病危險逐漸下降,該變化趨勢與其它研究〔5,8〕結果一致,但研究中1歲幼兒貧血患病率較1歲以下嬰兒高,該結果與其它研究〔5,8〕存在一定的差異,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明確。來自不同地區的5歲以下兒童貧血患病狀況存在差異。單因素分析顯示高收入地區兒童貧血患病率稍高于中、低收入地區;而山區兒童貧血患病率遠高于平原和丘陵地區。考慮兒童年齡因素可能存在混雜,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排除年齡的影響,結果顯示,低收入地區兒童貧血患病危險遠低于較高收入地區;山區兒童患病危險仍遠高于平原和丘陵,但平原與丘陵地區無明顯差異。一般來說,地區經濟水平較高,人們生活及衛生條件較好,兒童的營養狀況也相對較好。有研究顯示〔7〕,家庭經濟狀況差,導致飲食結構不合理、膳食質量差且無力購買營養補充劑等,是兒童貧血發生的社會經濟因素。但本調查結果顯示,高收入地區兒童貧血患病率反而較低收入地區高。可能與高收入地區生活條件優越,兒童容易形成偏食、挑食、愛吃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影響食物的正常攝入從而導致貧血有關;有研究顯示,家庭經濟狀況對偏食行為的影響呈現兩頭分布,但經濟條件較高兒童偏食現象出現率更高〔9〕。同時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兒童肥胖率也較高,而肥胖兒童貧血患病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山區兒童貧血患病率較平原和丘陵地區高,可能與山區經濟狀況相對落后,交通不方便,衛生保健設施不完善,人們生活條件差及衛生保健意識薄弱有關,但其真正原因仍待進一步研究分析。

本文作者:宋毅程茅偉李駿劉爽李十月吳連希龔晨睿工作單位: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測檢驗防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