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與藝術村莊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0 10:51:17
導語:鄉土中國與藝術村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衰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經濟高速增長尤其是對GDP的近乎偏執的狂熱追求。作為經濟基礎的基礎的農業生產,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要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而城市化、工業化甚至人為制造出來的所謂“經濟增長點”則可以給GDP增光添彩,農村、農業自然被淡化了,邊緣化了。而“經濟發展主宰一切的社會里,經濟發展的邊緣化必然導致文化的邊緣化,導致鄉村文化本身的虛化,這在今天實際上已越來越成了一個隱在的,卻可以說是危機重重、事關鄉村社會生存命脈的大問題,如果我們認為鄉村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而是整體文化與文明發展的話?!保?]正因如此,盡管“中國農民當前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可能處在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但是,中國農民的相對收入降低,主體性地位沒有了,人生意義被打碎了,而且生活的風險極大地增加了?!保?]靳勒的《藝術村莊》用訪談的形式,真實記錄了農村、農民的生活、思想、情感世界。從惡劣的自然生態、生產環境,到“溫飽有余、小康不足”的經濟狀況,從青年人被迫外出打工到鄉村社會的蕭條景象,到功利化宗教信仰的卷土重來,到鄉村治理的虛化與腐敗,再到村民對鄉村發展前景透露出的迷茫和擔憂,這一切無不深刻映射出農村蕭條、邊緣化的基本事實。農業、農村、農民,正處在生死攸關的危機之中。正因如此,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包括國家領導人,相當普遍地喊出了“三農問題”,呼吁重新建設鄉村。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后,中共中央及政府更是作出了具體安排,大張旗鼓地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而鄉村的重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絕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建設問題。它首先要求我們整個社會對發展理念,尤其是對現代化的想像發生根本性轉變。鄉土中國的重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絕不是向城市化、工業化靠攏,絕不是向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靠攏。同時,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鄉村文明有它獨特合理優良的因素存在?!皞鹘y鄉村文化之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韻味,正在于其蘊含的泥土般的厚重、自然、淳樸而不乏溫情的生存姿態?!保?]而今天我們建設的現代化鄉村文明,更應該結合科學合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方式,以社會、文化重建為主體,在有九億農民內在動力推動的情況下,進行一場以和諧發展、幸福生活為目的的生活方式的建設。其核心在于恢復鄉村文化的自信心,重建鄉村作為社會文化有機存在的尊嚴,使其以區別于城市文明的獨特的生命意義、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而存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條“自上而下”解決當代中國“三農”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一條官方的政治途徑,應該說這是國家意識下的民族自覺。在這個意義上講,亦是國家意識對鄉土中國的一次改造,一次努力,但由于種種原因,它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這種嘗試或探索或實踐更多的基于政治意識形態的目的,更多的基于政權建設,而不是一種社會建設,一種文化建設,沒有擺脫把鄉土中國“城鎮化”、“小工業化”的思維定勢。這正是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竭力避免的。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國現代化的想像,不能改變對發展理念的認識,最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就只能是再造一些并不適合鄉村生活的城市化住房,走一些勞民傷財的過場,甚至造成對鄉土中國的再一次雪上加霜的破壞?!?a href="http://www.ushengzhilian.com/lunwen/nongyelunwen/ncgllw/201305/551302.html" target="_blank">藝術村莊》則提供了鄉土中國重建中的另一條路徑,即“自下而上”路徑的可能性,并且,已經顯示出農民“自覺、自發、自創、自治”的特點,展現出中國當代農民秉承祖先“敢于開拓,勇于創新”的精神魅力。而“地方的魅力,事實上是由于居住在這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產生出來的?!保?]同樣,我們必須指出,鄉土中國建設中這條“自下而上”的路徑,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梁漱溟、晏陽初等一大批知識分子通過“渾融一體,共謀發展”探索過,實踐過,也總結出了深刻的理論成果,《鄉村建設理論》便是最好的證明。只是當時的政治社會歷史大環境,更多的集中在救亡運動、主義之爭、政權爭奪的宏大敘事中,真正的鄉土中國的建設還遠遠沒有也不可能被提升到國計民生、文明創建的高度來對待。但“鄉村建設”運動對我們今天進行的鄉土中國的重建意義重大,它的啟示有:一是“村里人自己要動起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在“有九億農民內在動力”的情況下進行鄉土中國的重建,不能“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二是知識分子與村民們“渾融一體,共謀發展”?!百t士之‘智’”與“鄉民之‘仁’”相互砥礪,共同建設。三是當代鄉土中國的重建,目的不僅僅是改變現狀,不是拾遺補缺,而是基于“自覺和創造”的目的,基于對科學合理、和諧幸福、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自覺認同和對人類社會文明模式的創造意識和熱情,最后的指向是包括9億農民在內延及知識分子以及全體13億中國人對人的尊嚴的自覺和提升。靳勒的《藝術村莊》記錄了鄉土中國建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兩條路徑在同一個基點———中國甘肅秦安石節子村———的交匯與碰撞,證實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急迫性,也重生了梁漱溟們對鄉土中國的希望和憧憬。藝術家們和村民的互動一次次生動而具體的證明了苦難的鄉土中國數千萬年一脈相承的勤勞、質樸、勇敢、活力和魅力。實際上,在鄉土中國重建的道路上,我們處于一個相當有利的位置,我們不僅有“前車之覆”,“殷鑒不遠”的便利,而且還有“他山之石”可資借鑒。我們的東鄰日本,曾經在追求所謂現代化、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樣經歷了鄉土農村的大蕭條、大衰敗,那些鄉村痛苦的死亡過程,在日本民眾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和陰影。那時的日本人無可奈何,只能承受這被認為是現代化征途必須付出的代價。而我們的幸運在于,我們知道這種情形并非在劫難逃,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努力,化解、糾正、超越這種可能性,并且建設更美好更和諧更體現人類智慧的家園。這種情形反而成了促進人類及其文明升華和飛躍的跳板。日本人不幸的承受了文明“硬著陸”的痛苦,當然,我們絕不能小看日本人,他們并非一無所獲,他們以犧牲和痛苦認識到故鄉的魅力,認識到“故鄉,不是用來逃離的,故鄉不應僅僅是游子遙遠的鄉思寄托,而是鄉民們活生生的鄉土再造;它并不單是老者的安身立命之處,更是年輕人實現美好愿望的實踐場所,他們的情感與行為好似自然地從土地里生長出來,是一個‘人生向上’(梁漱溟語)的創造過程。”[6]
日本人西村辛夫的《再造魅力故鄉———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和借鑒?!端囆g村莊》中石節子村重建的故事則完全源起于一個童話。2007年,藝術家艾未未、靳勒聯手給了石節子村幾位村民一個童話,一個取名《童話》的行為藝術。這是一個真正的童話,石節子村這幾位村民,免費去了德國卡塞爾、敏斯特,參加了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八麄冏鰤粢沧霾坏?,一下子能去一個想都沒想過,聽都沒聽過的這么一個地方,最后他們去了”,“村子里神仙塔的道長擔心回不來最后沒有去,浪費了一個名額,等大家都回來了,他很后悔。”2007年冬,藝術家趙半狄和他的熊貓藝術團來到石節子村,和村民一起舉辦了一場山村春節聯歡晚會。2008年2月9日,藝術家靳勒,這個石節子村出的“大人物”,被村民自發以直選的方式選舉為村長。2008年,旅英女藝術家到石節子村和村民、孩子交流。2008年5月18日,石節子村民為“5•12”地震災區自發捐款,籌集善款人民幣2000元,由村長靳勒轉交到文縣肖家小學老校長和現任校長金文成手中。2008年10月,村民與藝術家一起到北京798藝術社區,舉辦《主人》藝術展,“人人成了藝術家”。2009年2月3日,“石節子藝術館”開幕。石節子村走上了向藝術嬗變之路。石節子村民遭遇童話,經歷童話,并開始追逐童話。石節子村民選舉藝術家當自己的村長,讓藝術為村莊的嬗變服務,讓藝術為幸福生活服務!藝術,能夠拯救村莊,能夠帶領石節子村民走向富裕、幸福的人生之路嗎?熱愛童話的人不沮喪,有夢想的人不寂寞。在鄉土中國嬗變的大潮中,石節子村的“藝術村莊”只是一個個性鮮明獨特的個案。平遙、周莊、魯鎮、千燈,則是另外一種模式。那里保存了歷史和文化,深入了歷史和文化,并且超越了歷史文化,因而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農民安金磊則是又一種模式。因為“安家的棉花對鄉親們來說,幾乎就是一個神話”,因為安金磊關心自然農法,關心精耕細作,關心有機農業、農民生計與可持續發展,“他的方向就是中國現代農業的方向?!保?]而收藏家蔡國強眼中的“農民達•芬奇”又是另一種模式。因為在江蘇、安徽、四川、湖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寧夏、甘肅等等地方,蔡國強“收藏了很多農民造的潛水艇、直升機、飛碟、機器人”,“他們不管年紀多大,掙錢掙多少,每個人長得都好看,輪廓很清楚,眼睛很聰明很有神,很有信心,有幽默感?!保?]這是一片盛產童話、神話和夢想的熱土。這就是鄉土中國正在經歷的巨大嬗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充滿創造力和對未知世界的開拓勇氣的歷史巨變。
本文作者:李勝利工作單位:西北大學
- 上一篇:農村信息服務差異性研究論文
- 下一篇:論教育公平研究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