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慢性病患病狀況及影響研究

時間:2022-05-14 10:19:10

導語:農村慢性病患病狀況及影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慢性病患病狀況及影響研究

本次入戶調查了瀏陽市42713名15歲以上的居民,剔除回答不完整的5538份問卷,實際進入研究37175人,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87.03%。其中男性占52.04%,女性占47.96%;99.8%的居民是漢族;年齡在55歲以下的占81.98%。37175位居民中慢性病患者8163人,總患病率達到21.96%,根據瀏陽市農村居民年齡構成標化后的總患病率為23.42%。其中患一種慢性病者有6723人,占患者總數的82.4%;患兩種慢性病者有1154人,占患者總數的14.1%;286人患有至少3種慢性病,占患者總數的3.5%。瀏陽市居民的前10種慢性病的患病率及其構成比見表1。由此可知,高血壓、腎結石、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已經成為嚴重危害該地居民健康的疾病。不同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和收入水平組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有P<0.00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其慢性病患病率隨之升高(2趨勢=7840.5,P<0.001);喪偶者的患病率遠高于未婚者;文盲患病率高;離退休居民患病率高;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居慢性病與身高、體重和BMI的關系29012位健康居民(正常組)和8163位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的居民(患病組)的身高和體重信息見表3。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正常組和患病組間的居民身高、體重和BMI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以是否患有慢性病為因變量(1=是,0=否),以是否投保、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吸煙、飲酒、居住狀況、飲用水狀況、收入水平、BMI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4。由于年齡和婚姻狀況之間存在等級相關[2],Spearman相關系數為0.665(P<0.001),為了避免模型中出現共線性問題,未將婚姻狀況納入自變量中。采用逐步回歸法(α入=0.05,α出=0.10),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進入模型的變量有BMI、是否投保、年齡、文化程度、工作類型、吸煙狀況和收入水平,見表5。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湖南省瀏陽市農村居民慢性病標準化后的患病率為23.42%,而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3]報道2005年全國農村慢性病患病率為12.05%,兩次健康調查的慢性病定義和診斷方式一致,瀏陽市居民患慢性病患病率遠高于全國農村居民患病平均水平。導致患病率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由于近年來瀏陽市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提高,加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有越來越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農村居民的健康意識有了提高,期望壽命延長,導致患病率有所升高[4]。從病種看,高血壓、腎結石、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是瀏陽市多發的慢性病,此發現與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及國內其他省市相關研究結果類似[3,5-8]。提示應積極開展高血壓等常見慢性病的防治宣傳教育。居民患慢性病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1)BMI為居民患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即BMI值較高的居民患慢性病比率較高[9],伴隨著肥胖,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生也隨之增高。(2)有醫療保險的居民患病率是無醫療保險居民的1.114倍,而Wilper等[10]在2008年對美國12486位18~64歲的居民患慢性病研究發現有醫療保險的居民患病風險較低,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為瀏陽市有醫療保險的人群更愿意到醫院就診,能夠及時診斷發現慢性病有關。(3)年齡是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的患病風險逐步增加,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1]。(4)文化程度影響慢性病的發生,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其慢性病患病風險越低,可能是由于教育程度較高的居民具有較好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較好的生活條件[7,8]。(5)不同工作的居民患病風險也存在差異,相對于農民,工人、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員工的患病風險較低,而在離退休人員和城鄉無業、半失業人員中存在較高的患病風險,這可能與收入水平、社會保障及生活條件等有關。(6)戒煙居民的患病風險是從不吸煙居民的1.388倍,這可能是因為吸煙者往往是在健康受到損害以后才會選擇戒煙,自發戒煙以及自發戒煙成功者較少[12]。(7)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患病風險的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01),經濟狀況相對好的居民慢性病患病風險低于經濟狀況差的居民,說明貧困是導致慢性病的一個危險因素。

本文作者:伊雅德譚紅專黃昕陳夢施工作單位:中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