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師職前培養模式初探

時間:2022-05-14 10:32:04

導語:農村教師職前培養模式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教師職前培養模式初探

(一)以服務農村小學教育需要為培養目標,突出“農”的成分

1.根據農村小學教育的需要分析《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指出:“農村教育教學改革的導思想是: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增強辦學針對性和實用性,滿足農民群眾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緊聯系農村實際,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這一要求為農村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指明了方向,即必須樹立為“三農”服務的教育理念。未來的農村小學教師是農村教育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精英和知識力量,是國家通往農村先進生產力的優秀代表,是農村民眾文化的傳播者與精神領袖。所以培養的學生應能關注農村環境,農民生活,農業結構與生產狀況,并在農村大力傳播、發揚人類的燦爛文化。農村教師的這種特殊性,在農村小學培養目標中除了體現普通小學教師基本素質外,還應在知識、能力、品德等方面涵蓋以上內容。2.農村小學教師特質分析以農村為重是職前目標內容創新的支點,培養目標的確定必須首先探討農村小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第一,職業道德素質。以2008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修訂稿)提出的,愛國守法,敬業奉獻,熱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24個字為基本要求,同時農村小學教師在遵守以上道德標準的同時還應有它的特殊性,要熱愛農村,具有立足于農村,服務農村的思想。因此,在培養目標上必須以“服務‘三農’需要,積聚學生的鄉村文化情結,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職業信念,下得去,扎得牢,堅定學生服務農村的人生信念,有意識培養學生對“三農”問題的牽掛和對鄉村文化的向往之情,激勵學生立足農村建功立業。第二,知識素質,農村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中,至少應該包括下面四方面的內容:通曉一門專業的“專才”。具備多方面知識和才能的“通才”,由于農村小學需要全科型的教師,更需要教師能承擔各門學科教學,目前農村小學急需四類專業教師:體育與健康課教師、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藝術教師、校本課程教師。同時,應具備農村鄉土知識,使學生畢業后在教學過程中能實現素質教育與“三農”教育的統一,實現普通文化教育與“三農”教育的統一,使農村教育回歸到“三農”的環境中。第三,能力素質。即指教師從教的能力,教育能力是開展有效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條件。因此農村教師的能力標準中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方面:一是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掌握普通話還應掌握與當地人打交道的語言;二是教育和組織管理能力,包括小學德育工作的能力及組織開展班級團隊活動和擔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三是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與學生、家長等溝通的能力;四是實踐教學能力素質,包括備課、上課、聽課和評課的能力;五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的能力;六是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力,會利用農村豐富的教學資源進行課程開發。第四,身體心理素質。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良好的身體體魄,有堅韌頑強的意志,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身體素質好等,特別是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教師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條件。3.“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農村小學培養目標的確立及表述可以把培養目標定位在農村,定格在專科,確定“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一專多能”中的“一專”是指在初等教育專業培養框架內,設置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三個主修方向,學生在相關方向領域內接受教育教學能力培養,突出某一方向的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養成訓練,畢業后擅長執教小學一門主干課程。“多能”指的是學生在執教一門主干課程同時,能夠至少承擔一門非主干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應具有指導小學生開展科技、藝體等活動的一技之長,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以滿足農村中小學各科教學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在培養目標表述上可適當加入“農”的成分:以培養服務農村小學教育需要為基本宗旨,具有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牢固的職業信念,能夠扎根農村,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高的適應能力、較強的實踐能力、較好的發展潛力,適應農村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在某一學科方向上有所專長,并具備從事小學多門課程教學和課程開發的能力,能夠勝任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及管理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

(二)以適應農村基礎教育需要構建課程及內容

由于在城市話語主導權下,各師范院校以城市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城市生活為背景,學科以“現代化”為背景。在這種取向下,不可避免使課程體系“去農化”,課程目標漠視農村社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因此,應制定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合理的課程結構內容,以適應農村基礎教育對農村小學教師的需求。第一,改變不符合農村小學教師培養的課程結構。首先,公共基礎課程涉及農村知識種類過少的現狀,增設反映農村生活的選修課,充分提高課程的針對性與實用性。目前,高師中“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品德課)、外語、體育以及計算機等所占課時過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相對過少,農村生產生活知識、農村生態建設知識、農村經濟知識等課程更少,不利于農村教師對農村的文化、習俗、風情的深入了解。選修課可增設:“三農”問題與中國現代化,民俗風情研究,鄉土文化,科學技術與當代農業、農村教育與農民素質等課程,以實現農村社會、人文、自然環境與教師培養課程的聯系與融合,使學生形成農村小學教師所具有的專業態度、專業價值、專業精神等特殊素質。其次,我國目前廣大農村小學的教學設備還很落后,很大程度依賴教師自身的課堂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傳授能力。因此,應重視學生“三筆字”、普通話、農村課堂組織與評價、農村教學方法與策略等專業課程的開設與落實。第二,優化課程內容。師范院校的課程內容選擇過多關注城市,缺少向學生傳授能在農村環境中有效發揮作用所需的知識、技能。因此,必須針對農村小學教育和兒童發展的需要來改革課程教學內容,課程內容要融入農村當地的地理環境、人文景觀、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知識。課程內容選擇應堅持基礎性,包括學生的專業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以后繼續學習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同時,注重實用性,讓學生關注有關農村社會生活的一些知識和信息,以此達到學生“知學”、“好學”,“樂學”的目的,使學生將來更好地發揮農村教師的社會效用。

(三)以農村小學為教育實踐基地,加強到農村小學實踐教學環節

農村小學教師的根在農村,不熟悉和不熱愛農村的學生是不可能培養成一名合格的農村小學教師。因此,要在農村小學建立實踐基地,農村小學實習應是全程實踐,貫穿于三年的始終,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相結合。第一學期農村小學教育體驗,可結合入學教育和大學生職業生涯和就業指導課,以及軍訓課,體驗農村生活,了解農村小學教育。第二學期,結合各課程授課需要,進入農村小學,了解農村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熟悉農村小學的教學環境和活動,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初步的從事農村小學教育理想;第三學期認知實習,主要是了解農村兒童的心理特點,熟悉農村小學教學的程序、方法;讓學生熟悉和熱愛農村教育事業,樹立當好一名農村小學教師的職業理想。第四學期,主要在學校模擬農村實際,進行仿真教學,并對農村小學所需要的技能進行專項訓練。第五學期教育實習,在農村小學教師指導下進行授課及班級管理,一方面可以印證所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可結合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實際情況進行選題,做好畢業論文的前期準備工作。第六學期教育頂崗實習,作為準教師全面參與農村小學教育教學,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加深對教育教學規律的認識,完成畢業論文。同時,進一步培養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的情感,促進專業思想的形成和鞏固。

本文作者:吳朱燕工作單位:漳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