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境及路徑

時間:2022-06-19 08:41:27

導語: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境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境及路徑

一、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黨中央連續十一年關注“三農”問題,不斷加大對農業資金和技術的支持。然而,在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出現了勞動力過剩、收入低、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結構不完善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科技含量低,國際競爭力地下,農業自動化程度低,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農產品的深加工層次低,產業關聯度不夠,大部分地區還是從事傳統的種植業與養殖業,沒有形成巨大的經濟效益。雖然政府提供引導,但是“資金斷鏈、技術鍛煉”等問題嚴重,往往效果很不理想。由于農村經濟效益低、見效慢,使得農村有知識、懂技術的人員更傾向于外出打工,所以農村人力資源嚴重缺乏,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樣長期發展下去,農村經濟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并且,當今社會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農業經濟要實現騰飛,必須依靠科技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民的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常常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短期的經濟效益,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資源過度開采和利用,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農村工廠的規劃不合理、三污隨便排放問題嚴重,并且對污染治理遠遠落后于污染的程度。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雖然有所轉變,但是“固有思維的慣性作用,造成重投資,輕消費的不均衡現象仍舊存在”。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且,由于長期歷來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使農民更愿意存錢養老,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經濟活力。

二、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然而,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遲緩,而且農業經濟效益不高,這就難以調動廣大農民對勞動的積極性。所以,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既存在資源短缺的現象,又受資源浪費的嚴重影響,這就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存在著人多地少的矛盾,一些基層政府完全忽視這一矛盾的存在,不斷擴大市政建設用地,大搞政績,使農村逐步工業化,大大加劇了人地矛盾,使我國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大大減退。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農村經濟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和種植方式,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可以實現“我國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充分利用本地有限資源,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從而,推進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促進整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村經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的騰飛起決定性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我國農村經濟也不斷按照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方向不斷推進。目前,中國只有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解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矛盾,從而對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開辟農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能夠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經濟良性發展。加強城鄉發展方式的互動,有利于形成以工促農、工業反哺農業的互動局面,從而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銷售市場,而工業為農業提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促進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困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促使農村經濟發展方式順利轉型升級,實現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一)加強城鄉統籌力度,實現良性互動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顯著,并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加強“城鄉區域統籌加快進行新農村建設,才能提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提高農民的富裕程度”。以城市經濟發展,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推進城鄉融合。把城市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而通過輻射作用帶動相關農村經濟發展。同時,農村也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第二、三產業,吸引城市相關產業向農村轉移,為農村居民解決就業問題,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政府機構要大力拓寬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的渠道,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加強農村的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農村居民的各項權利,使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相等的公共服務。

(二)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從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只有依靠科學技術發展現代農業,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找到出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于高技術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同樣高技術產業發展也在推動經濟增長,長期來看會促進需求結構的調整”。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要求我們,應該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村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的資源壓力和經濟迅速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并積極借鑒吸收創造出屬于農業現代化道路。同時,也要求政府要加強市場信息搜集和科技發創新的制度建設,不斷培養各類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特別是與農業發展相關的技術人才,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

(三)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中,要積極發展有利于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環境。而且,良性環境也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遵循自然法則,把綠色科技作為動力,不斷建設生態文明。在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要善于把改善農村環境、建立生態農業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把“城市與農村的環境作為一個系統和整體”,統一進行環境規劃,統一部署治理環境污染,把農村的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現農村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最終,農村經濟發展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漸增強,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促進農村人口和自然協調發展。

作者:侯亞廷 單位: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