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化教學意義
時間:2022-01-09 10:38:08
導語: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化教學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個性化教學在我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隨著班級授課制逐漸引入我國,對普及全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個性化教學。隨著時代變遷,農村小規模學校悄然而生,小規模學校實施個性化教學能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化教學;意義
隨著時代變遷和教育革新,農村小規模學校在未來一段時期將成常態。如何扭轉小規模學校“小而差”“小而弱”的存在狀態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成因
1.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了生存條件落后的鄉村,選擇去條件更好的城鎮發展,要么去城鎮做生意,要么進城務工,經濟寬裕的農民直接到城鎮購買商品房,其子女基本都脫離農村到城鎮上學,造成農村學校生源逐年流失減少,成為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一大成因。2.二十世紀初,國家為了進一步調整優化鄉村學校布局,提出了撤點并校的戰略部署,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學點先后被撤并,但是在運行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既衍生出鄉鎮學校的大班額,又給鄉鎮寄宿制學校管理帶來挑戰。學生周末回家存在安全隱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既要提供食宿、又要配備校車,使學校運行成本陡增,加之學生年齡小與家人缺乏交流溝通,家庭親情的缺失使學生心理易產生疾病。出于綜合考慮國家叫停了撤點并校,本著小學生就近入學的根本原則,一些小規模學校在后撤點并校時代被保留下來。3.隨著人民群眾生育觀念的轉變,加之物價上漲使撫養子女成本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有覺悟的人選擇生育獨生子女,迫使鄉村人口出生率自然下降,雖然部分群眾響應國家政策選擇生育二胎,但和過去相比,落后的自由式生育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晚婚晚育、優生優育等新時代婚育觀。農村適齡兒童總數逐步減少,這也是農村小規模學校的主要成因之一。4.隨著國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農村優秀學子通過高考“獨木橋”大量留在城市,并在城市生根發芽,致使農村優質生源逐年減少,隨著高考錄取率增加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也就意味著教育的“紅利”也是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成因之一。
二、農村小規模學校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意義
1.實施個性化教學能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隨著城鎮化進程、農民工進城務工、扶貧移民搬遷、勞務輸出、退耕還林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實施,農村精壯勞動力走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老弱病殘成為農村人口基本結構。在此背景下,小規模學校成為農村最有活力的地方,學生的朗朗書聲成為最美的旋律。這些留守兒童身上寄托著貧困家庭脫貧致富的希望,他們的眼神流露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他們只有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順利完成學業,才能有效阻止貧困在代際間傳遞。只有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養獲得家長的認可,并通過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將農村小規模學校打造成“小而美”“小而優”的樣板工程,才有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出學生返鄉回流,從而實現農村科學、可持續發展。2.實施個性化教學能促進學校內涵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實行個性化教學從學校層面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首先學校的決策者和管理者校長要身先垂范,以積極包容的心態接納個性化教學理念,營造適合開展個性化教學的外部環境。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包括校園的整體布局、校容校貌的美化、文化設施的創設、文化生活的組織、學生的日常規范、師德師風建設都要因校制宜,體現出學校特色,契合個性化理念,學校要讓學生在精致的校園環境中流連忘返,在潛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學校還要以個性化教學為契機,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尤其是著力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比如“三通一平臺”“陽光課堂”,讓優質教育資源為農村小規模學校服務,讓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不再是一句口號。3.實施個性化教學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首先,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在開放、互動、共贏的課堂上,面對學生發散性思維提出的一些超乎想象的問題,教師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深的綜合素養就顯得捉襟見肘,難以在學生面前樹立教學自信。其次,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研究每一位學生,研究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氣質、情感態度等個性特征,研究他們的認知規律、思維品質、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各自特點的教學方法,真正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再次,個性化教學要求教師研究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力爭教學方式方法靈活多變,時刻讓學生有種新鮮感,單一的、機械的、雷同的模式只會令學生厭煩。4.實施個性化教學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農村學校實施個性化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和新時代的教育方針是一脈相承的,也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個性化教學理念倡導以人為本,承認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體地位,實現“面向每一個”“關注每一個”“發展每一個”的培養目標。在個性化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個性得到解放,參與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明顯增強,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交際能力得以提升,并具有初步的研究性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方法上具有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基本技巧。作為個性化教學的最終受益者,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文.《教學模式論》[J].遠程教育雜志,2003(4).
[2]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作者:張潔 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第三幼兒
- 上一篇: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化教學原理
- 下一篇:農村基層動物防疫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