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化學生態課堂教學初探

時間:2022-05-15 09:10:41

導語:農村初中化學生態課堂教學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初中化學生態課堂教學初探

【摘要】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改進教師教學方法,打造優質高效課堂,學校提出了建立初中化學生態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生為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元素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構筑自然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態課堂,讓學生切身參與知識生成的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情境;合作探究;主動性學習;研究性

學習黨的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高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培養21世紀新型人才需要一線教師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很多農村初中學生隨年級的增長學習興趣減少,尤其是初三學生面臨中考,對新增加的化學課親而不近,雖然開始時充滿好奇,但不久就趣味索然。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改進教師教學方法,打造優質高效課堂,我校提出了建立初中化學生態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以生為本,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元素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構筑自然和諧、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態課堂,讓學生切身參與知識生成的過程,享受學習的樂趣。生態課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探究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構建以“情景導入、學導結合、合作探究、總結反思”為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模式。

一、關注成長,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創設自主快樂的學習情境

教育生態學認為,課堂是一個特殊的微觀生態系統,教師與學生是其中兩大生態主體,皆具備主體地位。初中化學生態教學模式中教師以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協調者的身份出現,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現個性。創設自主快樂的學習情境是生態課堂的基礎。教師要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挖掘其學習的興趣點,尋找合適的方式方法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我們學校地處“中國紡織機械產業名鎮”,紡織機械制造業較發達,鎮區北是高效農業示范園,園區內有工廠化育苗、組培、芽苗菜生產及無土栽培區等,教學資源豐富。在教學時我們嘗試把和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相關或相近的化學知識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選擇身邊的問題作為素材,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比如,學習《金屬的銹蝕和防護》時,結合紡織機械廠的鑄鐵部件銹蝕造成經濟損失,提出探究問題:鐵制品生銹的原因是什么?怎樣防止鐵質機械銹蝕?學習《酸堿的性質》時提出:碰了醋的紫甘藍(紫白菜)怎么變紅了?農業園區大棚內種植的藍莓喜歡酸性土壤,但土壤pH過高,該施用草炭還是熟石灰改良?我們還通過具體、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理解化學問題,如利用青島近海,夏季出現的滸苔泛濫的現象,引出“水的污染與防治”的學習;通過蔬菜大棚內的西紅柿無土栽培技術簡介,引出“溶液”的學習……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他們身邊,體現了化學與自然、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突出了化學的人文價值;這樣的問題情境有利于實現師生雙方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二、學導結合,合作探究

初中化學生態課堂的核心是主動性學習,由學生親身去體驗和感受一些初中化學知識的產生、形成以及上升為理論的過程,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能培養其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會學、愛學,并使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與目標。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精辟地指出“所謂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生態課堂將教學重心從重“教”轉向重“學”,從學生接受結論轉向自己去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學導結合,合作探究”是實施生態課堂教學的重要形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化學學習的內容或日常生活、生產中遇到的現象提出問題,從問題或任務出發,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主動進行實驗設計、現象觀察,結果分析,從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未知性質、組成、變化特征,達到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體驗情感,提高綜合能力的目的。比如,學習第八單元《金屬》后指導學生自主完成家庭實驗“探究鐵生銹的條件”,引導學生認識到對比實驗的關鍵是控制變量,使鐵釘處于只與水接觸、只與氧氣接觸、同時與水和氧氣接觸三種環境中觀察鐵生銹的情況,從而得出鐵生銹的條件。學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實驗,并在課堂上進行了交流:在實驗中沒有試管的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鮮膜扎緊杯口代替橡皮塞,從茶葉罐中、雪米餅袋中、甚至從羊毛衫的包裝中找來各種干燥劑做實驗。由于自己動手實驗,并從生活中尋找實驗儀器和材料,學生們不僅親身體驗到了鐵在什么條件下會生銹,在什么條件下更容易生銹的知識,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對比實驗、初步學會了如何設計、運用對比實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習化學的興趣。俗話說:“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現狀把學習步驟和學習技巧滲透到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訓練過程中去領悟新的學習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把以前學習某一內容的學習方法,通過“操作、反思、遷移”轉換為學習同類知識或相近知識中。

三、注重發展,化學生態課堂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注重向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途徑,重視知識的生成過程,是化學生態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三學生集體意識和自我約束力都比較強,為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創造了一定的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進一步轉變教學行為,將課程從“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的定位上轉移到促進“師生共同探索、共同發展”的定位上。在學習《自然界中的水》時,我提前一周讓學生準備,以學生演講會形式進行。先由學生自己演講,主題有:《自然界豐富的水資源》《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水污染與防治》等,然后師生共同歸納本節重點知識,課后布置學生調查學校或附近的水源等污染情況,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改進建議。生態課堂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的轉變,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趣味性比較高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針對有關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我校自行車車棚年代較長,很多地方鐵柱已銹蝕破爛,影響學校的環境美觀,對師生的自行車帶來損害,學校決定利用寒假,對車棚進行改造。借此,我給學生布置了“如何修建一個壽命較長的自行車車棚”的課題,請學生調查車棚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種破爛樣子?通過觀察調查,學生們認識到要修建一個壽命較長的自行車車棚需要考慮車棚蓋的材料質量好壞、車棚鋼架需要考慮防銹蝕等。有同學提出用不銹鋼做鋼架,這樣既美觀又不會銹蝕;有同學提出不銹鋼的成本價格太高。于是,同學們展開了爭論,在爭論中彼此都不能說服對方,最后決定各自設計用不同的材料修建車棚,看誰設計的車棚價格既低廉又壽命長。通過一系列的研究學習促使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具有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和主動學習能力。初中化學生態課堂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對于促進農村素質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城鄉一體化教育下農村教育與教學質量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美春 單位: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