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開展小規模語文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23 09:59:18
導語:農村開展小規模語文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當代教育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加深。小規模學校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存在,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對于農村兒童就近入學、增加教育機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從“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求知欲;動手操作,增強思維靈活性;師生互動,滿足學生交際需求;自主探究,發展認知結構”四個方面對如何在農村開展小規模語文教學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小規模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要學科,對學生語文基礎的奠定和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為了有效促進農村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理應從小規模學校的教學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和年齡特征開展課堂教學,從而在滿足學生基本需求的基礎上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農村小規模教學中,為了能夠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從語文教學內容出發,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從而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對學習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當然,教師要想發揮情境的最大優勢,不能忽視情境創設方式的選擇。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多種,如問題情境、趣味情境、矛盾情境等。不同的情境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師要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基本學情來選擇,如此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的過程中,考慮到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筆者根據其內容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播放提前準備好的一曲舒緩的音樂,接著展示諸多與秋天的雨相關的圖片,從而使學生在富有詩意的情境中對秋天產生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問學生:“請大家發揮一下想象力,說一說是誰把美好的秋色帶到我們眼前的?”使學生在情境之中感知到“清涼、溫柔的雨”。隨著學生對秋雨興趣的增強,教師順其自然地帶學生進入對課文的學習,并要求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標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想一想文章介紹了秋雨的哪些方面。通過思考,學生有效地掌握了該課的重點,感受到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
二、動手操作,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學生較少,這就為教師的針對性引導和指導提供了方便。動手操作作為一種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的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往往能夠起到提高思維靈活性的作用。同時,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存在諸多體驗式的內容,可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能在最大程度上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更深刻的體驗和感悟。當然,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要在觀察學生動手操作情況的基礎上給學生以鼓勵和認同,并借助針對性的點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畫楊桃》一課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都能夠得到進步,筆者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學生主體性的體驗和感知,來提高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為此,引入該課內容時,筆者將提前準備好的楊桃放到講桌上,要求大家拿出紙筆嘗試畫一畫。顯然,這一動手操作方法的應用,是對課本內容的再現,更加貼近將要學習的內容,也有助于借助繪畫讓學生更為形象地獲得一些道理。通過觀察,一些靠近角落的學生自發地移動到中間的位置,也有些學生則堅持在自己的座位上進行繪畫。一段時間過后,筆者將大家的作品收了上來,并進行角度上的分類。之后,對一些移動的學生提出疑問,他們認為自己所處的位置不是中間,覺得畫出來的不像楊桃。針對這些回答,筆者并沒有及時給予回復,而是將學生帶入課文的學習,讓學生尋找答案,從而使學生在閱讀中對自己動手操作的行為進行反思,最終得出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1]。
三、師生互動,滿足學生的交際需求
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師生互動不僅能體現學生主體性,更能夠有效拉近師生間的關系,滿足學生想要與教師進行近距離溝通與交流的需求。同時,農村小規模教學除了傳授基本知識外,還應依靠師生間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搭建師生互動平臺,創新師生互動方法,從而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當然,師生互動并不是簡單的問答,而是要讓學生在互動中自由發揮,給予學生以適當的點撥,從而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借助師生互動提高農村小規模語文教學質量,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各種交際機會,從而激發學生的互動熱情。由于該課是關于蟋蟀住宅的觀察筆記,而農村小學生大多知道或接觸過這一昆蟲,所以課堂教學一開始,筆者便開展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與學生一起就蟋蟀這一昆蟲的特性展開互動。在互動中,學生不僅大膽地表達出自己所知道的知識,如蟋蟀的特點、養蟋蟀的經歷,還與教師交流一些問題。在興趣也隨之進行轉移。在這個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一找蟋蟀的住宅都包括哪些內容。隨著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通過互動引導,學生從句子中確定了“選址”“樣子”“工具”“過程”幾個詞語,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交際水平。
四、自主探究,發展認知結構
認知學習理論代表人物布魯納認為:學習的進程是認知結構不斷重建、更新和完善的過程。對農村小規模語文教學來講,要想使農村學生的學習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就不能忽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只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會主動接受知識,才能不斷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結構,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為其未來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能力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而在自主探究中促進學生內在認知結構的發展,這對農村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的過程中,考慮到農村學生接觸到的鳥和樹相對較多,筆者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上。上課時,首先詢問學生是否知道“鳥的天堂”的意思,在學生默默無言時,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和探究兩個問題串,即(1)作者幾次去了鳥的天堂?分別看到了什么?(2)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大榕樹?哪幾個自然段寫了鳥?它們各有什么特點?隨著這兩個問題串的提出,學生紛紛展開了閱讀。觀察中,一些學生認真地用筆進行標注,一些學生則直接寫在本子上。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能在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農村小規模學校語文教學活動是在小規模學校特點和學生基本情況上開展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小規模學校特點的研究,選擇適合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從而在發揮小規模學校教學優勢的前提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敏.農村小規模學校小班化教學管理之策略[J].學周刊,2019(11):67.
作者:王曉麗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夾河鎮完全小學
- 上一篇:農村中學物理實驗課教學分析
- 下一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