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調查論文:江蘇農民體育的調查與綜述
時間:2022-02-18 11:12:04
導語:體育調查論文:江蘇農民體育的調查與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孫飛工作單位:鹽城師范學院體育教育科學研究所
結果與分析
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參加體育鍛煉人群的分布特點在回收的1825份有效問卷中包括男性47人,女性369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總人數共776人,只占被調查人數的42.5%,說明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較少。同時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的群眾經常性體育參加者較經濟落后地區多,依次排位是南通市y鹽城市y連云港市。進一步分析發現,同一地區的差別也較大,城郊好于普通農村,普通農村又好于邊遠地區。特別是連云港市這種情況更加嚴重。調查結果表明:按年齡可劃分成16~2、21~3、31~4、41~5、51~6、6歲以上6個層次。統計結果顯示,16歲~3歲、5~6歲及6歲以上參加體育活動的農民約占總調查人數的8%。從與部分農民訪談了解到,當地農民2~5歲者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實際常住居民主要是5歲以上成年人和中小學生。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鍛煉時間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安排:5.4%選擇早晨,21.8%選擇下午,27.8%選擇晚飯后。鍛煉持續時間依次是:61.5%為.5h以下,31.1%為1h內,7.4%為1h以上。早睡早起的老年人相對早上鍛煉為主,他們認為清晨空氣新鮮,環境安靜,有利于鍛煉。學生及青年主要在傍晚時鍛煉為主,相對比較少的中年人主要是以完成1d的工作及家務活后晚飯后進行適量鍛煉。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鍛煉地點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居民選擇鍛煉地點,以就近為基本原則,首選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家的院子占45.2%;其次選擇水邊、田野和森林占32.2%、公路占15.1%、公園和文化站占2.5%、附近學校和單位占3.8%等。這些地方在任何時候可以隨意使用,又不花錢。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組織形式調查結果表明:個人獨自鍛煉占33.9%以及和家人一起鍛煉占17.1%,和朋友、鄰居一起鍛煉占39.1%,這3種是農民開展體育活動所采取的主要形式。這一結果說明,當前農民體育參與的組織程度較低,農民活動主要是自發型和松散型,具有隨意性和非正規性的特點,不利于農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鍛煉項目選擇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居民首選的活動方式是散步和跑步占6%以上,這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娛樂休閑項目,深受人們的歡迎,比如參加各種健身操和健身舞占2%以上,這類項目具有健身性和藝術性的特點,反映出人們健身與娛樂相結合的需求,鍛煉項目更具有文化藝術色彩。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對體育鍛煉必要性認識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居民中認為體育鍛煉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為81.6%,認為可有可無的為13.4%。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調查表明,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3.4%的人參加體育鍛煉是為了醫治疾病;27.2%的人是為了延年益壽;23.6%的人是為了休閑娛樂;14.2%的人是為了強壯體力;只有5.9%的人是為了競技比賽。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觀念調查結果表明:被調查的農村人群中人年均體育方面的消費額度偏低,年均體育方面的消費5元以下占71.9%、51~1元占16.8%、11~2元占1.1%、21元以上占1.2%。從調查中看出,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居民的體育消費能力和體育消費水平非常低,消費主要以購買體育器材和體育服裝等實物性消費為主,幾乎沒有參加過俱樂部鍛煉參與性消費和觀看體育比賽觀賞性消費。
結論
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人群對體育目的的認識基本趨于一致:增強體質。而對體育與醫療之間關系的認識,缺乏理念上的統一性;把體育與休閑、娛樂與社交結合,存在更大的差異性。這一結果反映出農村人群對體育的認識還停留在體育的生物功能層面上,體育的心理與社會功能還未被人們理解和接受。農村人群中參加體育與健身最多的是5歲以上的人群,中青年人群對生活體育重視不夠。農村人群參加健身活動的地點主要在田間、公路和空地。鍛煉項目主要是跑步。鍛煉的時間大部人不足3min。江蘇省沿海地區鄉鎮領導對體育發展不夠重視,對體育的投入,還處在低水平。
發展對策
加強宣傳力度,培育科學健身觀念江蘇省沿海地區農村體育仍然處于自然狀態,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們的體育觀念陳舊。各級主管部門對5全民健身計劃綱要6的實施重視程度不夠。應積極為農村體育在宏觀政策上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傾斜,確保微觀的宣傳,組織,指導和監督得以順利實施。通過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等媒介加大體育健身強體、防病治病、娛樂休閑、豐富文化生活作用的宣傳。讓農民切實了解體育的作用,逐步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以科學健康的鼓舞人心的口號,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和健身意識。要提高鄉鎮領導體育市場意識,把農村體育的改革與發展,擺到鄉鎮經濟發展戰略中去思考,把體育作為產業來發展。把發展農村體育事業作為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加快構建面向大眾的體育健身服務體系體育健身服務體系應以學校、社區和鄉鎮為重點。學校體育應以提高中小學生的體質水平為服務重點,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全面執行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6、5基礎教育法6、5體育法6和5學校體育工作條例6,5學校體育工作條例6,積極推行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我市中小學學生的體質水平在十二五期間有重大提高;社區體育要把提高群眾的體育鍛煉意識、豐富群眾體育的文化功能、增強群眾的健身水平為服務重點。鄉鎮體育要以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為目的,以豐富農村體育內容為重點,體現業余、自愿、小型、多樣的原則。加強鄉鎮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為農民參加體育活動創造條件。多集道籌集體育經費,合理配置場地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不足是造成農村體育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應嚴格按照國家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支出主要用于農村的規定,抓好農村群眾性體育工作。目前,江蘇省沿海農村體育物質條件差,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體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各級政府應把體育事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建議縣鄉兩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要劃撥一定比例作為農村體育工作的專項資金以保證農村體育的場地、器材的建設。認真抓好由政府投建的村村有體育健身工程落實工作,以評比為手段,進度、質量一起抓,確保政府實事工程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做好村村有體育健身工程的檢查驗收、總結評比工作。各級體育部門應將體育彩票收益金3%用于縣鄉全民健身活動是去。為了保證體育場地和健身設施得以正常使用,真正做到有專人負責建、管、用。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指導水平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是群眾體育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體育指導員是農村群眾體育重要人才資源,在落實5全民健身計劃綱要6,增強全民的體育意識、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指導群眾科學健身、引導社會體育消費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數量極少,基本都是兼職,他們的素質不高,對者缺乏有效的指導,造成許多人鍛煉流于形式、效果欠佳。所以要建立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體制與機制,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審批和管理工作逐項落實。要把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基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質量,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項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素質。充分調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對委任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給予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建立市場運作機制,促進健身產業發展江蘇省沿海地處蘇北經濟欠發達地區,資金始終是制約社會建設重要因素的市情實際,不斷創新投融資機制,多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設施建設。要充分地調動城鄉企業、村組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與高校體育院系合作成立鄉鎮體育俱樂部輔導站,解決發展農村體育人才短缺難題。牽線搭橋幫助企事業單位與鄉鎮結成體育發展幫扶對子,加快農村體育發展步伐。同時,還應采取多渠道的融資,全面落實財稅、土地、投資等方面的政策,吸引企業、私人、社會團體等社會資本興建體育設施,改變等、靠、要單一的政府資金來源,走官辦民助的道路。根據現有條件的城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大力開發各種物美價廉的體育產品,使體育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體育健身活動要與健康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相結合,舉辦地域性體育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