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大戰略是農谷建設的現實選擇
時間:2022-11-25 11:40:54
導語:探析三大戰略是農谷建設的現實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農谷”,是按照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要求,以農耕文化為底蘊、以泛農發展為方向、以“三化”同步為原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的“三農”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經驗表明,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是促進“三化”同步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荊門市在探索“中國農谷”建設進程中,要以創新驅動戰略實現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突破,推動“三化”同步發展。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首先,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企業是最具創新沖動的細胞,應當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成為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成為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一是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深入開展創新型企業建設專項行動,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支持企業直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健全由企業牽頭實施應用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機制。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建立一批由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參與的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力促科技型企業“快生快長”。二是加快推進科技園區建設。以荊門高新區、屈家嶺開發區為重點,建設各類創新平臺,真正把開發區和科技園區建成高新技術的孵化區、高素質人才的創業區。三是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發展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構建科技服務公共平臺,重點建好“中國農谷”智創中心、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國際農業科技會展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其次,要依靠科技創新和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荊門市是湖北省唯一的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近年來,荊門市充分利用這一“金字招牌”,引進了格林美等一批循環企業,建成了粉煤灰綜合利用等6條循環產業鏈。下一步,應繼續高舉循環經濟這面大旗,走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一是“動”“靜”結合,變廢為寶。緊緊圍繞化工、農產品加工兩大千億產業,大力發展“靜脈”產業,突出抓好磷石膏、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將資源“吃干榨盡”。二是貪“大”求“洋”,打造亮點。堅持以大項目推動大發展,重點抓好格林美“城市礦山”項目,力爭將該項目建設成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示范項目。三是承“上”啟“下”,延伸鏈條。加快荊門化工循環產業園、荊襄磷化循環產業園和格林美電子廢棄物循環產業園等示范園區建設,形成上下聯動、左右配套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再次,要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方式方法。“中國農谷”建設既要引進產業,更要引進人才;既培植稅源基地,也培植就業基地,有選擇的承接、引進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發揮本地勞動力資源比較優勢,提高產業在國內和國際的競爭力。荊門市要發揮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產業資本,承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
(二)創新農業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是在農業經營模式上,要推動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目前,荊門市許多地區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在土地流轉上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堅持互換、轉包、轉讓、租賃、代耕、入股等多種形式并存,漸進式推進“三五集中”模式:即“三五戶合作化經營、三五十戶租賃化經營、三五百戶股份化經營”。二是在農民轉移途徑上,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按照“規劃到戶、培訓到人”的思路,將有意愿進城的農民培養成為技能嫻熟的產業工人,將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成員、家庭農場經營管理人員、農產品經紀人培養成為職業農民。三是加快農村基層組織和制度創新步伐,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實現城鄉公共資源和服務均等化、一體化;通過合村并組,適度的土地集約經營,新型農民培養等方式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實現粗放式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向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的轉變。
(三)創新城鎮化實現途徑,建設“鄂中城市化群”
荊門市要在鄂中地區率先實現城鎮化,就要創新“城市化群”的形態和實現路徑。“鄂中城市化群”的內涵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以幾個地域相近的中心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其重點在“化”,是指在鄂中地區率先實現具有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圈、群、帶,以這些城市化圈、群、帶為中心,彼此相互聯接、相互支撐、協同發展。其空間格局可以規劃為:“一心”,就是把荊門市建設成為鄂中區域性中心城市;“一圈”,建設荊(門)鐘(祥)城際城市化圈,即“荊鐘對接、六鎮連片、組團發展”的城市化圈,“三城”,即京山、沙洋、鐘祥三個縣市中心城區;“四點”,四個鎮級市。由此形成鄂中城市化群格局。(四)積極穩妥推進“中國農谷”創新驅動戰略荊門市應在探索以自主創新替代要素投入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步建立創新驅動戰略體系。一是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引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中國農谷”創建研發基地。二是積極引導和支持企業建設研發中心,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為重點,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不斷完善科普教育體系,運用網絡、科普講座、電視科普、廣播專題等形式,開展高新技術宣傳。三是建成一批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聚集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開放高效的創新平臺。第四,要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完善政策,考核督促,為創新驅動戰略提供強有力保障。
二、實施品牌營銷戰略,打造“中國農谷”國家品牌
“中國農谷”冠名國家字號,其含義有三:一是要有國家責任,為國家破解“三農”問題做貢獻;二是要有國家水準,成為國內一流,全國樣板;三是要有國家影響,成為中國品牌,國際知名。因此,要把“中國農谷”作為一大品牌,大力實施品牌營銷戰略,開拓國內外市場。荊門市應站在國家高度,著力打造下述“國家品牌”。
一是國家糧倉。荊門市長期以來被列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2010年糧食總產量達259萬噸,占全省12%。荊門要在新的起點上建設“國家糧倉”,關鍵要在“質”上做足文章。一是通過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種植技術,提高單產量;推動農地適度規模化經營,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批高效農田。二是要不斷提高糧食精深加工水平,要以湖北國寶橋米集團為核心,整合全市糧食加工企業,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打造百億產值產業集群,使“中國農谷”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和優質糧產品基地。
二是國家油庫。荊門油菜、油茶資源豐富。要依托中糧祥瑞、湖北日月、湖北洪森天利、湖北匯澄等公司,加速全市油脂加工企業資源整合,打造“雙低菜籽油”和茶油加工基地,推出具有“中國農谷”特色的精品食用油,以繼續發揮“國家油庫”作用,保障國家食用油安全。
三是國家工廠。荊門農產品加工產值已經突破500億元,正向1000億元邁進,具備打造國家工廠的良好基礎。應當發揮區域特色,重點發展糧油加工、畜禽加工、水產品加工、生物質能源,通過產業園區實現產業集聚,通過行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知名品牌,做大做強荊門農產品加工業,打造國家農產品精深加工的國家工廠。
四是國家技術。技術是“中國農谷”品牌創新性的集中表現,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市場創新吸引科研機構在“中國農谷”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動技術創新。一是要出臺有吸引力的政策,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來“中國農谷”開發高新技術、發展高新產業。二是要在“中國農谷”研發一批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使“中國農谷”成為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的典型代表,成為世界農業高新技術之窗,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三是要著手建立農業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促進農業技術的有償轉讓,形成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農業科技交易市場,匯聚世界各地的農業高新技術。四是要花大力氣建立完備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快先進農業生產、管理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五是國家標準。標準是“中國農谷”打造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的關鍵。通過科學的制定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安全生產體系和標準,推動“中國農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聚集并嚴格按照高標準進行。通過高標準、嚴要求,培養一流人才,生產一流產品,打造一流品牌,培育一流企業,創造良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是國家市場。市場是信息、產品、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匯聚地。建設“中國農谷”必須建成幾個具有國家影響力的大市場。其一,建設農產品大型綜合交易市場,使荊門成為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農產品集散地。其二,建設網上交易市場,形成網上和網下兩個市場,彼此相互促進。其三,建立涉農多層次資本市場,如農產品期貨市場、農業債券市場、農業保險市場、農業風險投資市場等。通過市場力量優化配置資源,促進“中國農谷”的建設。
七是國家論壇。舉辦國家論壇是擴大“中國農谷”影響力的重大舉措。通過積極組織、精心籌備,每年舉辦一次中國農谷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農谷建設者共同參與。通過“農谷”論壇交流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總結新經驗,探討新模式,為“中國農谷”體制機制創新提供理論支撐。
作者:鄭孝華單位:荊門市社會科學聯合會
- 上一篇:城建局計劃生育履職工作匯報
- 下一篇:試議縣鄉財政監管的問題及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