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技術發展方向與問題

時間:2022-12-23 09:41:44

導語:設施農業技術發展方向與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施農業技術發展方向與問題

1設施栽培技術發展歷程

設施栽培技術發展應用只是近幾十年的事,雖然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比較快,從機械化發展歷程上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設施栽培技術的興起與完善(70~90年代)。設施技術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現的小拱棚,但是設施栽培設施比較簡陋,功能不完善,真正大規模興起是在20世紀80年代。進入90年代之后,設施農業的生產由于有了工程技術人員及農機部門的積極參與和組織引導,使進行農業生產的工程設施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和提高,設施栽培技術開始起步,然后由點到面地發展。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2000~2006年)。隨著設施栽培技術在全省的推廣應用,設施栽培機械化技術被提到了議事日程。2001年農機局開始實施農業機械化創新示范工程項目,把有關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列為創新示范的一項重要內容,對電動卷簾機械等設施栽培機械化技術與機具進行了創新示范,通過財政資金予以扶持。機械化技術的普及與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農機局將大棚電動卷簾機納入當年農機補貼范圍。2008年7月,農業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進設施農業技術的發展,省進一步加大了設施栽培有關農業機械的補貼力度。2010年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對設施農業進一步加大傾斜力度,將與日光溫室大棚相關的機械與設備列入補貼目錄,幾乎涵蓋了日光溫室大棚所需的機械與設備。這個時期是設施栽培技術機械化技術快速普及的時期,并且電子技術開始在設施栽培中得到了應用,一些自動化控制設備開始應用到設施栽培中,涌現出了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有特色的設施栽培生產基地,并開始引入物聯網進入設施栽培生產中。這些基地通過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2設施栽培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

對比國內外設施栽培技術發展,結合設施栽培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在設施栽培技術應用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栽培設施建造標準低,高檔設施少。85%以上的設施栽培仍是以簡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為主,僅具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對設施內溫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氣等環境因子的調控能力不強,一旦遇到惡劣氣候條件,設施栽培作物就可能減產,甚至絕產。從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來看,栽培設施的檔次決定了栽培設備的發展應用,在一個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難用得上自動化的工廠設備。二是設施裝備機械化程度低,電子技術少。傳統意義上的設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農民工作強度大。近幾年來,隨著設施栽培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設施栽培技術與機具裝備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業機具和配套設備仍然不夠完善,現有的設施機械裝備只能說部分替代了勞動力,但整個生產過程仍以人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不高。電動卷簾可以有效解決人工卷放溫室覆蓋物費時費力的問題,但自動化程度也不高,僅限于機械卷簾替代人工卷簾放作業。另外,設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勞動強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實采摘等沒有相應的機械設備可以代替。三是設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術少。近幾年,由于看到了設施栽培給農戶和社會帶來的顯著效益,各級政府也圍繞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做工作,壓縮糧食面積,擴大設施蔬菜栽培面積。但是,現有的設施栽培技術的應用主要是一家一戶中實施,栽培管理主要靠個人經驗,栽培設施內溫、濕度調控以人工調節,肥料營養、病蟲害防治還處在憑經驗決策時期,加上現有設施栽培技術不配套、不規范,缺乏量化指標,致使現有設施條件下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始終難以上檔次上水平。特別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農戶信息不靈,市場流通不暢,豐產不豐收,直接影響到菜農的積極性和經濟收入。四是設施栽培土壤質量低,無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種的溫室大棚,土壤質量問題已經明顯顯現,土壤亞硝酸鹽含量超標,礦物質增多、板結,農藥殘留量嚴重超標,微生物含量減少。由于土壤質量的下降,影響了設施栽培蔬菜的產量和質量的提高。無土栽培雖然優勢明顯,但由于目前生產成本高,配套設施不健全,尚未被農民接受。無土栽培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觀光農業示范園。

3今后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趨向

關于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方向,毫無疑問,機械化、電子化程度在設施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們要充分利用農業發展的有利政策,抓住發展設施栽培技術的機遇,加快設施栽培技術中的機械化、電子化新信息技術的應用。一是要提高設施栽培機械化裝備水平。設施栽培機械化裝備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設施栽培作物品種多,農藝要求千差萬別,要想實現裝備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難。究其主要原因,標準化程度低,種植多樣化是制約農業機械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設施建造標準化工作,為未來農業機械設備的應用提供基礎條件。另一方面,對于已經成熟的機械化技術與設備,要分作物分環節重點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廣溫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農業機械耕作技術、溫室智能化環境、節水灌溉與水肥一體化技術、高效低量與超低量噴藥植保技術、二氧化碳施肥技術、物理農業技術等。然后,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嘗試引入電子控制系統與設備,走分區、分層、分級實施的推廣路子。二是推進設施栽培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必須走規模化發展的路子。設施栽培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農業生產方式,只有形成相當規模的生產,才有可能形成強有力的品牌效應,從而使資源優勢得到有效的開發與持續利用。因此,應以有前途、規模大的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規模化設施農業示范生產基地,加快設施農業企業的發展。三是提高設施栽培從業人員管理水平。目前,我們的設施栽培技術的發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設施栽培技術發展有類似之處,但是區別更大。所以,我們要立足實際,以科技創新為依托,提高廣大生產者素質。相關部門應幫著農戶切實解決設施農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因地制宜地研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設施農業設備,建立設施農業技術創新體系。

作者:王莉 單位:遼寧省遼陽縣農業機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