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

時間:2022-06-25 09:30:45

導語: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

摘要:文章以2008—2018年長江經濟帶124個地級市為樣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測算各地級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基于普通面板回歸模型、單區制和兩區制空間面板回歸模型,探究了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影響及其空間效應。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地級市間城鎮化發展狀況存在空間集聚現象;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相鄰地級市城鎮化發展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應;省域外的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均高于省域內相鄰地級市。

關鍵詞:城鎮化;空間溢出效應;綠色生產效率;兩區制;長江經濟帶

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的加快,過度追求產量的農業粗放式生產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與耕地資源破壞,農業綠色發展遭受巨大挑戰[1]。工業化和城鎮化產生的污染物逐步向農村轉移,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染逐步加劇,農村環境質量進一步惡化。同時,與農業技術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正通過大氣、水和農產品等途徑擴散至勞動力和耕地,導致生產要素的邊際收益率持續下降[2,3]。面對資源枯竭和環境容量約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障礙,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業綠色生產效率是實現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之所在。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主要有:農村教育、農業保險、要素稟賦結構升級和異質性人力資本等[2—4]。也有部分文獻開始關注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但是,由于研究方法、數據來源及樣本年限存在差異,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尚未得出一致結論[5,6]。本文基于長江經濟帶2008—2017年124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實證檢驗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同時采用兩區制模型檢驗省域內外的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非對稱效應,深入分析由于地級市所處省域的異質性造成的城鎮化溢出效應的差異。

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城鎮的就業崗位缺口和優越的生存環境吸引農村地區人口不斷向城鎮聚集,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至非農部門,其身份也由農產品生產者逐漸轉變成農產品消費者[7],這部分群體衍生出的高質農產品需求會誘導農戶改變傳統粗放式經營方式向農業綠色生產方式轉型,進而推動區域農業綠色發展[8]。此外,城鎮化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不斷提高,城市建設用地不斷擠壓農業用地,造成農村可用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但也推動著大量城鎮資本逐步回流至農村,改善了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促進農業向集約化生產轉型,進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升了農業綠色生產效率[9]。假設1:城鎮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城鎮化是工業和服務業集聚的空間載體,不僅能夠吸引周邊地區人口、資本等要素向城市集聚,城鎮化發展成果也會通過回波效應向相鄰地區溢出,推動相鄰地區的發展。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地區之間存在空間相關性,且由相關性引致的溢出效應和外部性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10]。一方面,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勞動人口的流動深化了城鄉間信息、知識和資本的轉移和傳播,會顯著推動相鄰地區間農業生產知識的交流,革新地區農業生產觀念,激發農業技術創新,將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專業生產信息嵌入生產環節,最終顯著提高農業綠色生產效率[11]。另一方面,隨著中央環保政策實施力度的加強,城鎮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環境治理意識會逐步增強,且中央政府將環境因素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中,出于相鄰地區間官員考核競爭機制的壓力,城鎮化發展較快的地區會出臺較嚴的環境治理條例,不僅會促進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也會對鄰近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正向空間溢出效應,從而促進地區間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提高[12]。假設2:城鎮化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對相鄰地區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存在明顯的空間溢出效應。由于地區基礎和發展條件不同,我國不同地級市間城鎮化發展程度具有顯著差異,因此城鎮化發展水平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13]。假設3: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在不同地區存在異質性,即地區間非對稱效應顯著存在。

2研究設計

2.1空間計量模型

空間計量模型主要有SEM(空間誤差模型)、SAR(空間自回歸模型)等形式。其中,SAR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相鄰地區的行為直接對整個系統內其他地區產生的影響,其數學表達式為:

2.2兩區制模型設定

為了研究不同地級市間由于解釋變量變化對其他鄰近地區被解釋變量產生的影響,本文以SLX模型為基準模型。空間權重矩陣W為經過行標準化處理后的地理鄰接矩陣。其中,Ω1和Ω2分別代表省域內相鄰地級市和省域外相鄰地級市解釋變量對本市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系數。Wij1和Wij2分別為空間權重W1和W2的矩陣元素,wij1=1表示地區i和地區j相鄰且位于相同省份,其他則為0;wij2=1表示地區i和地區j相鄰但位于不同省份,其他則為0。

2.3數據來源與指標選擇

本文的數據為2008—2018年長江經濟帶124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其中基礎性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歷年統計公報和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以及EPS數據庫,對于個別缺失的數據,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補充。(1)被解釋變量為農業綠色生產效率(LTE)。本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將農業碳排放這一非期望產出引入該模型,假設第i個地區在第t年的農業生產中有m種投入,共計r種產出(r1為期望產出,r2為非期望產出,r=r1+r2),本文在參考相關指標的基礎上[4,5,14],最終選擇的投入產出指標如表1所示。根據式(7)可求出農業綠色生產效率。

3實證結果分析

3.1空間自相關分析

為測度城鎮化率在地理空間上的分布狀況,本文使用全局Moran’sI計算其空間相關性,通過計算局部Moran’sI來分析其局部變化趨勢和各地市與鄰近地區的局部空間相關性。其計算公式為:圖1為2008—2018年城鎮化率的Moran’sI柱狀圖,圖1表明城鎮化存在明顯的空間相關性。2008—2010年空間自相關程度呈現上升態勢,表明城鎮化率較高的地級市發揮其溢出效應帶動鄰近地區城鎮化的發展;2011—2013年空間自相關程度穩步回落;2014—2018年,空間自相關程度呈現波動增長的態勢,空間集聚逐步加強。本文根據LISA聚類分布圖(圖略)分析長江經濟帶各地級市城鎮化發展的局部變化趨勢,LISA聚類主要分為高-高(H-H)、高-低(H-L)、低-高(L-H)、低-低(L-L)四類集聚區域。2008—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地級市的城鎮化發展狀況發生明顯變化,H-H集聚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該地區經濟發達,資源稟賦優勢推動城鎮化水平持續上升,對鄰近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具有帶動作用,呈現較為明顯的擴散效應,該集聚類型的地級市數量持續上升;L-L集聚區主要集中在資源匱乏、地理環境較差的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改善,集聚區分布的地市級數量逐漸減少。L-H和H-L集聚區分布的地級市數量逐步增多,表明城鎮化發展水平較高的地級市和較低的地級市在分布上較為集中。

3.2回歸分析

3.2.1基準回歸結果本文首先對不考慮空間相關性的基準模型進行回歸,并通過Hausman檢驗判斷使用面板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顯示,Hausman檢驗的χ=18.93,在1%的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因此基準回歸模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優。由表2可知,城鎮化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正向影響,農業機械投入強度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負向影響,作物種植結構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正向影響。3.2.2空間計量模型回歸下頁表3為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城鎮化與農業綠色生產效率之間關系的結果。模型(3)中,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反應系數為0.026,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相鄰地級市間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模型(4)和模型(6)中,農業機械投入強度的空間反應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相鄰地級市的農業機械投入強度對本市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存在負向溢出效應。由于空間杜賓模型(SDM)和空間杜賓誤差模型(SDEM)估計的參數結果并不能直接反映直接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的大小,所以本文采用偏微分方程計算相關模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結果見下頁表4。由表4可知,采用SDM模型和SDEM模型時,本市城鎮化水平均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正向影響,這與前文結論保持一致。根據表3的結果可知,SDEM模型與SDM模型的PseudoR2分別為0.014和0.053,說明SDM模型優于SDEM模型。SDM模型的結果顯示,本市城鎮化水平對鄰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影響程度大小為0.151,且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3.2.3省域間非對稱效應分析本文采用兩區制的省域間非對稱效應檢驗省域內外相鄰地級市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結果見下頁表5。由表5可知,城鎮化水平對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在5%的水平上具有正向影響,影響系數為0.046,與前文的估計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另外,省域內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水平對本市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正向影響,但不顯著。省域外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水平對本市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在1%的水平上產生正向影響,影響系數為0.081。根據表5給出的區制1與區制2的非對稱效應的t檢驗結果可知,省域內相鄰地級市和省域外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水平對本市的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影響效果具有顯著差異,前者的空間溢出效應小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省域內各地級市由于受到相同省級政府政策管控的影響,會導致省域內地級市城鎮化發展模式和進程的趨同性,省域內地級市間相互影響和協調的效果被弱化,部分溢出效應的影響效果會降低。而隨著省域外相鄰地級市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會對本市迅速產生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受限于不同省域間地級市發展水平的差異,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級市農業人口逐漸轉移至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農業資源的消耗速度和農業面源污染均會持續下降,地級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逐步提升。

4結論

本文利用2008—2018年我國長江經濟帶124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定量評估了城鎮化與農業綠色生產效率間的空間溢出關系。研究發現:長江經濟帶各地級市城鎮化集聚現象明顯。此外,本市城鎮化水平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對鄰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也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正向溢出效應突出。進一步地,采用兩區制SLX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發現,省域內和省域外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發展狀況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存在顯著差異,省域外相鄰地級市的城鎮化發展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高于省域內相鄰地級市城鎮化發展狀況對本市農業綠色生產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

作者:陳哲 李曉靜 夏顯力 晉蓓 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