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循環農業的措施與對策
時間:2022-12-23 09:17:30
導語: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循環農業的措施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秸稈資源狀況
東臺農作物秸稈資源以小麥、水稻、玉米、油菜等秸稈為主,據2015年初步測算,我市秸稈資源有120萬t左右,其中大小麥秸稈資源約45萬t,水稻秸稈資源約36萬t,玉米秸稈資源約15萬t,油菜秸稈資源約10萬t,其它秸稈資源約14萬t,其中小麥、水稻秸稈資源占全市總秸稈資源70%以上,因此解決東臺秸稈廢棄、焚燒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2主要措施
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于秸稈綜合利用相關要求,堅持源頭治理,多措并舉,疏堵結合,標本兼治,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禁拋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2.1 以機械化還田示范方建設為引領,全面提高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率
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是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最有效的一項措施。我市堅持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整合資源、要素聚合為抓手,充分運用市場、經濟及法律等各種手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全面推行統一簽訂合同、統一切碎機收、統一秸稈還田、統一收費標準的“四統一”模式,加快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示范方建設,以技術培訓、召開現場演示推進會,加快全市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迅速普及。今年以來,采取集中培訓、各鎮區自行培訓等方式,全市累計培訓秸稈機械化還田專業技術人員1066人。夏熟和秋熟前夕,市政府分別在東臺鎮和溱東鎮召開秸稈機械化還田現場會,現場示范演示聯合收割機收割及切碎,全力推廣大中拖配套的秸稈還田機、反轉滅茬旋耕機、手扶拖拉機配套的小型秸稈還田機等秸稈機械化還田技術。
2.2 以草業合作社和收購加工實體為載體,加快建立農作物秸稈利用產業化運作體系
近年來,我市針對秸稈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收獲期長的特點,大力扶持發展草業專業合作社、收購加工點等市場主體,加強政策扶持、業務指導、綠色通道和市場開拓服務,提高秸稈購銷、加工的組織化程度和管理水平。重點在稻區的五烈、溱東、時堰以及安豐等鎮區建立了一批草片場專門收購秸稈點,年收購秸稈達10多萬t。溱東鎮藍綠草業合作社和進之輝草業合作社自2010年成立以來,在農委的指導下,按照統一打包鋼繩、統一打包標準、統一上門收購、統一收購價格的“四統一”服務模式運作,在環保部門的協調下與雙燈造紙公司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規模迅速擴張。目前,幾草業合作社已擁有專門從事農作物秸稈收購的草場38個、液壓式打包機80臺,帶動農民經紀人300多個、農戶7.1萬戶;收購量達到6萬多t,覆蓋范圍擴大到鄰近鎮村及興化、姜堰、海安等縣市;干草的收購價格也由成立時的每t100元左右提升到今年的280元,大大提高農民售草積極性。藍綠草業合作社還與周邊的6個草場合作,利用秸稈壓塊制粒作為鍋爐燃料,年加工秸稈顆粒3.9萬t。
2.3 以多途徑利用技術推廣為重點,全面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的綜合效益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實際,我市及時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調研,總結出秸稈綜合利用的多種技術措施,全面推廣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我市能源化利用秸稈1.15萬t,覆草還田、稻麥雙套、腐熟還田、高茬還田等肥料化方式利用秸稈31.35萬t,作為燃料等其它形式利用26.5萬t,落實秸稈各類臨時堆放場地4000多個。一是留高樁收割技術。目前,我市夾作麥田收割時留茬高度基本都達到1尺左右,還草量達300kg/667m2,留在田里的麥秸樁,在農事操作中被踩倒,夏秋高溫多雨很易腐爛;后茬種植水稻的,則普遍采取留高茬水旋耕的方法。二是覆蓋還田技術。全面推廣棉花、玉米、大豆、桑樹等旱作物的行間覆蓋秸稈或穎殼技術,覆草數量多的每畝可達千斤。覆草不僅可提高地力、改良土壤、保墑抗旱、抑制雜草、調節土溫、保持水土,桑園鋪草還能防止大雨濺起的泥漿污染桑葉。三是堆制還田技術。將雨后潮濕的秸稈堆好踩實,進行高溫堆漚,利用纖維分解菌產生的高溫來加速養分的轉化并殺死大部分的病原物,堆制的秸稈用作基肥。四是過腹還田技術。我市利用山羊等草食性牲畜飼養量大的優勢,在頭灶、南沈灶等鎮重點推廣油菜、大豆秸稈機械粉碎養羊技術,在安豐、唐洋等鎮主要推廣玉米秸稈青貯養羊技術,在富安、溱東等鎮推廣秸稈飼養奶牛技術,既能消耗部分秸稈,又產生了大量的優質有機肥。頭灶鎮以海聯、永紅、興灶三個村為軸心的秸稈養羊示范帶,區域內戶平養羊達30只。富安鎮弓灣村奶牛場利用青貯玉米秸、粉碎油菜秸等飼喂奶牛,奶牛存欄量超過100頭,年消耗秸稈達200多t。安豐鎮充分依托華東山羊市場大力發展養殖業,年可消耗秸稈近700t。五是栽培食用菌技術。及時總結推廣大小麥秸稈和稻草混合配制蘑菇料種植蘑菇技術。安豐鎮紅安村大力發展秸稈種植蘑菇,安豐鎮紅安村,浙江人在五烈鎮大力發展秸稈種植蘑菇,年消耗秸稈近7000t。六是編織技術。安豐、梁垛等鎮動員農戶用秸稈編織草簾、草繩、草苫及一些工藝品,其中豐西、洋洼、紅安等村的秸稈編織發展已形成相當規模,秸稈消耗量逐年增加。七是秸稈直燃鍋爐應用技術。抓住煤炭資源緊張和價格上揚的契機,積極鼓勵有關企業應用秸稈直燃鍋爐,直接使用成捆的秸稈作為燃料,僅富安繭絲綢有限公司一家今年就消耗秸稈1萬多t。八是保溫磚制作技術富安、安豐部分建材企業將秸稈粉碎后添加到保溫磚中,每萬塊磚消耗秸稈0.8t。九是秸稈發電技術根據國家能源局有關專家的指導,我市將利用原熱電廠搬遷改造的機會,建設一條秸稈和城市垃圾發電生產線,努力實現項目建設的效益最大化。十是秸稈能源化利用技術。通過秸稈沼氣發酵技術、秸稈氣化、秸稈固化技術等多種能源化得用途徑,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產生清潔能源,實現再循環利用。
3主要對策
3.1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深度研發
農業和農機專業技術人員,正在積極試驗示范,通過對秸稈綜合利用深度研發,在大中型聯合收割機安裝一種壓縮顆粒機,顆粒直接拋灑在田間,或拋灑在行中,農戶愿意收集的,也可用袋收集當成飼料使用,目前市場上還沒有這種機械,如果真的研發成功,不僅能解決秸稈深度利用,而且能節工省本,同時能提高經濟效益。建議從省級層面甚至國家層面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不斷完善現有秸稈綜合利用技術以及探索新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3.2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宣傳力度
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涉及面廣、難度大,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電視臺、報社等開辟專欄、專版,制作、播發專題視頻,多角度、多層次、大容量開展宣傳活動,營造良好工作氛圍。要利用農村廣播,加強對秸稈禁燒工作的宣傳、教育,提高村民遵守《村規民約》的自覺性。市教育局要發揮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組織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專題教育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從小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采取“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讓學生來影響家長,把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要通過宣傳,營造全社會抓“雙禁”、防污染、保環境、樹形象的濃厚氛圍。
3.3增加公共財政投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農作物秸稈作為農業廢棄物的重要源頭,也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是一項公益性為主的工作,一定要有完善的政策和資金保障,應從省級層面甚至國家層面建立健全可量化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制訂相應的財稅鼓勵政策,設立循環農業發展基金等形式,根據實施主體的生態貢獻進行補貼。同時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與農村環境整治中資金進行整合,充分發揮資金效益最大化。
作者:周建生 沈兆龍 顧存秀 朱永紅 王敏 丁云平 單位:東臺市農業委員會
- 上一篇:水利水電工程節能降耗分析
- 下一篇:現代農業的金融支持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