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領域新平臺建設思考

時間:2022-02-22 10:31:48

導語:農業領域新平臺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領域新平臺建設思考

摘要:文章以貫徹國家大型設備開放共享精神為出發點,闡述了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背景,明確了該平臺的基本工作任務,如提升設施運行效率、推進全面開放共享、完善均衡人員體系、支撐領域科技發展等,并提出了加強研究經費支持、推進運行績效管理、探索人才引育模式、強化儀器配置管理等加強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農業領域;技術創新方法;科技平臺;儀器共享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講話指出,“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要求,“對于通用科學儀器設備,通過建設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方式,集中集約管理,促進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重構全球創新版圖,農業領域科技平臺體系需要結合科技創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數學、信息、物理、化學等的學科輻射融合為方向,搭建聚焦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的創新平臺[1],進一步提升重大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運行效率,進一步提升大型設施設備管理使用的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性能裝備對科技創新的支撐效能,集聚要素、協同攻關,助推其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與創新高地[2]。

1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背景

1.1貫徹國家大型儀器設施開放共享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學儀器設備是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其應用管理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潛力的重要標志。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50萬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7.3萬臺(套),年均有效工作機時為1157小時,利用率為72.3%,遠低于發達國家的3000多小時、187%的利用率[3]。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例,雖然已經建立了基本的科研平臺體系,購置了千余臺(套)50萬元及以上的大型科研儀器設備,但與院外單位之間、院內不同研究所之間、同一研究所不同平臺之間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率有待提升,大型儀器的年均有效工作機時僅為1204小時,利用率75.3%[4]。因此,要加快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進一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開放共享水平。1.2應對農業學科“后發”屬性的創新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科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科學和技術高度融合,新興產業不斷涌現。與此同時,現代科技的革命性突破、高水平科技論文的發表越來越依賴于大科學裝置、重大工程設施等科技基礎平臺支撐,依賴于先進的實驗手段和科技基礎數據信息觀測、計算等綜合分析處理能力。農業科學作為交叉學科和“后發”學科[5],越來越受到數學、物理、化學、信息等“先發”學科通過儀器設備等帶來的輻射影響。世界發達國家的科技基礎平臺建設,大多采取“公共平臺+預備實驗室”的模式[6],高度重視儀器公共平臺建設,并對儀器設備進行集中管理。1.3深入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開放要求。農業科研工作既要準確把握科技創新前沿和農業農村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重大需求,也要強化科研管理,建設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儀器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對大型儀器設備進行集中和網絡化管理,提升研究所的主體責任意識和專業化服務能力[7],大幅度提高設施平臺的利用率,為農業科研的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和服務。因此,有必要建設一批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并以此為核心,集聚傳統農業科學領域之外的專業人才,構建專業型支撐人員團隊[8-9],加強設施設備功能開發與全流程解決方案構建,強化技術、方法、標準等研發。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大型科研儀器設施向社會開放的精神,提升科研機構大型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和開放共享水平,有必要啟動建設技術方法創新平臺[10]。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研機構必須緊跟引領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前沿,打造一批水平高、裝備強的學科公共實驗室,縮短與世界先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差距,支撐未來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躍升國際一流水平。

2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任務要求

農業領域中的作物、園藝、畜牧、獸醫等一級學科以及農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農業機械等學科,要通過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設施設備使用效率,推進全面共享,建設支撐團隊,開展試驗方法學研究,統籌學科發展與科學探索,為一線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依據科研機構學科設置,建設具有不同側重點的功能單元:一方面,提高科學研究效率,降低創新的時間成本;另一方面,提升科學研究工作水平,在機會成本和邊際效益核算上取得先機,夯實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基礎。2.1提升設施運行效率。以科研機構已有的大型設施設備為依托,輻射帶動其他低單價的儀器設備,搭建功能專業化的設施群、操作流程化的儀器序列,完善前期材料處理和后期數據分析等環節,全試驗鏈條部署,全面提升平臺運行機時、使用效率,提高測試化驗處理能力。2.2推進全面開放共享。落實國家開放共享要求,搭建基礎法人級物聯網,并與國家大型設施設備共享網絡對接,原值在50萬元及以上的儀器設備全部對外開放,50萬元以下的設備依據高效自愿的原則進行擇優共享,為機構內外的科研與企事業單位等提供測試化驗等技術服務。2.3完善均衡人員體系。組建由專業從事化學分析、儀器操作、數據處理等支撐類人員構成的技術創新團隊,設計系統性測試分析流程,有力支撐全院各科研團隊的科學創新,與科研類、管理類、轉化類人員形成有機互補、均衡發展的人員體系。2.4支撐領域科技發展。明確中長期試驗技術研究的方法學科體系,引進培育數學、物理、化學、材料等學科技術,強化方法學研究,提高科技創新的效率和可能性,提升整個學科集群的創新效能。

3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基本原則

落實國家文件要求,充分利用大型科研儀器設施資源,在學科的科學方向和技術手段兩個交叉維度,建設技術方法創新平臺體系。一方面,完善開放共享機制,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提升設施設備特別是大型儀器的使用率、開放率,為農業科研機構乃至社會提供高水平技術服務;另一方面,開展方法學研究,持續拓展設施設備測試功能和應用范圍,持續提供新方法、新技術,有力服務機構自身學科建設和科技創新,提升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能力與水平,為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基礎支撐。3.1統籌布局,梯次推進。對于作物、園藝等學科,統籌農業科研團隊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細胞生物學等方面的技術分析需求,“十三五”,主要依據優勢單位已有大型設施設備、共享類平臺建設等基礎,部署功能單元;“十四五”乃至中長期,主要依據學科體系布局及科研機構發展方向,調整完善平臺的系統性布局。3.2定位清晰,試點先行技術方法創新平臺立足。設施設備特別是大型通用儀器的集約化管理,建設專業支撐人員隊伍,開展方法學研究與服務,以試驗技術進步支撐和引領科技創新,其建設應優先選擇一批設施設備相對集中、共享基礎好、人員梯隊較穩定、機制建設較為完備、具有一定優勢特色和引導示范效應的科研機構進行,待模式與機制運行成熟后,再逐步推廣。3.3科學管理,務求實效。對標康奈爾大學、中國科學院等試驗技術研究服務先進平臺,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在儀器設備購置上享受優先權、在支撐隊伍建設上強調專業化、在技術研發服務上強化引領性,以建立特色考核指標體系為核心,完善建設運行管理機制。通過通用類設施設備開放共享,避免固定資產重復投入,提升科研工作效率;通過大型、專用設備功能開發與技術服務,推進學科交叉,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4加強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建設的建議

4.1加強研究經費支持。在建設運行期,農業科研單位依托自主經費,對入選技術方法創新平臺開展的方法學研究給予支持,穩定支持支撐團隊開展技術服務、功能單元強化、設施設備功能開發、實驗室運行咨詢等。同時,也通過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和地方科技項目,推進平臺設備開發、試驗技術研發、系統性試驗程序設計等工作。4.2推進運行績效管理。在運行期,以5年為周期,對技術方法創新平臺進行考核評估。與科技部、財政部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相結合,對于開放共享有力、運行效果好的技術方法平臺,可根據服務效果享受績效后補助資金支持[11],并在申請修繕購置專項資金、科研設施與儀器運行維護經費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4.3探索人才引育模式。明確技術方法創新平臺內團隊人員的支撐類人才定位,同步享受國家和農業科研單位內部的人才招聘、引進、培育等政策支持[12]。在初期,考慮科學和技術“雙肩挑”人員的使用。同時,暢通支撐類人員職稱晉升渠道。4.4強化儀器配置管理。結合各功能單元設置、支撐團隊技術優勢,以及前沿、交叉、新興學科發展現狀,協調基層法人單位,由技術方法創新平臺通過各種儀器設備購置渠道,統籌大型設施設備購置[13],強化集約化管理,形成適用廣、全流程、各具特色的設備群和配套技術體系。

作者:劉濤 劉建安 魏延迪 熊明民 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