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原始祖先的遺傳貢獻論文
時間:2022-09-21 06:07:00
導語:豬原始祖先的遺傳貢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以已繼代選育10個世代的“蘇鐘Ⅰ系”豬為研究對象,根據有關資料分類、統計其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所有通徑線數,探討豬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
在豬品種(系)形成過程中,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各不相同。在如何選種及祖先對后代的遺傳貢獻方面,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1~3]。楊寧等定義每個親本所產生的育成后代數占后代總數的百分比為該親本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并用這一指標衡量該父母本對后代基因庫的相對重要性[3]。本研究試圖根據豬原始祖先到后代群體的通徑線統計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
1材料與方法
1.1通徑線的分類及統計
一般培育品種(系)時,群體系譜比較復雜,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通徑線很多,不易繪出,但可以通過統計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的各種通徑線所經過的代數(如經過的代數為n,則定義其通徑線長度為n)來統計、分類通徑線。例如親子代中,子代基因有一半來自父本,一半來自母本,那么父母本對子代的遺傳貢獻分別為1/2,親子代的所有通徑線數統計為x1,同理,祖孫代中祖代對孫子代的遺傳貢獻各自為(1/2)2,祖孫代的所有通徑線數為x2,……,以此類推,通徑線長度為n,那么通徑線數統計為xn,其祖先中每個個體對后代的遺傳貢獻為(1/2)n[3~5]。
1.2遺傳貢獻率的計算
假如后代群體(由具繁殖能力的育成個體組成)含量為N,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最高代數為n,那么某一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為:
其中,y為某一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N為后代群體含量;n為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的通徑所經過的代數;xi為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的通徑線數。
所有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總和為1,即Σy=1。當N=1時,為某一原始祖先對某一后代的遺傳貢獻率。
當所有通徑線長度相等(如無世代交叉的群體繼代選育)時,公式(1)可以簡化為:
y=1/N×0.5ixi=xi/(N×2i)(2)
其中,2i為后代群體中某一個體到達原始祖先的所有通徑線數;N×2i為后代群體到達原始祖先群體的所有通徑線數,即原始祖先群體到達后代群體的所有通徑線數。
從公式(2)可以得出,某一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為這一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通徑線數占所有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總通徑線數的比例。
2結果與分析
蘇鐘Ⅰ系豬的原始祖先為“長白”豬和“二花臉”豬,雜交后橫交固定,目前已在橫交固定后群體繼代選育10個世代,根據其選育過程中的10個世代的系譜資料作統計分析。
2.1蘇鐘Ⅰ系通徑線的分類統計
在蘇鐘Ⅰ系組群初期,考慮到特別優秀個體的選留,世代出現重疊,故其原始祖先到達后代群體的通徑線長度分別為12、11、10計3種類型,分別統計為x12、x11、x10(表1)。
2.2蘇鐘Ⅰ系各原始祖先對后代的遺傳貢獻率計算公式
蘇鐘Ⅰ系10世代核心群由90個個體組成,各原始祖先對其遺傳貢獻率計算公式如下:y=1/90×[0.25x12+0.5x11+x10]×0.510由以上公式計算出蘇鐘Ⅰ系33個原始祖先對后代的遺傳貢獻率,結果列于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原始祖先的公豬中,852460、852248對1998年核心群的遺傳貢獻較大;其次是個體850369和840261;貢獻較小的原始祖先是850009及850001。在母豬中,原始祖先個體12356、11976、857924、858276及857432對后代群體的遺傳貢獻率較高;而其它原始祖先對后代群體的貢獻相對較小。
參考文獻
1BijmaP,WoolliamsJA.Predictionofgeneticcontributionsandgenerationintervalsinpopulationwithoverlappinggenerationsunderselection.Genetics.1999,151(3):1197~1210
2ToroMA,NietoBM.Asimplemethodforincreasingtheresponsetoartificialselection.GenetRes,1984,44(3):347~349
3楊寧,吳常信.親本對后代群體的不均等遺傳貢獻及其優化控制.遺傳學報,1993,20(4):294~299
4蒙古農牧學院主編.家畜育種學(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
5盛志廉,吳常信.數量遺傳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 上一篇:紫薇的繁殖栽培論文
- 下一篇:國有林場改革思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