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2:59: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黨中央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決策。
新農村建設:“三農”工作的總思路和總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并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有關文獻資料表明,上世紀50年代,我國制定國民經濟發展“二五”和“三五”計劃時,就曾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至少在1982年、1983年和1984年的三個中央1號文件、1987年中央5號文件和1991年中央21號文件中都出現過這一提法或基本相同的提法。但必須看到,這次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背景和內涵與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可以說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非同尋常的重大意義。
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時機,應該說政府把握得很好,是在財政相對增收,達到20%的比例,有一定的財政能力的情況之下,我們開始推進新農村建設,來化解農村公共品開支不足的問題。現階段提出建設新農村,首先應該看到這是國家戰略的一個具體體現。不光是我們提出,歐洲國家,只要是有小農場的,比如像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等,這些歐洲國家的農場,相對來講規模較小,而且原來傳統的村莊還存在,都有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客觀需要。從糧食安全角度來說,我們也需要在農村開展新農村建設,以新農村建設來為國家的經濟安全提供一個起碼的基礎。因此我們說,現在提出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與時俱進的表現,是我們政策上實事求是的表現。
現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絕不僅僅是一般性的村容村貌整治(當然包括這方面的內容),而是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切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既要求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內容非常豐富。可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涵蓋了當前“三農”工作的主要方面,包括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能夠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成為農村全面工作的“龍頭”和“主線”。抓住了這個“龍頭”,就抓住了農村改革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主線”,就把握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全局。因此,我們應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新階段統領“三農”工作的總思路和總要求。
新農村建設,“新”在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議》中的亮點之一,被認為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那么,新農村究竟“新”在哪?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新”在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通過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農村為城市提供安全健康的農產品,而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財政投入力度,確保農業穩定、農民增收、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其次“新”在城市中相對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中逐步建立起來,農民可以享受到教育、文化、醫療等公共事業發展的成果,不必因此背井離鄉;三是“新”在農村秀美的田園風光。新農村鄉風文明,村容整潔,農民生活和緩,有較強的幸福感,甚至于出現城市人由于渴望返璞歸真,開始向農村回流的“逆城市化”現象
“新農村建設”不僅是當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統籌城鄉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建議》中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描述一共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有發展農村經濟的內容,又有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的內容;既有農村綜合改革的內容,又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
新農村建設緊扣科學發展時代命題
從黨的十六大后,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矛盾條件下如何實現城鄉統籌,如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已經變成國家戰略。從2003年中央明確強調“三農”問題重中之重以來,連續強調了四次。現在又進一步提出一個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綜合的,具有統管全局的指導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強調的科學發展觀。
2002年前黨中央就明確指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現在看來,要從根本上遏制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就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這也是一些歐洲有小農場的發達國家以及東亞小農經濟國家實現穩定發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設新農村不是無源之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具備了這樣的條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農村財政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這種比較低的財政比例情況下,完全由財政來承擔農村的公共品投入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到2004年,中央稅收和地方稅收加總,已經占到GDP的近20%,加上預算外財政,整個財政規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來說,這一水平已經具備了由國家財政主導來提供農村公共品開支的條件。
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已經繪好,關鍵在于如何在實際行動中為它增墨添彩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文化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尤其應該重視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任務,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與阻礙。關鍵是要突出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抓好地縣兩級領導干部的培訓,提高各級各部門貫徹執政黨新的執政理念的認識;改變單純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資的行為慣性。只有各地區、各部門切實做到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尊重農民意愿,防止形式主義,才能確保全國新農村建設能夠準確落實黨中央的指示,扎實穩步地向前推進。
- 上一篇: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研究論文
- 下一篇:區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