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時間:2022-03-28 09:18:00
導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各個地方的基本做法
(一)無錫市
1、積極開展各項農村環境整治工作。(1)全面開展村莊工業污染源治理,工業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農村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納入城市統一管理網絡。(3)積極疏浚河道。(4)加大三品基地建設和村莊綠化力度。(5)農村改廁和畜禽糞便利用走出新路。(6)農村水環境監測全覆蓋。
2、各項綜合整治的工作全面落實。(1)完善機制,抓落實,從市到鎮各級建立黨政一把手為主要負責人的農村環境整治領導機構,將工作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考核指標體系。(2)突出重點抓落實,將工作任務落實到部門,明確建設、環保、衛生、農林、水利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重點。(3)明確規范,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廣大農村干部和農民全面掌握村莊整治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等。(4)創新提高抓落實;籌集資金,抓落實,除爭取省撥資金、籌劃市級資金外,想法設法募集社會資金,保障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穩步推進。
(二)泰州市
1、積極開展各項農村環境整治工作。(1)積極開展農村垃圾清理。截至目前,靖江、泰州市通過對垃圾的統一管理,建立穩定的保潔員隊伍,實現了村莊保潔的長效管理和垃圾處理權覆蓋。(2)水環境整治和飲用水源保護切實加強。(3)公路環境整治。(4)工業污染全面治理。(5)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包括改廁、三品建設、綠化、秸稈的綜合利用,清理亂搭、亂建。
2、加強組織領導,不斷探索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的體制機制。(1)實施分類指導,落實工作責任。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同時進一步分解目標任務,細化工程項目,明確責任分工,確保責任到人。(2)堅持建章立制,加大工作力度。(3)創新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各地加快政府補助、部門幫助、社會贊助、農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前方百計、多元化籌集整治資金。(4)實施常態管理,構建長效機制。建立保潔管護隊伍,實現農村衛生保潔的長效管理。
(三)淮安市
1、積極開展各項農村環境整治工作。(1)工業污染防治。60%以上的鄉鎮企業納入申報體系。(2)面源污染防治,實現病蟲草害防治,全市常年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面積3000萬畝次,高毒高殘農藥使用比例降低到10%以下。(3)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城鎮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的建設,累計建成2900處。(4)積極疏浚河道、整治河塘。(5)農村改廁。全市新建、改建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8.14萬座,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36.7%。(6)加大三品基地建設和村莊綠化力度。
2、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工作舉措。(1)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成立以市長牽頭的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農村環境保護和整治工作。(2)編制專項規劃。(3)加大資金投入。將環境整治列入部門元,加大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配套力度。(4)強化督查考核。將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各項任務列入市委、市政府目標和考核,定期督察,綜合評比,同時對目標完成較好的單位和地區以獎代補進行獎勵。
二、經驗總結
(一)領導重視,責權明確
在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工作中,地方政府專門成立領導小組。淮安市成立由市長為組長的農村新五件實事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組,由副市長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根據環境整治的職能,及時解決整治過程中的問題,協調整理過程中的矛盾。
(二)試點探索,及時反饋
選擇合適的村莊或地區進行改造試點,并及時地反饋經驗教訓,便于其他地區借鑒。例如無錫市樹立了水墩上模式的村莊整治新典型,在宜興市率先實施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分級管理模式。泰州姜堰市的河橫村早在20世紀90年就已經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作為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是一個很好的探索和示范。
(三)部門分工,責任到位
在整治工作中,各項專項工作進一步細化責任主體,保證工作能夠有效、有序的進行。例如由環保廳負責工業污染治理,提高排放標準,建設廳、環保廳、農林廳、衛生廳負責農村生活污染治理,水利廳負責河道清淤等。
(四)政府籌資,社會集資
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量大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籌集資金抓落實,除爭取省撥資金、籌劃市級資金外,村想方設法募集社會資金,保障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穩步推進。
三、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缺乏
蘇中、蘇北農村地域寬廣、人口眾多,前期基礎設施薄弱,環境整治需要投入大良財力物力,但由于地方經濟條件的制約,資金問題成為了制約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的瓶頸。蘇南經濟發達,但農村環境整治的資金也存在不小的缺口,主要是由于農村與城市的資金分配不均,地方政府對農村建設在整個建設大盤子里的定位有關。
(二)宣傳力度不夠,干部、群眾思想認識誤區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面廣量大,很多領導干部對此缺乏充分的認識,部分地方干部存在畏難心理,工作上消極應付,重形式、重當前、輕長效,工作進展不明顯,還有部分地方領導急功近利,不考慮實際能力。此外農村干部、居民環保意識和環衛常識的缺乏,也給農村環境保護的維護造成很大困難。比如部分地區村莊改造后,經常會出現建成后垃圾收集點收不到垃圾,而河道垃圾成山的景象。
(三)缺乏一定的技術支撐
農村環境問題情況復雜,處理難度大、費用高,必須探索出適合農村情況的污染物治理方法。以生活污水為例,按照城市標準建設污水處理廠,前期投入和后續成本都難以承受,而傳統的應用較廣泛的化糞池又難以滿足處理要求,因此需要找到新的使用技術。
(四)政策、制度不夠完善
1、農村建設中配套的政策不夠完善。農村整治的相關政策的不完善,造成了農村整治工作推進中重點不明確,分配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2、保潔人員保障制度不夠完善。農村保潔人員待遇過低、保障制度不完善,導致現狀農村保潔人員的嚴重匱乏。
(五)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
根據現狀調查,除蘇南部分村莊外,很多村莊沒有配備足夠的垃圾收集設施,以泰州市為例,除市區建有一座標準垃圾填埋場以外,其他地方尚未建設垃圾處理設施,農村生活垃圾隨處堆放或被直接倒入河道,導致農村到處垃圾成堆、污水橫流、蚊蠅滋生,嚴重威脅村民的生存生活安全。
(六)污染特征有著較強的地域性
蘇南、蘇北的環境問題有著其不同特征,例如蘇南第二產業較為發達,生產污染在環境問題中顯得尤為突出;蘇北作為江蘇肉制品、糧食的主要供給地,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村環境污染中,農業的面源污染和畜禽養殖污染所占的比重較大,同時由于經濟條件制約,沒有經費配備專職環衛機構和環衛人員,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丟造成的污染相對嚴重。
四、幾點建議
通過對江蘇省農村環境現狀的調研和分析,結合江蘇省部分地方農村環境整治的經驗,筆者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以下改造措施和意見。
(一)政府加大財政支持,破解農村環境保護的投入政策問題
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的建設模式。以政府為主導是各級政府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特別是省、市政府要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切實負起新農村建設的主導作用,以農民為主體就是說農民作為農村環境整治和保護的受益者,要克服對政府的依賴心理,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下大力發展經濟,增加收入,富裕自己,以擔負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
(二)重視規劃,必須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對一批農村示范點進行集中改造
依據鎮村布局規劃,在對規劃保留的村莊進行農村環境基礎調查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篩選,挑出一批有特色、改造見效快的村莊,制定和編制村莊建設規劃、農村環境衛生規劃等,規劃批準后,多渠道投入資金,積極落實整治,重點打造,建成農村環境整治示范點,避免出現以往各級政府、各級部門對村莊建設改造的對象過于分散的情形。
(三)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徑,進一步研究適用于農村環境整治的技術和模式
蘇南、蘇北的農村經濟基礎、居住模式、污染特征差異較大,應因地制宜找到適合地方情況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技術。就生活垃圾收集方式為例,蘇南地區由于現狀農村經濟基礎較好、生活垃圾產量大,應積極推廣“村收集、鎮轉運、市集中處理”的模式,蘇中地區,基礎設施尚不到位,實施“村收集、鎮轉運、市集中處理”的模式,難度大、費用高,但由于其地處里下河水網,養殖業較發達,對環境保護要求又較高,因此,需要村莊應加大保潔力度,在各自主要鄉鎮逐步建立統一垃圾轉運設施,縣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廠,積極向“村收集、鎮轉運、市集中處理”的模式靠攏,但必須分階段逐步進行。蘇北地區由于經濟水平低、垃圾產量小,可采用“村收集、鎮村轉運、相對集中處理”的模式。
(四)加快農村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建立長效機制
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建議將農村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納入各級領導干部目標責任中,將考評與領導人業績掛鉤。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城鄉污染治理的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監督體制,保障環境保護的長效管理,可由省政府牽頭,建設、環保、水利、衛生相關部門協助,制定相應的整治和維護的方法和措施,并積極落實。強化督查制度,定期督查,綜合評比,同時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對村莊整治試點進行跟蹤報道,促進整體發展。
(五)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力度,提高環保意識
1、利用媒體宣傳。充分發揮廣播、電視、電影宣傳主渠道作用,組織環保專題電影、電視專題講座、領導專題講話,利用村、廠板報、畫廊刊登環保政策、環??破招麄髻Y料。
2、各級會議層層發動。通過各級召開專題會議,廣泛宣傳農民環境保護與政治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整創標準、工作要求等,大力倡導全體區級領導干部和機關干部參加農村環境整治義務勞動,形成各級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3、開展專題活動。通過各種主體活動,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全社會動員,倡導人人珍惜環境,自覺保護環境,關注健康,關愛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典型宣傳,示范帶動。把環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關鎮和村樹立為環境整治工作典型,組織其它各村進行參觀學習,進一步調動領導干部和群眾的積極性,促進整治工作的全面推進。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面廣量大,在認真貫徹各項整治措施的過程中,我們應結合當地具體情況,排查主要污染特征,加大力度優先整治。
參考文獻:
1、無錫市人民政府.無錫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報告[R].2008(2).
2、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報告[R].2008(2).
3、淮安市人民政府.淮安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情況報告[R].2008(2).
4、劉曉東.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的三點思考[J].江蘇建設,2006(11).
- 上一篇:農村改革及農村城鎮化
- 下一篇: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