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建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1 05:42:00
導語:農民增收建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力發展經濟,擴大農村就業
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促進個私企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就地轉移勞動力。同時,營造有利于個私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嚴格兌現各項優惠扶持政策。依法管理,支持鼓勵和引導優勢個體、私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大扶優扶強力度,構筑新的發展優勢。積極培育一批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具有一定規模的成長型企業。搞好資本經營,加快發展集團化、現代化和資本結構多元化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抓好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流向流通加工、服務等領域,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為農民開辟新的就業和增收門路。
二、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調整,提高效益
在對市場需求狀況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努力改善農產品內在質量,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壓縮、調減失去優勢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大力擴種高效經濟作物,積極調優種養品種,調高品位。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注意發揮區域、資源、科技、市場和人才優勢,貫徹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糧則糧、效益優先的原則,丘陵山區重點發展各種林果、藥材和特色野味生產,江河沿岸重點發展各種特種水產養殖,城鎮郊區重點發展花卉、苗木和反季、無公害果蔬生產。在具體品種上,引導農民瞄準市場變化,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什么賺錢就生產什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有水平、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以公司帶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庭院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三、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農業
立足于本地實際和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集中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一以貫之,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四、搞好農產品精細加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資源特色的市場容量大、競爭力強,對農業生產具有帶動作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并使這些企業逐步發展成為龍頭企業,進而形成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緊密相連的經營體系,使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廣大農民,一頭連著廣大消費者,具有經營規模大、購銷網絡多、市場信息靈的優勢,向生產者反饋市場信息,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協助農民引進優質品種,幫助農戶發展生產。發揮企業自身優勢,積極收購本地優質產品,搞好加工,創立自己的品牌,通過宣傳和促銷手段,提高優質產品在市場上的占有率。有條件的企業可積極與農業、種子等部門建成共同利益的經濟聯合體,并采取“公司十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與農村、農業和農民搞好協作,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立農村服務社,搞好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五、制訂政策,強化服務,轉變職能,研究政策,提高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認真研究制訂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建立農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優化組合和使用;農業結構調整中稅收的調整;各級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加大對農業投入;金融部門對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及農戶提供信貸支持,簡化手續,優質服務;積極穩妥地搞好農村稅費改革,嚴格執行上級政策,控減不合理的農民負擔。按照“民有、民辦、民管”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創立能人領頭、股份合作、以銷農副產品為主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發展各種中介組織,把生產和流通有機銜接起來,讓其帶領農民調整結構,組織生產,化解自然和市場風險。建立各級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高服務水平。
六、堅持科技興農,拓展增收渠道
積極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縣所、縣校、縣院合作,搞好開發,增加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高標準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樹立典型,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順利發展。實施良種工程,引進優良品種,改良現有品種質量,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同時結合支柱產業的發展,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強農民對市場化的適應能力。
七、搞好農村市場建設,暢通銷售渠道
對現有優勢農產品市場,要視貨源和銷售需求情況,適度擴大市場規模,以促進市場產品銷售半徑的延伸,擴大農產品的集散量,加強市場管理,規范市場行為,實行公平競爭。對于運用先進或引進優良品種而形成的大宗名優特新產品,應在充分論證、切實可行的條件下,適時建立相應的專業批發市場,搞好這類產品的近售遠銷。同時,根據農產品優勢,在全省甚至全國建立銷售網點,形成市場網絡。積極探索農產品的配送制。在依靠科技發展各種農產品的同時,要全方位開發“山、水、田、村、路”等自然資源,還可因地制宜通過城鎮建設轉移富余勞動力,讓有限的土地創造出更多的效益,從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 上一篇:呂梁英雄傳劇情分析論文
- 下一篇:電影魔燈影像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