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農田水利建設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2 05:06:00

導語:北魏農田水利建設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北魏農田水利建設分析論文

摘要:北魏農田水利建設是伴隨著鮮卑族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的轉變而出現和發展的,并形成了代北地區、薄骨律鎮地區、幽燕地區、徐淮地區、河洛地區等幾大灌溉區。其發展與政府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旱澇災害的頻仍發生使政府對農田水利事業關注有加,并積極進行農田水利建設。

關鍵詞:北魏;農田水利;建設

在從游牧民族向農耕民族轉變的歷史過程中,北魏的農耕經濟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伴隨著農耕經濟的發展,與之緊密相連的是農田水利事業蓬勃發展,并形成了幾個大的有影響的農業灌溉區。隨著軍事力量向南推進,北魏對于前代所留存下來的灌溉設施繼續加以利用,使農田灌溉面積逐步擴大。茲對北魏農田水利分布區加以論考,并進而探討其發展的歷史原因。

一、代北地區

代北地區是北魏王朝的發跡地,也是北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最早進行的地區。北魏的農田水利建設開始于鮮卑族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轉變之時,拓跋珪登國元年,“二月,幸定襄之盛樂。息眾課農?!彼^的“息眾課農”也就是拓跋部落由游牧經濟向農業經濟轉變的過程,其間為發展農業生產必然要進行農田水利建設。登國九年,拓跋珪“使東平公元儀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楊塞外。”〔1〕拓跋珪“命(元儀)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楊塞外,分農稼,大得人心。”〔2〕從五原沿黃河到棝楊塞遍布屯田者,可以想見這里必然會引用黃河之水灌溉農田?!端涀ⅰ肪砣逗铀ⅰ酚涊d這一帶的黃河時云:“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薄坝謻|過臨沃縣南。……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薄昂铀謻|逕稒陽縣故城南。”這一帶是今天的河套地區,黃河的支流密布,有石門水流過,又有枝津水,“水上承大河于臨沃縣,東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敝刖W式的河流使農田水利建設能夠迅速而普遍地開展起來。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使農業生產喜獲豐收,以至于鮮卑族的另一個部落首領慕容垂在登國十年“秋七月,慕容垂遣其子寶來寇五原,造舟收谷”,后被打敗。這一帶也因此成為北魏的糧倉,皇始二年四月,拓跋珪在與慕容寶交戰時,“帝以軍糧未集,乃詔征東大將軍東平公元儀罷鄴圍,徙屯巨鹿,集租楊城。”可見楊城周圍地區是北魏重要的產糧區,也是農田水利建設比較發達的地區。到了天興元年二月,拓跋珪又“詔給內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田。”〔3〕鼓勵部落民遷徙到水利便利處從事農業生產,是北魏歷史的重大轉變。從時人的言談中也可以看出人們尋求水利便利之處從事農業生產的想法,拓跋珪因和跋“性尤奢淫”,收其而殺之,和跋在臨刑前,對諸弟說:“灅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廣為產業,各相勉勵,務自纂修。”〔4〕觀和跋之意,表面是要求其弟選擇灌溉便利之處作為生存的居處,實際上是要其諸弟逃離拓跋珪的陣營,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灅水之南是發達的水利灌溉地區。灅水即今天的桑干河,發源于朔州一帶,是當時灌溉便利的河流之一。到明元帝時仍然有新開辟的農耕地區,明元帝永興五年八月“置新民于大寧川,給農器,計口受田?!薄?〕大寧川有灅水的支流,以此而論,大寧川一帶必然是灌溉便利的農耕地區,是明元帝新開拓的米糧倉。道武帝和明元帝在代北一帶所興修的水利工程,使北魏通過屯田積谷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1〕《魏書》卷二《太祖紀》。

〔2〕《魏書》卷十五《昭成子孫列傳·元儀傳》。

〔3〕《魏書》卷二《太祖紀》。

〔4〕《魏書》卷二十八《和跋傳》。

〔5〕《魏書》卷三《太宗紀》。

代北地區的農田水利建設在以后的各個帝王時期仍然持續發展。景明四年十一月,宣武帝令源懷巡行北邊六鎮、恒燕朔三州,他所了解的情況是“自京師遷洛,邊朔遙遠,加連年旱儉,百姓困弊?!焙禐氖前傩丈畹闹卮笸{,在對百姓賑恤之后,源懷上表指出:“景明以來,北蕃連年災旱,高原陸野,不任營殖,唯有水田,可少菑畝。然主將參僚,專擅腴美,瘠土荒疇給百姓,因此困弊,日月滋甚?!币虮辈窟呌驉毫拥淖匀画h境,使旱災頻仍,只有水澆地可獲豐收,然而軍鎮的“主將參僚”又霸占肥美的水澆地,使窮苦的百姓陷入困境。因此,源懷建議“諸鎮水田,請以地令分給細民,先貧后富,若分付不平,令一人怨訟者,鎮將以下連署之官,各奪一時之祿,四人已上奪祿一周?!痹磻咽怯ㄟ^對土地的重新分配,使貧窮的百姓得到灌溉便利的“水田”。宣武帝答詔:“省表具恤民之懷,已敕有司一依所上,下為永準。如斯之比,不便于民,損化害政者,其備列以聞?!边@一建議的推行,使“時細民為豪強陵壓,積年枉滯,一朝見申者,日有百數。”〔1〕可見收效之大。貧窮的百姓因此而獲得了灌溉便利的土地,對邊域地區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鄭肇經說:“北魏時于五原郡因河溉田,官民因獲其利?!薄?〕概為確切之言。

二、薄骨律鎮地區

薄骨律鎮在今寧夏靈武一帶,這里有黃河穿過,但因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地區,所以農業生產的發展困難重重,再加之經過魏晉十六國的大亂,灌溉設施年久失修并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對這一地區農田水利設施加以修建的是刁雍。

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刁雍以本將軍為薄骨律鎮將,四月末至鎮,所看到的景象是:“時以夏中,不及東作,念彼農夫,雖復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廣殖。”可見缺水制約了該地區農業的發展。他指出“乘前以來,功不充課,兵人口累,率皆饑儉”的原因在于農田水利設施沒有發揮效用。他認為:“夫欲育民豐國,事須大田。此土乏雨,正以引河為用?!奔磁d修水利,引黃河之水來灌溉農田,改變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缺水的狀況。然而當時所存在的“舊渠堰,乃是上古所制,非近代也。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似禹舊跡。其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余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計昔為之,高于水不過一丈?!边@一自上古以來留存的灌渠,因為長期以來無人管理,“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于河水二丈三尺,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頹。渠溉高懸,水不得上。雖復諸處案舊引水,水亦難求。”通過對舊有的水利設施的考察,他認為主要是原有的水利設施長時間無人維修而遭破壞,所以他上表稱:“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為二。西河小狹,水廣百四十步。臣今求來年正月,于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鑿渠,廣十五步,深五尺,筑其兩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還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復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計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訖。所欲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從小河東南岸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廣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二十日功,計得成畢,合計用功六十日。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余頃。一旬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實。官課常充,民亦豐贍?!钡笥翰粌H指出了舊有水利設施所存在的問題,而且對于新的水利設施的興建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太武帝接此表以后,對刁雍非常贊賞,下詔褒揚曰:“卿憂國愛民,知欲更引河水,勸課大田。宜便興立,以克就為功,何必限其日數也。有可以便國利民者,動靜以聞?!薄?〕通過刁雍所進之言,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不僅認識到灌溉對糧食作物增產有很大作用,而且對于興修水利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否則,刁雍不可能提出如此詳細的建設計劃。

三、幽燕地區

幽燕地區位于代北的東部,與鮮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北魏時期這里的農田水利建設亦頗有特色。太武帝延和二年,張昭出任幽州刺史,“時幽州年谷不登,州廩虛罄,民多菜色。”在自責的同時,張昭“乃使富人通濟貧乏,車馬之家糴運外境,貧弱者勸以農桑。歲乃大熟?!薄?〕通過發

〔1〕《魏書》卷四十一《源賀傳附源懷傳》。

〔2〕鄭肇經著《中國水利史》,上海書店,1984年5月第1版,第278頁。

〔3〕《魏書》卷三十八《刁雍傳》。

〔4〕《魏書》卷三十三《張蒲傳》。

展農業解決居民的衣食問題,必然是建立在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基礎之上。盧道將在任燕郡太守時,“優禮儒生,勵勸學業,敦課農桑,墾田歲倍?!薄?〕這同樣可以理解為發展農田水利建設促使農田灌溉面積的擴大。

正始年間,冀、定數州,頻遭水害,崔楷上疏曰:“頃東北數州,頻年淫雨,長河激浪,洪波汩流,川陸連濤,原隰通望,彌漫不已,泛濫為災。戶無擔石之儲,家有黎藿之色。華壤膏腴,變為舄鹵;菽麥禾黍,化作雚蒲,斯用痛心徘徊,潸然佇立也?!员硕?、冀水潦,無歲不饑;幽、瀛川河,頻年泛溢。”冀、定數州因為是平原地區,所以長期以來河流在淫雨季節常常泛亂成災,對于農業生產影響尤大。他進而對長期以來治水的弊病進行了總結:“計水之湊下,浸潤無間,九河通塞,屢有變改,不可一準古法,皆因循舊堤。何者?河決瓠子,梁、楚幾危;宣防既建,水還舊跡。十數年間,戶口豐衍。又決屯氏,兩川分流,東北數郡之地,僅得支存。及下通靈、鳴,水田一路,往昔膏腴,十分病九,邑居凋離,墳井毀滅。良由水大渠狹,更不開瀉,眾流壅塞,曲直乘之所致也?!币驗槿藗儧]有從宏觀上對黃河治理進行規劃和把握,使黃河的治理僅僅局限于在原有的堤壩上作小的修補,以至于災害頻仍,百姓所有的資產毀于一旦。他建議:“至若量其逶迤,穿鑿涓澮,分立堤堨,所在疏通,瀉其墝潟,泄此陂澤。九月農罷,量役計功,十月昏正,立匠表度,縣遣能工,麾畫形勢;郡發明使,籌察可否。審地推岸,辨其脈流;樹板分崖,練厥從往。別使案檢,分剖是非,瞰睇川原,明審通塞。當境修治,不勞役遠,終春自罷,未須久功?!边@樣即可達到“即以高下營田,因于水陸,水種粳稻,陸藝桑麻。必使室有久儲,門豐余積”的效果。所以他表示:“臣既鄉居水際,目睹荒殘,每思鄭白,屢想王李。夙宵不寐,言念皇家,愚誠丹款,實希效力,有心螢爝,乞暫施行。使數州士女,無廢耕桑之業。圣世洪恩,有賑饑荒之士。鄴宰深笑,息自一朝。臣之至誠,申于今日?!睂τ诖蘅恼埱螅涞巯略t曰:“頻年水旱為患,黎民阻饑,靜言念之,昃不遑食,鑒此事條,深協在慮。但計畫功廣,非朝夕可合,宜付外量聞?!边@一奏章得到了宣武帝的贊同,“事遂施行?!币蚍饨ü倭耪误w制的原因,“楷用功未就,詔還追罷?!盵2]

孝明帝時,裴延儁任幽州刺史,對境內舊有的水利設施也予以修補,“范陽郡有舊督亢渠,徑五十里;漁陽郡有故戾陵諸堰,廣袤三十里。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庇捎陂L期的廢毀,再加之“時水旱不調,民多饑餒”,裴延儁認為“疏通舊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在修造過程中,裴延儁“遂躬自履行,相度水形,隨力分督,未幾而就?!毙滦薜乃こ贪l揮了巨大的效益,“溉田百余萬畝,為利十倍,百姓至今賴之?!薄?〕說明到魏收撰寫《魏書》時,重新修建的水利工程仍然發揮著作用。

四、徐淮地區

徐淮地區是北魏對南方政權用兵的一個重要的地區,其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這一地區的穩定,因而受到重視。太和初年,薛虎子為徐州刺史,“時州鎮戍兵,資絹自隨,不入公庫,任其私用,常苦饑寒?!睂系貐^的用兵需耗費大量的糧食,而軍隊戰士自帶軍用物資的辦法顯然是弊多利少。因而發展徐淮地區的農業經濟是迫在眉睫的事,他指出:“徐州左右,水陸壤沃,清、汴通流,足盈激灌。其中良田十萬余頃。”在這樣一個前提下,“若以兵絹市牛,分減戍卒,計其牛數,足得萬頭。興力公田,必當大獲粟稻。一歲之中,且給官食,半兵耘植,余兵尚眾,且耕且守,不妨捍邊。一年之收,過于十倍之絹;暫時之耕,足充數載之食。于后兵資,唯須內庫,五稔之后,谷帛俱溢。匪直戍士有豐飽之資,于國有吞敵之勢。昔杜預田宛葉以平吳,充國耕西零以強漢。臣雖識謝古人,任當邊守,庶竭塵露,有增山海?!备咦娌杉{了他的建議。〔4〕這主要是利用淮水、泗水的水利資源發展灌溉農業,應當說薛虎子的建議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而被孝文帝所采納。

正始元年九月丙午,宣武帝又“詔緣淮南北所在鎮戍,皆令及秋播麥,春種粟稻,隨其土宜,

〔1〕《魏書》卷四十七《盧玄傳附道將傳》。

〔2〕《魏書》卷五十六《崔辯傳附楷傳》。

〔3〕《魏書》卷六十九《裴延儁傳》。

〔4〕《魏書》卷四十四《薛野月者傳附虎子傳》。

水陸兼用,必使地無遺利,兵無余力,比及來稔,令公私俱濟也?!薄?〕宣武帝頒布詔書讓駐軍利用當地灌溉便利的自然條件來發展農業經濟,解決軍糧供應問題。延昌二年夏,因雨量過多使河水暴漲,河流泛濫成災,徐州刺史李彥“相水陸形勢,隨便疏通,得無淹漬之害。朝廷嘉之,頻詔勞勉?!薄?〕宣武帝通過對治理水災官員的勞勉,激勵官員積極從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段簳肪砥呤拧斗督B傳》云:范紹“右都水使者,錄事如故,……其年冬,使還都,值朝廷有南討之計,發河北數州田兵二萬五千人,通緣淮戍兵合五萬余人,廣開屯田。八座奏紹為西道六州營田大使,加步兵校尉。紹勤于勸課,頻歲大獲。”在沿淮地區通過興修水利,進行軍事屯田發展農業生產。

此外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地區,自秦漢以來一直是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地區,所以這一地區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也搞得有聲有色。楊播自高祖遷都之始,不但“參密謀焉”,而且“又修成千斤堨,引濲洛二水以灌京師?!薄?〕沈文秀為懷州刺史,“而大興水田,于公私頗有利益?!薄?〕關于這一點我在拙著《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研究》中已有論證。至于說北魏時期政府利用舊有的水利設施發展農業生產,傅筑夫先生在《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早有論述,故不在此作進一步的闡述。

從上述北魏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主要分布地區來看,農田水利分布區遍布于北魏境域內的主要地區,且呈現出由北向南的發展態勢,這主要是隨著北魏對北方地區的占領和北方農業生產的進步而開展的。轉五、發展原因

從農田水利的分布區來看,可以說在北魏境域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搞得有聲有色,而這一切全得力于政府的重視和能工巧匠的積極參與。北魏時期中央政府管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機構和官員之設與前代沒有太大差別,沿用前代設都水使者一職。奚斤在皇始年間曾出任都水使者。〔5〕叔孫建在拓跋珪時也曾任都水使者。〔6〕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李思穆、程公義、蔣少游都先后任都水使者?!?〕《魏書》卷四十五《韋閬傳附孫儁傳》載韋儁在宣武帝末年“遷都水使者。所在有聲?!北砻髌湔冿@著。盧同在元叉廢靈太后把持政權,“至此始為都水使者。”〔8〕司馬鴻、元讓、范紹在北魏末年也曾任都水使者?!?〕都水使者的行政級別為第四品官員?!?0〕《通典》卷二十七《職官九·都水使者》云:“后魏初,皆有水衡都尉及河堤謁者、都水使者官,至永平二年,都水臺依舊置二使者?!逼鋵賳T有丞,“又曰參軍?!敝醒胝芾磙r田水利建設的官員人數雖然說沒有大的變化,但這些人多能盡職盡責,使北魏農田水利建設能夠因這些人的高度重視而得到發展。

在中央政府設置專門人員管理的同時,皇帝多次頒發詔書督促各地官員興修農田水利。太和元年正月辛亥,孝文帝詔曰:“今牧民者,與朕共治天下也。宜簡以徭役,先之勸獎,相其水陸,務盡地利,使農夫外布,桑婦內勤?!薄?1〕此即要求各地官員應盡職盡責地“相其水陸”,幫助農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孝文帝曾與文明太后引見王公以下大臣,孝文帝問:“比年方割畿內及京城三部,于百姓頗有益否?”公孫邃答曰:“先者人民離散,主司猥多,至于督察,實難齊整。自方割以來,眾賦易辦,實有大益?!薄?2〕“眾賦易辦”,說明代北地區的農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其前提必然

〔1〕《魏書》卷八《世宗紀》。

〔2〕《魏書》卷三十九《李寶傳附彥傳》。

〔3〕《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86頁。

〔4〕《魏書》卷六十一《沈文秀傳》。

〔5〕《魏書》卷二十九《奚斤傳》。

〔6〕《魏書》卷二十九《叔孫建傳》。

〔7〕《魏書》卷三十九《李寶傳思穆傳》。卷六十《程駿列傳》。卷九十一《術藝·蔣少游傳》。

〔8〕《魏書》卷七十六《盧同傳》。

〔9〕《魏書》卷三十七《司馬楚之傳附悅傳》。卷六十一《張讜列傳》。卷七十九《范紹傳》。

〔10〕《魏書》卷一百三《職官志》。

〔11〕《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

〔12〕《魏書》卷三十三《公孫表傳附邃傳》。

是農田水利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使農業生產解除了旱災威脅的后顧之憂。孝文帝太和十二年五月丁酉“詔六鎮、云中、河西及關內六郡,各修水田,通渠溉灌。”到了次年八月戊子又“詔諸州鎮有水田之處,各通溉灌,遣匠者所在指授?!薄?〕不但下詔要求各地興修農田水利,而且還派專門人員具體指導,足見重視的程度。太和十二年,李彪曾上疏孝文帝說:“又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以為屯民,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余財市??平o,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蠲其正課并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谷積而人足,雖災不為害?!薄?〕而《魏書》卷一一O《食貨志》則逕說:“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時有水旱,不為災也。”說明建立屯田,積極進行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

孝文帝時司馬曜代兄為云中鎮將、朔州刺史,曜上表請廢河西苑封,與民墾殖,有關官員認為:“此麋鹿所聚,太官取給,今若與民,至于奉獻時禽,懼有所闕?!毙⑽牡壅f:“此地若任稼穡,雖有獸利,事須廢封。若是山澗,虞禁何損?尋先朝置此,豈茍藉斯禽,亮亦以俟軍行薪蒸之用。其更論之。”司馬曜“固請宜以與民,高祖從之?!睂⒂泄喔缺憷幕始曳庠方o與百姓,反映了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北魏永平年間楊椿為“都官尚書,監修白溝堤堰?!痹跒槎ㄖ荽淌窌r,“州有宗子稻田,屯兵八百戶,年常發夫三千,草三百車,修補畦堰。椿以屯兵惟輸此田課,更無徭役,及至閑月,即應修治,不容復勞百姓,椿亦表罷。朝廷從之。”〔4〕定州有軍事屯田,但是軍隊不是親自耕作,而是征發百姓“修補畦堰”,楊椿認為屯田兵沒有其他徭役,因而上表要求取締。宋弁跟隨孝文帝南討,“詔弁于豫州都督所部及東荊領葉,皆減戍士營農,水陸兼作?!薄?〕即充分發揮戍士經營農業的長處,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前文云北魏太和末年,義陽初復,范紹為寧遠將軍,兼義陽太守,“發河北數州田兵二萬五千人,通緣淮戍兵合五萬余人,廣開屯田。”利用軍士在淮河沿岸進行屯田必然是為了利用淮河水利的便利。神龜末年,袁翻上表云:“凡諸州鎮應徙之兵,隨宜割配,且田且戍。雖外為置蠕蠕之舉,內實防高車之策。一二年后,足食足兵,斯固安邊保塞之長計也?!贝吮碜嗌现?,史稱“時朝議是之。”〔6〕此足以看出官府在沿邊諸鎮從事軍事屯田,即“且田且戍”必然有大量的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

北魏統治區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見諸《魏書》記載的水旱災害有20余次,且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水旱災害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使眾多帝王不得不以各種方式解決百姓的生活困苦?;逝d二年十一月,獻文帝“以州鎮二十七水旱,開倉賑恤?!薄?〕孝文帝即位后的延興三年,“是歲,州鎮十一水旱,丐民田租,開倉賑恤。”太和元年十二月丁未,“詔以州郡八水旱蝗,民饑,開倉賑恤。”到了次年“州鎮二十余水旱,民饑,開倉賑恤?!薄?〕宣武帝“延昌元年春正月乙巳,以頻水旱,百姓饑弊,分遣使者開倉賑恤?!薄凹孜纾菘な淮笏?,詔開倉賑恤。以京師谷貴,出倉粟八十萬石以賑貧者?!贝文昵锇嗽滦撩?,宣武帝又詔曰:“頃水旱互侵,頻年饑儉,百姓窘弊,多陷罪辜,煩刑之愧,朕用懼矣。”〔9〕這說明是水旱災害造成了百姓的饑饉,而當災害平息以后,也使封建統治者認識到發展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

從上面所引的諸多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北魏時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發展與政府的重視是分不開的,由游牧民族過渡而來的鮮卑族,在認識到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后,必然以更大的熱情發展農業,其中興修水利工程則是發展農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馬克思曾經說:“亞洲的一

〔1〕《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

〔2〕《魏書》卷六十二《李彪傳》。

〔3〕《魏書》卷三十七《司馬楚之傳附曜傳》。

〔4〕《魏書》卷五十八《楊播傳附椿傳》。

〔5〕《魏書》卷六十三《宋弁傳》。

〔6〕《魏書》卷六十九《袁翻傳》。

〔7〕《魏書》卷六《顯祖紀》。

〔8〕《魏書》卷七上《高祖紀上》。

〔9〕《魏書》卷八《世宗紀》。

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這種用人工方法提高土地肥沃程度的設施靠中央政府辦理,中央政府如果忽視灌溉或者排水,這種設施立刻就荒廢下去。這就可以說明一件無法解釋的事實,即大片先前耕種得很好的地區現在都荒蕪不毛?!薄?〕從北魏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出面興修水利,以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來看,可以說北魏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完全得益于政府的重視與參與。因為在當時小農經濟的條件下,靠一家一戶的力量顯然是不能從事較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的。

綜合全文所論,我們認為,北魏時期農田水利的分布地區是廣泛的,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得益于中央乃至地方政府的重視和能工巧匠的參與。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解決了農業生產發展的掣肘因素,使北魏時期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對于北魏時期農田水利建設的成就也不能估計過高,因為北方地區相對干燥的氣候使農業生產依然面臨著旱災的威脅,所以,農業生產者又在防旱保墑方面總結了一套方法,這從《齊民要術》中的相關內容即可略知一二。不過從總的方面來看,北魏的農田水利建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以后特別是唐代北方地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大規模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