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絲黑穗病防治論文
時間:2022-01-07 08:35:00
導語:玉米絲黑穗病防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玉米絲黑穗病是以土壤傳病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為絲軸團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糞肥里或沾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土壤帶菌和混有病殘組織的糞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種子表面帶菌雖可傳病,但侵染率極低,它是遠距離傳播的侵染源。玉米絲黑穗病發病輕重取決于品種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數量以及播種和出苗期環境因素的影響今年玉米絲黑穗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連作,盲目引種一些晚熟高感品種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積量越來越高,氣候條件變化異常以及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
1.1土壤菌量累積量增高資料顯示高感品種連作時,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長5~10倍。東北春玉米區大多數土地玉米連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積累了引起絲黑穗病大發生的充足菌量。
1.2氣候條件變化異常今年早春高溫,土壤墑情好。農民搶墑播種,一般在4月15日左右,個別早的地區在4月3日開始播種。但播種后遇到持續低溫。據公主嶺市氣象臺資料,4月中下旬10cm平均地溫為8.80℃。在土壤濕度適宜條件下,土壤溫度是決定出苗時間長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溫度大于70℃,種子萌發;在16~18℃時出苗8~10d;如果土壤溫度是10~13℃,出苗則需要18~20d;土壤溫度在21℃時只需要5~6d就可出苗。絲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適時期是從種子萌發開始到一葉期,也就是種子萌發到出苗期。今年的氣象條件延長了種子萌發到出苗的時間,加大了絲黑穗病菌的侵染機率。
1.3農民缺乏科學使用種衣劑的常識農民購買種衣劑時,缺乏科普知識,受推銷商的誤導,盲目使用種衣劑也是促使絲黑穗病菌大發生的主要原因。
1.4品種抗病性低玉米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很大,在同一接種條件下,高度感病品種病株率可達80%以上,而中抗品種不過50%—10%,高抗品種不過5%。病田大多應用的是感病品種,如長單35號等,不抗絲黑穗病。連年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是造成絲黑穗病大發生的主要原因。
1.5防治措施不力組織領導不到位,技術服務不及時,未能及早發現和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造成玉米絲黑穗病嚴重發生。
2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措施
以抗病品種為基礎,化學防治為主農業保健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
2.1選育種植抗病品種從長遠的目標,可持續控制的觀點出發,防治絲黑穗病的基礎工作應是選育抗病品種。玉米對絲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細胞核遺傳,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屬數量性狀遺傳。玉米雜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雙親之間。在雜交選育中,盡可能用高抗自交系為親本,決不能用高感材料。用性狀優良的中感自交系作親本時,必須以高抗材料與之相組配。統一絲黑穗病的抗性評價標準,建議人工接種絲黑穗病鑒定抗感分界線為10%;田間自然鑒定為5%。嚴把品種審定關,杜絕高感品種在市場的流通。目前對絲黑穗病抗病性較好的品種有:吉單156、吉單159、吉單131、吉單180、吉單342、吉單136、四單105、四單19、平安18、平安28等。
2.2加強農業保健栽培措施減少菌源
2.2.1輪作病田停種玉米,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實行玉米與豆類、薯類或瓜菜類作物3年以上的輪作倒茬,避免因連作或倒茬不及時而導致病情加重。
2.2.2肥料處理不用帶菌的玉米秸稈作飼料;糞肥要經過高溫發酵,充分腐熟,并用藥劑進行噴灑;停止秸稈還田或清理病株后再秸稈還田。
2.2.3拔除病株苗期表現典型癥狀的,結合除草在定苗前鏟除病苗和可疑苗。苗期不顯癥狀或癥狀不易識別時,在喇叭口期顯癥明顯時,及時砍除病株。玉米抽穗后,在菌癭中的冬孢子成熟散落前,及時砍除病株。玉米收獲后的病殘組織要及時處理,壓低菌源。
2.3化學防治使用種衣劑是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最直接、經濟、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市場上種衣劑的品種很多。針對玉米病蟲害不同的防治對象有一元和多元復配制劑,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選擇性。根據大量的試驗研究證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種衣劑對絲黑穗病的防治有明顯效果。防效高達87%~96%。但烯哩醇藥劑在低溫條件下,播種深度超過3cm時易產生藥害。地中莖生長受到抑制,種芽拱不出土、彎曲,在地下展開子葉。2.4藥劑防治堅持在播前用藥劑處理種子,最常用的種子處理方法是藥劑拌種。可用15%三唑酮WP(粉銹寧)或50%甲基硫菌靈WP(甲基托布津)按種子重量的0.3%—0.5%拌種。也可用12.5%的烯唑醇WP(速保利)或2%戊唑醇濕拌種劑(立克秀)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另據試驗,用15%腈菌唑EC種衣劑按種子重量的0.1%—0.2%拌種,防效優于三唑酮,具有緩釋性和較長的持久性。
2.5改進栽培管理措施
2.5.1調整播期和提高播種質量適當推遲播期;播前選種、曬種提高種子發芽勢;精細整地,適當淺播,足墑下種。這些措施均可促進快出苗、出壯苗,減少病原菌的侵染機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5.2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地膜覆蓋可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從而減少發病機會。
2.5.3采用扒土曬根技術在幼苗一葉一心期至二葉一心期將苗埯周圍的土扒開,使幼苗地下莖曝曬在陽光下,10—15天后將土復原,可減輕病害發生。
2.6加強組織領導和技術服務工作基層領導要與技術部門聯手合作,大力宣傳科學知識,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把玉米絲黑穗病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造成嚴重病失。
總之,利用抗病品種,有選擇性的使用種衣劑和提高播種質量,加強田間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與危害。
論文關鍵詞:玉米玉米絲黑穗病原因防治
論文摘要:近年來,隨著玉米感病雜交種的推廣,連作玉米的增多,玉米絲黑穗病害不斷蔓延、加重,局部地區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上的嚴重病害,給部分農戶生產、生活帶來一定困難。本文提出防治玉米絲黑穗病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在強化組織領導下,以栽培抗病品種、減少田間菌量為主,輔之以改進栽培管理措施和種子藥劑處理。
- 上一篇:農田水利特點分析論文
- 下一篇:野生蔬菜開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