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構成優化決策
時間:2022-12-11 11:28:00
導語:農業經濟構成優化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結構優化的環境也在逐漸發生變化,這給農業結構優化提供良機的同時,其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盡管我國面積廣闊,但由于人口眾多,使得我國人均土地面積相比國際平均水平要低很多,此外,由于多種原因也致使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在逐年減少,對于這樣的局面,要求農業經濟結構要盡快從粗放原始的農業經濟結構形式轉向集約型的經濟形式。在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指出了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讓農業經濟得以持續快速發展。因此,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要抓住這次機遇,提前做好準備,進行嚴密規劃,認真落實和執行。
一、農業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造成我國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所影響,才使得我國的農業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況,這樣不僅造成農業協作程度低、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下,還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此外,農民的耕作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受國家農業的土地所有權的影響。例如,占用農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設時,不能給與農民足夠的賠償,這就使得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傷了,從而流失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
(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技術含量總體比較低,缺乏競爭力
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種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式經濟方式,農村勞動力不可能全用于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例如,一些鄉鎮企業通常是面向農村生產初級工業制品。但因人力資源的缺乏,沒有相應的制度進行合理安排,造成鄉鎮企業的生產空間不大,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得不到穩定的發展,從而就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受阻
在我國,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將一部分勞動力吸引到農村工業,但這樣的方式農業轉移剩余勞動力有限。另外一種途徑就是通過進城務工,但因人力資源不夠使得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渠道受到嚴重限制,加上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受到我國城鄉戶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產生了“資本深化”的局面,逐漸呈現資本替代勞動力的趨勢。
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對策
(一)從政府管理、政策規劃的層面入手
在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時要從政府管理、政策規劃著手,并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使得農村新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完善,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對農業經濟領域的資金投入,通過財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資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而使得農業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還要將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作適當調整,降低其標準,并將商業銀行積極引導進入農村,以便于農村開展金融服務;將農村信用社改革作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農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積極支持和推動非正規金融的發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相結合的局面。
(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要將科技發展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使農業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經濟快捷的方式下,在農業經濟產品上可以體現出來,使得農副產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將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的運行環境進行優化,加快產權明晰的企業化科技的建立。加強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并重點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快建設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以推進農村科技體系的建設。
(三)加強農業人才的培訓
要強化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使得農民的務農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方式來進行農民和農村科技人才的培訓。加快科技人才的工作環境的完善,以使得農業科研人員對農業科技的研發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投入足夠的經費用于農業類院校培養和壯大農業類科研人才的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人才的管理制度,為培養出大批的農業科技人才打好基礎。
總之,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內外經濟環境下,雖然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因此,要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就要從政府管理、政策規劃的層面入手,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加強農業人才的培訓。
- 上一篇:探究農村農業勞動力轉移特點以及路徑
- 下一篇:元旦節學校聯誼籌備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