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農林服務三農途徑
時間:2022-07-01 09:07:41
導語:中職農林服務三農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利用專業優勢,積極探索園藝技術成果的就地轉化
(一)南華園藝,以老帶新促科技成果轉化
從2004年起,我院退休老教授、全國著名科普作家林莆田及航天育種專家方金梁,帶領農林系曾玉華、周永勝等年輕教師,深入婁底市大科鄉南壟村,指導農民發展特色園藝經濟植物3000畝以上,使受指導的農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4年3月,林莆田與曾玉華作為不要報酬的園林技術主管,協助南壟村、中陽村等村組建“南華園藝技術協會”,指導農民種植特色葡萄、布朗李、獼猴桃等名優水果,發展城郊型觀光果園560多畝,特色無公害蔬菜850畝,每年能為當地農民創經濟效益500萬元以上。2008年林莆田被湖南科學作家協會評為有突出貢獻的科普作家,曾玉華同志被評為2008年度湖南省科普先進個人。
(二)萬寶江溪,年輕教師與老專員共探新農
村林果技術扶貧新模式農林工程系多年來服務當地經濟,以雄厚的技術力量服務三農。其中,農林工程系教師曾玉華帶領科研團隊,將院級重點課題“多個品種簡化避雨防病栽培技術研究”及市科技局課題“蜜汁多個葡萄早熟無核大果栽培技術研究”的成果應用于建設無公害葡萄基地,與84歲高齡的老領導仲沂的扶貧舉措結合,為發展城郊型觀光農業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婁星區萬寶鎮江溪村地處城郊,是萬寶新區的核心區,人口684人,有耕地846畝,植被保護完好。自2006年原婁底地區行署專員仲沂掛點江溪村開展扶貧工作以來,農林系以園林技術教研室中青年專家作為技術支撐,發展南方高抗優質露地葡萄等南方水果1400余畝,帶動了村里經濟發展,村級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采取的措施是:
1、舉辦農民培訓學校,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為了使科學技術早日轉化為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自2006年以來,曾玉華等同志在課余時間到田間地頭告訴農民實際操作,傳授技術,并編寫出實用技術資料發給農民,有條件的村街還用錄像、印發科技小報等形式培訓農民,培訓內容通俗易懂,讓廣大農民學后能轉化為生產力。至今已有1000多人次參加了田間技術培訓,這種培訓深受農民歡迎。特別是2002年來,我們從從全國各地引進近50個高抗優質葡萄新品種進行栽培,其中巨玫瑰、早紅無核、里扎馬特、金手指、藍水晶、優選香悅等品種喜獲成功,每畝效益在10000元以上,為基地農戶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0年春夏季天氣變化劇烈,江南洪澇災害此起彼伏,特別是4-5月葡萄花期暴雨連綿,連續22天在雨水中度過,但蜜香、蜜利、野茉莉葡萄等仍然以其超強的抗性,成功獲得高產。果實色澤誘人,或紅如玫瑰,或晶瑩透亮,并且口感甜蜜、芳香醉人,加上果形奇特,食用方便,在市場上極受歡迎,售價高達20元/公斤左右,在未來南方有廣闊的市場,極有發展前景。如圖:
2、與婁底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攜手,合作培養農村專業人才。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是采用面授和廣播電視、文字聲像等媒體進行遠近距離相結合的、形象教學的農業成人專業學校,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就地入學的特點,很適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農民不脫產學習。我們組織當地的部分專業戶、示范戶的子女參加婁底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大專班學習,讓他們系統地學習一門專業知識,取得結業證書,成為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自2009年1月起,曾玉華被婁底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聘為特聘專家,指導婁底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下屬實習基地“甜蜜果業有限公司”,采用仿生態技術在土地貧瘠的丘陵山坡上發展南方葡萄等特色水果60畝,為合理利用南方山地提高農村經濟效益進行有效的探索,目前苗木生長良好。
二、院村合作,農林師生組建“農林綠色行動隊”,共創中陽村特色農業新事業
我院依托專業與人才優勢,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院村合作”計劃。2010年初,我院將中陽村作為對接地方產業、服務“三農”的綜合實驗基地,為涉農專業的實訓與實踐打造平臺。學院組成了專門班子,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并開展了大量的實際性工作。成立了農林水專業服務小組、農業經濟專業服務小組、牧漁專業服務小組進行對口援建。各援建組各自擬定好具體實施方案、并真正做好做實。這對于加快中陽村新農村建設步伐,推進婁底新農村建設進程,提升婁底新農村建設品位發揮重大作用。
2010年3月至今,農林系學工主任易瑜、團總支書記王琦、園林技術教研室主任曾玉華帶領園林技術、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多次組織“農林綠色行動隊”,在中陽村組織“科技下鄉”活動,給村民進行花卉苗木修剪,贈送果桑樹苗并指導栽培,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如2011年3月16日,“農林綠色行動隊”針對中陽村無公害蔬菜基地道路兩側需要栽種特色果苗的情況,向當地贈送了由農林系實訓基地培育的果桑樹苗;針對白鷺山莊綠化,向白鷺山莊贈送了農林系實訓基地采集的花籽。二是專業教師技術支持。曾玉華老師長期擔任中陽村農業技術指導,深入果園,直觀的講授有關果樹栽培、養護等方面的知識,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目前已經指導發展高標準葡萄生產基地100畝,特色園林花木基地200畝,特色蔬菜基地100畝,預計到2012年以后,每年可為該村增收200萬元以上。三是組織志愿者行動隊。隊員們不辭勞苦,深入到無公害蔬菜基地、養雞場等與農民直接接觸,耐心地給當地農民進行知識宣傳和技術指導,并力所能及的參與田間勞動。隊員們友好熱忱的服務態度,受到了中陽村農業戶的一致好評。
“農林綠色行動隊”扶持中陽特色農業活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需求把脈把得準。在活動前首先摸清了當地的主導產業特色,問明了農民兄弟的需求,這樣就避免了送科技下鄉追求大而全以及形式上的喧嘩,在“清清靜靜”中為農民真正辦了實事。二是立足專業深化“院村合作”。活動不僅僅為當地養殖戶、種植戶送去了技術,同時提高了同學們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學們服務“三農”的意識。三是活動實效明顯。隊員們在專業老師帶領下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清園、修剪、飼養等實用技術的實地操作演示和指導,使科技真正進村入戶。
三、利用高校人才資源優勢,多途徑服務三農
發展有婁職特色的農業信息化自從1997年以來,農林系曾玉華等老師,在將園藝實用技術無償傳授周邊農民,扶助他們發家致富同時,還于1998年培育了美國布朗李、東魁楊梅苗1500株(折合人民幣4500元),全部無償送給當地農戶種植。于2001年開通園藝科技咨詢熱線,于2004年建立“中國特色植物網”(www.zgtszw.com),宣傳特色植物品種與種植技術,為全國特色園藝愛好者提供免費的技術咨詢;于2009年建設公益性農業科普宣傳網站“愛農110”(www.an110.com),系統為國內農民提供全方位的農業科技咨詢,為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盡力。
- 上一篇:男生婦科實習狀況與改善策略
- 下一篇:國內農副品加工業現況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