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措施

時間:2022-11-18 10:23:55

導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措施

摘要: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顯著推動了農村地區產業發展與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但同時由于農村市場的開放與農產品數量的增多,也暴露出了農村市場經濟效益偏低、農產品滯銷等一系列問題。因此,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定要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在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妥善處理農業、農村、農民等方面問題,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的產能與效率,建設農業強國。

關鍵詞:農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

黨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并且重點提到難點在于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如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不起來,農民不富裕,自然無法實現社會全面繁榮。而現如今農村經濟暴露出了有效需求不足、農村市場經濟效益偏低、農民收入增長放緩以及農業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可見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顯得尤為必要。唯有合理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才能實現農業與農村經濟效益的提升,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幸福指數。那么,當前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深入推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可采取哪些措施?農村經濟合作社在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本文中均會進行深入探討。

一、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所面臨的問題

1.農業生產結構不合理縱觀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業生產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農民將目光聚焦于種植產業,卻對其他產業的關注明顯不足,致使整體農業發展失衡,不同產業比例相差懸殊。其中,在種植產業中,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占據極大比例,而其他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則受到限制。此外,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農產品品質依舊難以達到市場需求,換而言之良品率較低,名優特產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還需對質量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2.土地經營過于分散近些年隨著我國農村的持續推進,目前農村地區的土地經營模式已經發生巨變,但依舊存在土地經營過于分散的情況,一時之間很難徹底解決。土地經營太過分散會導致諸多農業科技無法施展,不利于規模化種植開展,特別是在當前農業集約化發展背景下,過于分散的土地經營模式會限制農村現有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影響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直接受損的已然是農村經濟。3.農業科技含量偏低在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科技含量決定了發展上限,而目前我國針對農業科技實施的管理體制依舊是堅持多年的集中行政管理體制,該體制雖然在調動資源方面效率較高,但由于對農業科技市場化需求了解不足,最終導致農業科技發展出現與市場“水土不服”的情況,難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有效解決方案,所以一定程度上會阻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進程,而且也不利于農業科技發展目標的達成。4.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在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中,針對農產品的加工、儲藏、物流等環節依舊暴露出一定的不足,特別是缺少能夠完全獨立開展農產品加工的大中型企業,更多的農產品加工放在了“小作坊”,導致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中存在大量質量差產品,同時由于加工能力不足還會導致許多農場無法得到及時深加工而出現滯銷、腐爛的情況,倘若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自然能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二、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相關措施

1.制定科學可行的戰略規劃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國家針對當前農業與農村形式展開全方位分析之后所作出的重大決策,此次戰略性調整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難、農民收入提升放緩等問題,同時也是為了促進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此次調整中除了要綜合考慮農業與農村自身的發展以外,還要立足國民經濟全局,展開極具全局意義的戰略性調整。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與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基層部門需要更新觀念、科學決策,做好統籌規劃工作。為保證戰略規劃的科學可行,在規劃制定中需兼顧市場、特色、優勢等各方要素,更重要的是考慮農民承受能力,既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也要充分結合地方情況,切忌生搬硬套而罔顧實情胡亂作為。其中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一定要緊隨市場需求變化而變化,對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予以優化,一切銷量不佳的品種要合理壓縮,優質農產品則要擴大產量,更要保證所有農產品質量。2.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穩步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一方面能夠顯著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能實現農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所以基層部門需要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完善,扶持當地農產品加工業的穩步發展。首先,深入研究國家針對產業扶持方面的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形成合理化的產業布局,形成一定規模,既要重視粗加工,也要發展精細加工,更要注重新產品研發,尤其聚焦于優質名牌農產品;其次,對各項農業建設投資方向進行調整引導,將資金集中在優質、高產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中,尤其是金融服務機構需要調整農業產業貸款結構,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普惠性金融貸款產品;再次,針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推出更多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增值稅率與提高進項抵扣率,并且關注先進設備、技術的引進工作,這方面也要給予關稅、增值稅的優惠;最后,對基礎雄厚、優勢明顯、特色顯著、前景廣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從前期的場地建設到后期的原料采購、生產經營、產品銷售等方面開通“綠色通道”,一步步培育出龍頭企業,既能為當地農產品提供深加工,也能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實現產業化經營與市場化運作,有效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3.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通過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能夠有效引導更多農民了解農產品市場動向與需求,然后結合市場需求去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此發揮市場對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作用。首先,要大力發展產地批發市場。作為農民獲取市場信息與銷售大宗農產品的重要場所與渠道,產地批發市場建設需提高重視,不僅前期要合理規劃且增加投入,而且后期還要不斷完善設施,指導市場規范化發展;其次,打造多渠道流通模式。一方面要以國有商業作為主要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也要發揮農民購銷隊伍渠道作用,打造集國有、集體及個人于一體的多渠道流通模式,對有利于各類農產品流通的中介組織提供必要扶持,通過這些組織去盤活農產品的流通,起到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最后,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提出“誰投資誰受益”的口號,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共同投入對農產品市場的建設,以優惠政策、寬松環境等作為資本提高對經營者的吸引力。與此同時,對于農產品市場還要進一步健全法規,保證市場秩序完善且有序,杜絕壟斷情況出現,確保所有交易參與方都能有章可循、有利可獲、公平競爭,打造井然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實現農產品合理流通。4.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步伐加快,同時城鎮化發展速度突飛猛進,但不得不承認這一進程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影響,自然生態的破壞也導致農業生產頻繁遭受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侵擾,所以在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求增強農業生產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首先,需要針對水利設施加強完善,通過修筑水庫,做好定期檢修、加固工作,按照氣候變化提前實施蓄洪、防洪措施,將隱患扼殺在搖籃中,保證無論是洪澇還是干旱,都能將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至最低,防患于未然,減少農民的經濟損失;其次,對現有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保證生態環境不受破壞。國家前期開展的一系列開荒造田、圍湖造田等措施,實際上有悖于自然發展規律,埋下諸多隱患,現如今需要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密切關注生態自然,保證農村經濟今后朝著可持續道路發展;最后,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包括公路、電網、供水、通信等各個方面,這些都是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的基礎,更是深入推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所以基層部門需要提高重視,投入更多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全面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對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能夠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所以要做好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確保在科技的輔助下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首先,立足市場導向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工作,明確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業生態的宗旨,針對高產高效的農業生產技術、加工保鮮的物流技術等全面推廣,充分發揮出科學技術在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其次,做好先進農業生產科學技術的推廣工作,通過推廣良種、普及技術、提升質量,滿足當前結構調整的需要。當然,技術推廣離不開專業且穩定的農技推廣隊伍,所以還要提升薪資報酬與改善工作環境,吸引更多專業人士參與其中;再次,做好科學技術培訓工作,借助多方面辦學資源,針對農民生產勞動實際情況提供技能培訓,比如高產栽植技術、畜牧免疫技術等等;最后,農技推廣機構與技術人員可嘗試建設示范基地,通過承包農民土地進行農業科技試驗,既能為農民提供良種和技術服務,也能讓農民親眼看到科技對農業生產的成效,進而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起到推動作用。結束語綜上所述,深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僅僅是生產力層面的優化,更是一場需長期堅持的革命。為了保證新一輪結構調整能夠有序開展且提高成效,則要革新觀念、調整方式、制定規劃,既要全面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也要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側重農業科技進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現代化農業發展提升農村社會經濟水平,實現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的生活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羅代軍.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討論[J].現代經濟信息,2018(22):49+51.

[2]唐紅群,李慶華,彭金波,彭慧雯.深化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宜昌農村經濟優化升級[J].時代金融,2019(03):10-11.

[3]閔新輝.淺談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效益提升的影響[J].廣東蠶業,2020,54(04):94-95.

作者:殷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