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產品物流模式探究
時間:2022-06-28 02:45:37
導語:當前農產品物流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達國家(地區)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
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農產品的物流,積極采用供應鏈管理方法對農產品物流進行管理。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很多發達國家形成了較為先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農產品物流模式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影響。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的迅猛發展與政府政策性的支持是分不開的。近年來,發達國家紛紛通過政府制定政策、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章來促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同時,為了適應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需要,發達國家通過政府宏觀政策的引導,確立以現代物流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目前,世界農產品物流運作主要形成了東亞、西歐、北美三種模式。雖然各種模式特點不同,但成功的背后都隱含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這些運行穩定、處于成熟階段的流通模式都具有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一體化的特征,并很好地適應了自身區域條件,適應了其各自的生鮮農產品消費特點對物流發展體系的特殊要求。深入觀察和仔細分析發達國家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特點,借鑒其發展經驗,將有助于中國構建全新農產品物流發展體系,提升農產品物流發展現代化水平。東亞模式涵義。東亞模式以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為代表,是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制為特征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形成這種模式的原因是由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在自然條件方面是人多地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小規模農業生產;在經濟體制方面主要糧食流通實行政府控制、統一管理,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生鮮產品實行自由流通。生鮮農產品的生產者很難與經銷商直接對接,批發市場便成了流通的主要渠道,形成了以日本為代表的“批發市場+農協+農戶”的東亞模式。作為農產品物流中最大的通道及樞紐,批發市場可以滿足買賣雙方擴大運銷規模和交易空間、節省交易成本的需求,是解決小規模農業生產和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矛盾的客觀場所。目前,東亞模式對于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環境來說,是非常適合的。但隨著大的農產品零售終端的形成以及互聯網的發展,這種模式也在逐步發生著轉變。東亞農產品流通模式如圖1所示:東亞模式特點。以日本為代表的東亞模式特點如下:(1)人多地少,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人多地少是東亞模式的特性,從而生鮮農產品生產分散化、品種多樣化以及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農業生產成為該模式的重要特點。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生鮮農產品實行自由流通,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的主渠道。比如,在日本,果蔬類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的比率高達80%以上。(2)流通環節多,成本較高,但價格公正、公開。日本農產品流通渠道復雜,一般都要經過兩級或兩級以上批發渠道后,才能把農產品轉移到零售商手中,主要包括各類批發市場、供貨組織、中間批發商和零售組織等。東京的農產品流通過程表現為“生產者─上市團體─批發商─中間批發商─零售店─消費者”,盡管流通環節多,但農產品批發市場采用拍賣、投標、預售、樣品交易,形成的價格公開、公正。(3)農產品批發市場現代化程度高、功能齊全。一般包括商品分級整理、加工包裝、質量驗證、結算服務、委托購銷、儲運、信息提供、代辦保險等配套功能。(4)流通規范化、法制化、效率高。日本非常重視農產品流通法規建設,制定各種制度規范農產品流通。日本《批發市場法》(1971年修訂)規定禁止中間批發商從事一級批發業務,僅有少數批發商有資格接受產地上市組織等的委托從事一級批發業務,絕大多數農產品要經過多級批發市場的交易。日本《市場實施規則》規定到達批發市場的農產品必須當天立即上市,以全量出售為原則,禁止批發商拒絕農產品委托交易,禁止中間商或零售商直接采購農產品,禁止場內批發商同場外的團體或個人展開批發業務,保證了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高效率。北美模式的涵義。北美模式以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為主要代表。北美模式是主要以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商主導的農產品流通的直銷模式,也就是“超市+農場”的模式。形成該模式的原因是北美地區人少地多、農業資源豐富,農產品產地市場比較集中,產地批發市場與零售商的交易量占絕大多數。同時,北美經濟發達,大型零售連鎖終端較多。此外,北美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和現代化的運輸保鮮設施比較發達,從而促進了這種北美產地直銷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形成。農產品直銷是生產者或生產者團體在產地將產品進行分級、包裝處理后,直接送進大型超市、連鎖零售店或配送中心的一種農產品流通短渠道模式。目前,大多數北美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短、環節少、效率高,農產品從生產地經由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流通速度快,成本低,從而提高了流通效率。從實施運行效果看,北美模式的代表美國擁有一個龐大、通暢、高效和專業化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如圖2所示。北美模式的特點。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模式特點如下:(1)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發達。美國的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備,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遍布城鄉,公路能夠直接通往鄉村的每家每戶。此外,通訊設施和網絡發達,儲運設備的機械化水平高。(2)擁有發達的農業信息流基礎。美國有85%的農民上網,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比率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是農產品各市場主體了解市場行情、獲取價格變化信息的直接窗口。(3)農產品物流服務的社會化程度高。美國連接農產品供需的物流主體主要是農場主參加的銷售合作社、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農商聯合體、產地市場或中央市場的批發商、零售商、商、加工商、儲運商和期貨投機商等。據統計,全美近1/3的農場主通過合作社出售谷物。各種行業協會為農民提供有力支持,代表農民與政府交涉,在農產品產銷中發揮著積極作用。(4)政府發揮積極的調控作用。農業部有10萬人分布于美國各地,農業統計系統對各農場每一塊耕地上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面積、長勢、產量都了如指掌,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匯總處理,由政府定期,指導農戶生產經營。西歐模式的涵義。西歐主要國家法國、荷蘭、德國、英國等,除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科學的生產運作和高度的產業化體系外,有效合理的農產品流通體制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歐主要國家中,以法國和荷蘭工業最為發達。以荷蘭為例,荷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荷蘭花卉也是荷蘭經濟的支柱產業。在荷蘭花卉業發展過程中,花卉拍賣市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荷蘭模式以拍賣方式作為批發市場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形式,批發市場和直銷相結合,農業合作社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政府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即“合作社+農戶”模式。在荷蘭,農產品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程度較高;運用先進的物流技術和現代化的物流裝備;通過發達的交通網絡和信息網絡系統,連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使流通各環節緊密相聯,形成靈活、高效的農產品供應鏈;實行產銷一體化;建立統一、協調的農產品標準。這些是荷蘭模式成形的重要因素。西歐模式的特點。以荷蘭為代表的西歐模式特點如下:(1)先進的電子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通過網絡連接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形成農業供應鏈。荷蘭的花卉和園藝中心的電子信息訂貨系統已經建立,電子化農業產品交易市場面向全球的廣大客戶提供服務。(2)先進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成熟的冷凍行業。荷蘭的冷凍行業非常發達,具有現代化的制冷和冷凍技術設備,且工作效率高,充分保證高質量的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和配送服務。
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
農產品物流過程涉及生產、包裝、采購、儲運、流通加工、分銷、交易等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盡管近年來農產品物流運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國外發達經濟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和流通技術整體來說,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流通成本過高,高效的流通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中國國土遼闊,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也不同,造成了農村與農業發展的不平衡。目前,中國存在著多種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主要是“超市+農戶”、“加工企業+農戶”“、批發市場+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且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論階段。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運作模式,無論是生產還是流通階段,都屬于傳統的模式,發展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而現階段來說,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存在以下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財政資金、金融機構投資、農民集體投資等融資途徑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大量的建設,而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由于底子薄、國土遼闊,且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和農村生產力水平較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中國的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流通設施少且簡陋,缺乏相應的倉儲、檢驗、保險、冷藏設施以及冷鏈設施系統,在車輛進場管理、農產品檢驗等方面比較落后,效率低下。特別是縣鄉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落后,沒有農產品專業交易市場,大部分鄉鎮集貿市場還是規模較小的集市市場,其中少數是簡陋大棚等設施,多數是露天交易,相當多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仍然停留在提供場地、出租攤位、自由成交和收取管理費的初級市場經營管理階段。縣城超市少且規模小,營業額占商品零售額的份額較少,并且超市還沒有延伸到農村,一般鄉鎮只有一些小商品銷售門店,難以滿足農民買賣農副產品以及增收后對消費品日益增長的需要。由于農產品對物流運輸設備、儲存方法等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農產品運輸需要大量針對農產品和農用物資特性的專業運輸工具,而我國農產品專用運輸工具極為缺乏,且冷鏈物流的硬件設施建設不足。中國冷鏈物流水平落后,發展和分布不均衡,無法為易腐農產品提供低溫保障,造成農產品大量的損耗,物流費用高,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專業冷藏設備如冷凍庫的缺乏是導致中國冷藏物流落后的一個關鍵因素。在鐵路方面,冷藏車僅占總量的2%左右,且大多是陳舊的機械式速凍車皮,缺乏規范的、保溫的保鮮運輸車廂,運量還不到鐵路貨運總量的1%;在公路方面,現代化的冷藏卡車嚴重不足,中國冷藏車保溫汽車的占有率極低,僅為貨運汽車比例的0.3%,而發達國家中這一比重,在美國為1%,英國為2.6%,德國更是達到了3%。目前,中國生鮮農產品流通中還沒有廣泛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存在著不合理的包裝、運輸、儲存現象,致使生鮮農產品質量和鮮度不能得到可靠的保證。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主要表現在:先進的糧食散裝技術得不到廣泛的應用,糧食散貨率比較低;農產品冷藏和保鮮技術水平較低,還沒有實現從田間采后預冷到消費者冰箱的全程冷鏈,適應不同農產品特性的寬溫度帶冷藏技術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檢測糧溫、控制糧情變化的管理方式普及率較低;糧食質量檢測方式在許多糧食企業還比較落后;對農產品進行規范化、合理化包裝還需要進一步設計與開發;適應多品種、小批量、高頻率的農產品物流的配送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推廣和應用。目前中國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遠不能滿足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需要。中國地域遼闊,地區差異大,農產品種類繁多,這就需要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全面規劃和合理布局。而目前,中國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一方面存在資金不足、投資分散和使用不當等問題,另一方面存在著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等問題。總體看,缺乏全國性、開放、規范、有序的大市場,具有價格形成機制的大型市場數量少、區域分布不均衡,且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主產區,市場功能單一。當前中國農產品的交易方式較為單一,一般都是“選擇-講價-購買”很簡單的原始交易方式,達成長期合同交易的很少,拍賣的現代化交易方式運用更少。在農產品交易的過程中,結算主要采用傳統的現金收付。由于市場組織化程度低,交易分散,交易方式單一,缺乏公開的競價機制,市場價格不透明,中國農產品交易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農業的健康發展。近幾年來,國內頻繁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如瘦肉精、注水豬肉、注水雞鴨、蔬菜農藥殘留等,引發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注,同時也為市場監管部門拉響了警報。這些事件暴露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監管的缺位。由于中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正處于探索中,許多制度尚不成熟,因而農產品流通的具體法律制度還未系統建立。首先,沒有對在渠道體系中處于中介位置的農村合作社、農業協會以及經紀人予以明確的法律定位與約束。其次,農產品市場、農產品交易規則缺失,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頒布一部完整的農產品市場流通交易法。此外,農產品采摘缺少標準化、規范化的指導或監管;缺少中立性的產銷地農產品檢測機構和強制性的規定;缺少產銷地不合格的農產品的處理機制;缺少持續性的預防措施和財政預算。現行農產品的一些市場法規不完善,不便于操作和執行,造成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削弱了法規的有效性和嚴肅性。
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物流有很多先進的管理方法、流通技術和成熟的經驗,如何借鑒成功的經驗,構建有特色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將是中國農產品流通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通過本文對國內外的研究以及對中國農產品物流發展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應該根據我國的國情構建符合現實需要的農產品運作模式。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紐帶和渠道,農業向市場化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交易市場的作用。隨著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中國農產品流通已呈現較為活躍的狀態,目前已建立三級流通市場,即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農貿市場和超市、零售菜店。既有流通體系使得生鮮農產品能夠較快地聚集到產地批發市場,通過現場的直接交易,轉移到銷地批發市場,進入零售農貿市場或零售商店,面向普通消費者銷售。除此之外,隨著連鎖商業的發展,與廠區直接銜接的直達供應(銷售)方式也開始出現,加快了生鮮農產品的流通速度。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典型模式如圖3所示[1]。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中流通渠道較為復雜,一般通過兩級或兩級以上批發渠道后,才能把農產品轉移到零售商手中,這樣的模式不僅導致渠道環節過多,效率低下,而且存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信息不透明、不易管理等問題。現階段,很多人提倡中國農產品物流應該多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推崇使用農產品供應鏈流程管理方法進行管理,但筆者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層次比較明顯,且農產品基本來自農業大省的農村產地,分布比較分散,廣大的中國農村,難以實現現代化經濟意義上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供應鏈的構建是通過大規模生產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帶動起來,從而促使農產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司其職,各自專注于自己的核心領域,實現專業化分工,逐步形成一條產業的供應鏈。而我國現階段的農產品領域依然屬于粗放型,采用農產品供應鏈流程管理的可行性較小,且操作難度大。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國人多地少,且農村幅員遼闊;其次,農村的基礎建設還不夠完善,現代物流技術普及范圍有限;再次,我國農村現在依然還是小農經濟意識占據主體地位,這就使得農產品供應分散,難以集中化、大規模生產;我國農業金融體系不健全,農民集資難、投資風險大、資本回收周期長等問題較難解決;最后,農產品的流通組織化程度低,社會交易成本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不夠大,相關的法律法規問題不完善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綜合以上觀點,我國農產品物流模式既需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方法,同時也需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發展適合現實需要的物流運作模式。農產品物流不僅僅是簡單的“超市+農戶”、“加工企業+農戶”、“批發市場+農戶”等幾種模式,應該拓展更先進的模式,比如“政府+農業合作社或農戶聯盟+企業”模式。因為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目標就是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節約流通費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損耗,從某種程度上規避市場風險,所以,要促使農產品物流健康發展,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為農業提供公共農業社會化服務系統,主要通過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推廣等對農業給予支持;而農業合作社和農戶聯盟是為了實現規模化銷售,發揮“1+1>2”的效應,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以互助互利、社會獲益為宗旨;企業為農產品提供產后流通、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等服務,同時可以為農業注入資金,促使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環節從農業生產過程中分化出來,發展成為獨立的新興涉農經濟部門。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農產物流模式應發展成縱向一體化的運作模式,如圖4所示。
中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農產品要實現其實用價值和價值需要通過流通環節,因此,農產品流通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產品流通是否暢通,關系著中國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與質量,涉及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穩定。研究有效的農產品物流運作模式,將有助于改善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現狀,進一步促進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市場的改造升級,豐富農產品市場業態形式,完善市場設施及功能,提升市場的服務能力,促進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完善,對我國的農產品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作者:魏國辰劉沈艷工作單位:北京物資學院
- 上一篇:機電產品涂裝色差控制
- 下一篇:機電類實訓機構建設與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