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分析
時間:2022-07-19 10:05:25
導語: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新的社會背景下,將信息技術引入農業生產和經濟管理中,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聯網+”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然后指出“互聯網+”應用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問題,最后闡述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新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經濟管理;影響;創新途徑
信息時代,“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普遍應用,不僅將多個專業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而且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更新。在傳統的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較多,例如生產活動不穩定,作物產量會受到環境氣候的影響;銷售困境突出,不僅市場競爭激烈,而且運輸條件差,相應成本高;農作物市場信息不對稱,難以保障作物的安全、質量、價格。以下結合實踐,探討了“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一、“互聯網+”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
(一)延長產業鏈。農產品在傳統銷售上,主要是出售原始產品,農民的收入低,且會受到環境、市場的影響。“互聯網+”的應用,可以延長產業鏈,形成生產—加工—經營為一體的產業鏈。一方面,將農業生產、工業加工相結合,可以提高原始產品的附加值,保證產品質量。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交通運輸便利,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擴大農產品的銷售范圍。(二)轉變發展模式。“互聯網+”的應用,促使傳統型農業轉變為知識型農業[1]。目前,信息和技術,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農民收入的多少,不再取決于農業資源的投入大小,而是現代技術的應用情況,以及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和傳統型農業相比,知識型農業依靠的是高新技術,例如生物工程、農業改造,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三)促進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簡單來說就是丟棄舊產品、舊產業,發展新產品、新產業。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要想調整農業結構,應該堅持市場導向,要求農民充分利用市場信息,做出科學決策。相關調查顯示,我國9億農民中,其中70%以上在農業生產上沒有科學的規劃,對種什么、如何銷售,只是憑借以往經驗。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農民能了解農產品市場的行情,明確消費者的需求,在市場引導下,制定科學的規劃,推動農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四)提高經濟效益。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互聯網+”,可以提高經濟效益,體現在四個方面[2]:(1)降低信息成本,通過互聯網及時獲取信息,包括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指導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2)降低物流成本,利用互聯網縮短買家和賣家的距離,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提高商品流通速率。(3)能吸引更多客戶和供應商,擴展農產品銷售范圍,提高市場占有率。(4)在農業生產中加入科技因素,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節約勞動力成本。
二、“互聯網+”應用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問題
(一)管理成本高。就目前而言,農業經濟管理依然采用傳統模式,分析其原因,除了農民的思維和理念陳舊,更多的是“互聯網+”管理模式的成本高。站在農民的角度看,在市場和政策利好的條件下,雖然農作物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思想觀念沒有及時更新。采用“互聯網+”管理模式,需要農民出資,用于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的建設。由于成本高,多數農民難以接受。(二)需求有差距。在信息管理方面,由于目前“互聯網+”管理模式提供的信息比較單一,且在經濟活動中的管理效果差,和農民的實際需求有差距,也是影響快速發展的因素之一。互聯網管理系統和平臺構建完成后,提供的信息集中在農業生產、產品價格上,忽視了政策、科技、管理等信息。一方面,這些信息并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不少信息直接從網上照搬而來,難以發揮出應有作用。(三)技術人才少。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速度落后于工業和服務業,和技術人才數量少有關。分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是技術人才的擇業觀和就業觀造成的,他們大多選擇在城市工作,認為農村環境和條件差,會影響個人職業發展。二是農民在接受專業技術培訓時,往往重視理論知識,輕視操作技能,會影響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三是農業信息內容具有片面性,為技術人員提供的待遇水平差,會削弱工作積極性,難以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
三、“互聯網+”模式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新途徑
(一)加強政府引導。第一,政府要認識到“互聯網+”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價值,重視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宏觀引導、統籌規劃,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各級領導要細化工作任務,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構,編制配套考核體制。第二,遵循實事求是的理念,對農業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突破管理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三,政府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農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積極投資,調動企業、科研單位等社會力量,確保資金及時到位。第四,提供信息服務,在農業信息時,應該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考慮到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確保信息的指導性和前瞻性。(二)完善網絡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建設,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第一,在基礎設施方面,建立通信基站,提高通信信號質量,擴大信號的覆蓋面;提供信息咨詢業務,幫助農民更好地理解學習新技術[3]。第二,完善農村信息網絡,隨著光纜入戶工程的開展,確保農民享受到更加快捷便利的網絡服務,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可以提供政策、市場、技術、管理信息,切實滿足農業生產需求。第三,建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平臺,為農民提供知識講座、技能培訓,促使新技術為我所用,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第四,從人員角度出發,要求基層干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積極配合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的開展。(三)創新生產活動。利用“互聯網+”創新農業生產活動,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性化種植。在具體操作上,農民提供土地位置、面積、勞動力、年收入等信息,利用大數據算法進行計算分析,就可以生成個性化種植方案。農民可以了解農作物的種植類型、時間、市場價格、氣候條件等,從而優化種植活動,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二,融資貸款服務。“互聯網+”模式下,金融結構能為農民提供融資貸款服務,典型代表如京農貸。不僅為農民提供了啟動資金,而且能緩解融資難的問題,有利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4]。(四)創新宣傳途徑。基于“互聯網+”模式下,形成的農業電商平臺,可以用于農產品的宣傳,明確市場行情和客戶定位,提供客戶轉化率。其一,定位目標用戶群體,提高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可以節約廣告費用。例如:利用郵件、短信、微信、電話等方式,對潛在客戶進行溝通交流,提高互動水平。其二,根據客戶的不同喜好和需求,精確推薦農產品,例如生鮮果蔬、有機產品等,改善營銷效果。相比于鋪天蓋地的廣告,更能吸引客戶的目光。(五)創新營銷方式。“互聯網+”模式下,農業產品應該創新營銷方式,可以嘗試利用新媒體[5]。其一,建立新媒體營銷團隊,定期推送高質量的話題,例如:生鮮農產品的質量追溯,有機蔬菜的種植技術,以此吸引更多用戶關注。其二,培養技術人員,更新思維理念,樹立主動傳播的意識,可以借助于微信、淘寶等平臺,對農產品進行介紹,并開展優惠活動。其三,優化營銷方案,研究顯示,每天12-13點、19-21點,是信息的最佳時間,容易吸引客戶的注意力。
四、結語
新形勢下,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互聯網+”模式的應用,能延長產業鏈、轉變發展模式、促進結構調整、提高經濟效益。針對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網絡建設,創新生產活動、宣傳途徑、營銷方式,以此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安玫."互聯網+"模式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的新思考[J].信息記錄材料,2018(10):203.
[2]張德勝.淺談如何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J].商情,2018(51):27.
[3]趙曉燕.加強農業檔案管理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思考[J].卷宗,2018,8(33):50.
[4]王瑞芝.新農村建設中農業經濟管理創新思考[J].農業工程,2018,8(6):149-150.
[5]孫中平.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8(10):190.
作者:耿斌 單位:鄒平市韓店鎮政府
- 上一篇:環境保護與造林綠化方略
- 下一篇: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