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策略研究
時間:2022-02-22 10:18:38
導語: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吉林省應以爭當農業排頭兵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建設步伐。論文分析了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總結了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優勢及制約因素,從推動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拓展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研究加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優勢;制約因素;方法策略
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確定了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提出了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長遠目標,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了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步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明確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并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進行了全面和長遠的規劃。吉林省農業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快吉林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對吉林省的經濟發展乃至全國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非常重視吉林省的農業現代化發展,2015年在吉林省考察時明確提出了吉林省要堅定不移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爭當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的指示,為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1吉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優勢和保障
吉林省土地資源豐富,氣候適宜,在糧食生產和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根據《吉林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吉林省農業增加值為598.16億元,相對2017年增長3.2%;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為560.00萬hm2,比上年增加5.61萬hm2;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633.00萬t;全年全省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51.70萬t。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了吉林省近年來在土地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業機械化等方面的發展和進步。近年來,吉林省農林牧漁等產業總產值的配比關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產值和結構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漁業的產值比重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這種農業產業配比關系的變化,意味著吉林省的傳統農業結構正在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進行合理地調整,是吉林省農村經濟實力和農業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的重要標志。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水平是檢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超級稻一號”、“雜交稻一號”等農業新品種的培育,極大推動了吉林省糧食的增產增收,政府部門積極推廣農業培訓,使吉林省廣大農民和基層的農業干部在業務和整體素質上有了顯著提高,這些成績都是推動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中央關于“吉林省要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指示精神明確了吉林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目標,吉林省近幾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定,充分領會了新時代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明確了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戰略和方向,是吉林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政策保障。
2影響吉林省農業現化化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吉林省的玉米、水稻等糧食產量逐年穩定增加,漁、牧業等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有了顯著提高,但還存在一些影響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2.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制約著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可以加速推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我國農村人口遠遠高于城市人口,城鄉發展一直不平衡,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和農業大省,當前正面臨著快速發展城市經濟建設、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時期。當前吉林省農村的人均消費的交通、信息、教育和醫療等基礎設施也較落后,部分地區還缺少基本的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存在孩子上學困難、村民就醫困難等現象,這種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資源配置差距過大的現象,必然影響吉林省農業現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吉林省現階段經濟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影響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制約著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2018年,吉林省農機總動力是3464.19萬kW,擁有機電井19.42萬眼,節水灌溉機械5.49萬套,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220.26萬hm2。雖然近年來吉林省重視和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這些設施仍然不能滿足吉林省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部分地區的農民仍然在靠天吃飯,許多已有的水利設施是20世紀60、70年代的基礎建設,嚴重老化,影響灌溉效率。農業機械化設施的建設和有效利用也影響著吉林省農業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的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在種植、收割時仍然依靠人力,存在勞動生產率低下等問題。2.3農業科技水平落后是制約吉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吉林省農業科技水平和科技轉化與推廣成效顯著,但從整體來說,農村農業技術的實際水平與國內其它地區的差距還比較大,存在農業科學研究與農業科技的應用、推廣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部分農業科研項目實效性不強,因技術、成本等原因,還無法進行實際的應用和推廣。吉林省應在農業科技研究中發揮自身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優勢,進行玉米深加工、人參、鹿茸營養提取、應用等技術的研究和革新,使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和經濟的增長。農民是農業科技的直接應用者,吉林省在農業人才培養、農民的農業教育培訓等方面的力度還不夠。農村很多地方,農戶的科技意識不強,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還不夠,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吉林省農業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應該重視農村新型農民的培養,使農民在農業科技發展和應用中發揮主體作用。2.4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是吉林省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資源的過度和盲目開發導致吉林省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近年來水土流失、鹽堿地、荒漠化土地面積的迅速擴張,嚴重威脅著吉林省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化肥、農藥等的過量使用也影響著吉林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過量的化肥不僅會殘留到農作物中,還會隨著灌溉、地下水、地表等渠道流入江河、湖泊,破壞水源及整個水源地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同時對土地質量也有嚴重影響,造成土壤結構變差、板結、肥力衰退、農作物減產等現象。可見農業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耕地的破壞、污染日益加重,是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2.5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制約了吉林省農產品市場的開拓。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大大限制了吉林省農產品向國內外市場的開拓。我國新時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中的成員之間相互提供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符合吉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將農民和廠商,農村和城市聯系在一起,是推動吉林省農民走向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目前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并沒有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存在玉米、大豆等種植業價格高于國際市場,畜牧業產品加工質量、外觀包裝不占優勢,人參、鹿茸等林產品科技開發不足等現象,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完善吉林省農業發展制度、開拓農產品市場的重要環節。
3加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法和策略
3.1推動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集約化,才能促進土地的增產增收,最大化地實現土壤、水、生物等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促進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收入的提高,緊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吉林省農村目前的生產經營方式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式經營,已經不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推動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是促進吉林省農業現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吉林省目前還未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轉的市場機制,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改變傳統思想,理解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重要性,同時建立完善吉林省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制度,鼓勵農戶進行土地轉讓經營或合作化經營,實現土地的統一管理。土地的規模化經營過程中土地資源的配置和流轉可以通過市場進行調節,這樣既能減少土地使用過程中的分歧和爭端,也能使農業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切實提高土地耕作的經濟效益。3.2健全農業發展制度,拓展農產品的市場流通。健全完善各類農業發展制度是吉林省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包括吉林省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農業保障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應從經營組織入手,通過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合作經營組織和服務機構,信息共用、利益共享,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服務質量;同時還應健全專業化的農業市場體系,擴大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批量化,推動吉林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與國家或國際農產品市場相對接,促進市場流通;農業信息網絡的發展也是健全農業服務體系的重要途徑,通過在廣大農村建立信息化網絡,可以讓農民隨時學習農業生產和科技方面的最新資訊,是傳授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渠道。完善的農業保障制度是推進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吉林省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業發展的技術、資金等管理制度,保障農業發展的專業性和服務性;加大對農業發展的監管力度,以農產品的綠色、環保、無公害為標準,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的監管制度。只有確保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和規范化,實現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才能提高競爭力,拓展農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流通。3.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當前吉林省應著重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完善農機的推廣、供應、銷售、維修、裝配等服務體系,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根據吉林省的農作物種類和地理環境特點,應重點加大農田水利、機械化種植、收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保證玉米、大豆、水稻等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還應逐步加大溫室、漁塘、養殖場等設施的投資和建設,扶持、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蔬菜、水果、花卉等的種植及漁、牧業的養殖,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優化吉林省的農業產業結構。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同時也應重視農業科技基礎條件的改善,科研基礎設施、儀器、設備的水平直接影響科技成果的研究,政府應加大農業實驗室、實驗基地等的投資和建設,以基礎設施為保障推動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3.4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與創新、加大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吉林省應響應國家號召,加大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入手,改革和完善吉林省的農業科研項目的立項和評價制度,鼓勵各企業、高校、科研所等進行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根據吉林省長久以來的農業發展特點,應著重在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的新品種培育、病蟲害防治、農業機械化生產、農耕地鹽堿化治理等技術上攻堅克難,全面提升吉林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農業發展還應重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與建設,應在廣大農村推進新型農民的培養,充分利用吉林省的農業培訓中心、職業院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及網絡教育機構,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廣度,積極培養農村的養殖大戶、種植大戶等類型的實用人才,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只有不斷進行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才能將科技興農的號召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加快吉林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3.5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可持續生態農業道路。吉林省應結合自身的環境特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注重旱作農業、節水農業等資源節約型農業的發展,盡可能發揮吉林省黑土地的資源優勢,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作物產量,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迫切要求。近年來吉林省部分地區的耕地資源、水資源等沒有得到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面對部分地區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的情況,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就要高度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提倡綠色循環農業,為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尋找突破口和方向。發展綠色循環農業,要通過農田科學施肥、耕地合理種植、土地、河流的污染治理等措施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要發展和提倡無土栽培、立體化種植、養殖等高效的種植技術和健康養殖技術,通過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來節約農業資源;同時還應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以科技帶動農業發展,推進耕地荒漠化、鹽堿化的治理與改良,氣候變化下農作物的防災減損,玉米、水稻、畜牧產品等農產品的貯藏及精加工技術等的研究與應用,進行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與價值,推動吉林省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吉林省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吉林日報,2019-4-30(011).
[2]袁偉楠.基于二元經濟結構的中國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透視[J].現代商業,2018(34):159-160.
[3]張煜晗,裴莉,徐勇,王瑛彤,陳濤,杜娟.吉林省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1):70-71.
[4]陳錦茂.農村合作社與發展農業經濟內在關系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9(15):245.
[5]王果.農業集約化發展過程中路徑依賴現象研究[J].農業經濟,2018(10):62-63.
[6]曹鴻鵬,李勇,張磊,谷金英,鄒思佳.旱作節水農業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地區應用的重要性[J].吉林農業,2018(23):39.
作者:史曉君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 上一篇:淺談農業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 下一篇:農業眾籌風險及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