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1 06:33:00
導語: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論述了通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當前馬鈴薯產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加快良種繁育步伐,實現品種專用化、優質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種薯質量;實行規模化種植,營造品牌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健全市場信息網絡,幫助農民增收;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全面提升馬鈴薯產業素質和效益。
1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1.1種植生產情況
馬鈴薯是通渭縣的糧菜兼用和主栽優勢作物。從1999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按照農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把馬鈴薯種植當作壓糧擴經、壓夏擴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縣馬鈴薯面積達到3.15萬hm2,商品薯總量達50萬t,是過去馬鈴薯總產量的兩倍多。2006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在重新審視縣情,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馬鈴薯產業的主導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產業”的農業結構調整思路,當年馬鈴薯播種面積達到3.51萬hm2。2007年,在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總量的同時,縣委、縣政府把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當作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兩年充實內容、三年初見成效”的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目標,加快解決脫毒種薯應用率低、品種退化快的瓶頸問題。并邀請定西市愛蘭薯業公司進駐通渭西川園區,無償提供日光溫室50座、面積2.40hm2,用于脫毒原原種生產;縣農技中心租賃舊店子村耕地,投入資金60萬元,搭建網棚100座,開展示范性脫毒原種擴繁;依托省農科院引進脫毒原種50t,在華嶺鄉老站村、馬營鎮小營村等冷涼區落實隴薯3號脫毒一級種繁育面積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種-原種-一級種的馬鈴薯脫毒良種繁育體系。
2008年,縣上在確保完成4萬hm2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在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臺,與市愛蘭薯業公司協作,利用西川園區日光溫室121座建成脫毒原原種繁育基地6.67余公頃,預計年底可生產隴薯3號、隴薯6號、費烏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種脫毒原原種1500萬粒;借助“院地合作”平臺,與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合作,結合省列馬鈴薯良種補貼項目實施,在平襄鎮舊店子和新景鄉大寨村建成網室脫毒原種繁育基地20hm2,在華嶺鄉席家嶇、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馬營鎮小營、西山等7村建成一級種繁育基地165.33hm2。
1.2銷售情況
在馬鈴薯鮮薯銷售領域中,全縣已基本形成協會引領、能人牽頭、大戶補充的初級銷售網絡。縣馬鈴薯經銷協會楊尚鵬、義崗馬鈴薯協會劉甲昌、新景馬鈴薯協會李萬春以及馬營馬鈴薯銷售大戶張坤、張良玉、杜有余在廣州、武漢、西安等地建立了穩定的馬鈴薯銷售終端市場,并與隴西、安定、會寧等周邊縣區客商聯營,結成了互利合作的營銷伙伴,年外銷馬鈴薯鮮薯20萬t以上。
1.3加工生產情況
多年來,我縣馬鈴薯以農戶小作坊粗淀粉加工為主,加工用薯占全縣馬鈴薯總產量的20%,產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條等,不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產品銷售價格低。從2003年5月開始,縣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營造投資環境,利用原縣盤紙廠閑置廠房,邀請岷縣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資1100多萬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責任公司。這條日加工鮮薯600t,年生產2萬t精淀粉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加快了我縣擴大馬鈴薯生產規模、提高農民持續穩定的增收途徑。2005年,通渭縣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經理、民營企業家李永峰投資600萬元,從內蒙引進精淀粉生產設備,于當年10月底新建投產2萬t精淀粉生產線一條,2007年又投資400萬元,在義崗鎮新建2萬t精淀粉生產線一條,兩條生產線年生產精淀粉8600余噸。至目前,全縣馬鈴薯精淀粉生產能力達到4萬t,馬鈴薯粗淀粉生產能力達到2萬t,年加工原料30多萬噸。
2存在的問題
雖然通過近幾年的發展,通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但馬鈴薯產業自身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2.1良種繁育體系還不健全,優質專用品種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訓不到位,群眾對科學種田技術的認識程度和接受意識差,全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還不高,品種混雜、良種不良的問題依然存在,特別是優質專用品種缺乏,沒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產品,加之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剛剛起步,還未從根本上解決良種推廣的問題,從而影響了馬鈴薯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價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場營銷體系不完善,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全縣現有協會的發展層次還很低,內部運營機制、管理機制不規范,覆蓋范圍小,經營領域窄,呈現“軟、散、小”狀態,組織農民、帶動農民的作用沒有真正發揮出來,企業、協會、運銷大戶與廣大種植農戶之間的連接,以及與終端市場的連接程度都不夠緊密,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利益關系和產業鏈,群眾生產和銷售仍然處于自發狀態,組織化程度低。同時,市場建設滯后,沒有建立起大型的馬鈴薯專業批發市場,市場的價格調節、產品集散作用沒有形成。
2.3加工儲藏能力不足,產業鏈條短
全縣的馬鈴薯貯藏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貯藏需求和貯藏能力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導致產品集中上市,加之企業自身流動資金短缺,沒有建成較大的貯藏設施,收購加工原料嚴重不足,企業沒有實現達產達標,難以滿負荷生產,從而3發展對策
為進一步加快產業開發步伐,提升產業層次,真正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今后要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從重規模擴張向量質并舉轉變,加快良種基地和專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
我們要把發展的重點從規模擴張向量質并舉上轉變,在穩定4萬hm2種植面積的同時,切實加快良種基地和專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建設。一方面,要堅持引進良種和自繁良種“兩條腿走路”,加快良種化進程。重點在華嶺、馬營、新景、義崗、北城等鄉鎮逐步擴大良種繁育基地面積,利用2~3年的時間,力爭將華嶺及周邊氣候類型相似的鄉鎮、村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區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使全縣的脫毒原原種年生產能力達到2000萬粒,脫毒原種生產能力達到1.50~2萬t,脫毒一級種生產能力達到15萬t。不僅保證我縣馬鈴薯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而且為周邊縣區提供一定數量的優質專用種薯。另一方面,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品種結構,加快專用薯基地建設,重點發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種,力爭全縣加工專用型馬鈴薯生產基地達到3.33萬hm2,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優質加工原料。
3.2從重外銷拉動向外銷與加工并舉轉變,突出抓好銷售、貯藏和加工
要把產業效益提升的重點向加工增值轉移,在盡量擴大外銷鮮薯的同時,以增強貯藏能力和加工能力為關鍵,形成鮮薯銷售和加工轉化兩個“龍頭”并駕齊驅、相互競爭的格局,實現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在銷售體系建設上,要認真研究市場,組織有關人員到終端市場考察,鼓勵動員縣內協會、經銷大戶在終端市場聯系業主,拓寬銷售渠道,延長銷售鏈條,減少銷售環節和成本,使全縣外銷能力達到30萬t。同時,加強引導和扶持,加大城區和馬營、義崗、碧玉、新景等重點鄉鎮馬鈴薯專業交易市場建設力度,建立遍布城鄉、更加完善的收購網絡,切實縮短運距,解決老百姓的賣難問題。在貯藏設施建設上,要堅持長期規劃與近期建設相結合,制定建設規劃,力爭利用2~3年時間,使全縣貯藏能力達到40萬t。特別是要爭取項目和資金,扶持大戶、協會和企業加快貯藏設施建設步伐,引導其貯藏鮮薯、種薯,與農戶簽訂訂單貯藏,解決鮮薯集中上市與企業原料不足、價格不穩的矛盾和良種缺乏的問題。在加工企業發展上,按照“抓大扶中關小”的思路,重點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龍頭企業,使其盡快發展壯大,使全縣精淀粉加工能力達到5萬t,粗淀粉加工能力達到2萬t,年加工鮮薯40多萬t。同時,要引導企業實施強強聯合,加強企業之間的聯合發展,抗御市場風險,創立品牌經營,以品牌優勢占領市場,提高我縣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3.3從重行政推動向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并舉轉變,切實營造好產業開發的良好環境
要進一步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根據全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對目前設立的馬鈴薯產業辦公室要解決好機構設置和編制問題,在人員配備上充實優化。要對現有銷售大戶、營銷老板、協會負責人由政府組織,通過學習培訓、赴外考察等牽線搭橋的辦法,真正使他們有計劃、有目的、有能力接受外部信息,進入終端市場,做好產后服務,加大促銷力度。要切實加大資金投入,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動員農戶加大生產投入;另一方面,通過政府整合項目資金、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給予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影響馬鈴薯的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和企業效益的提升。
- 上一篇:干旱石質坡地火炬栽植論文
- 下一篇:地方稻作效益提高途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