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筋小麥病蟲草防治策略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9 04:32:00

導語:弱筋小麥病蟲草防治策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弱筋小麥病蟲草防治策略研究論文

摘要:分析總結弱筋小麥生產中病蟲草發生特點和發生原因,提出了弱筋小麥各個生長時期的病蟲草防治重點和防治策略。

關鍵詞:弱筋小麥;病蟲草;發生特點;防治策略

小麥是我縣的主要夏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在3萬公頃以上。2001年,為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開始種植弱筋小麥,到2005年,全縣弱筋小麥年種植面積已達1.33萬公頃。幾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我縣小麥生產的新特點、新要求,積極開展病蟲草害發生特點、防治技術的調查、試驗、推廣,有效地控制了病蟲草的發生危害,促進了我縣弱筋小麥產業化發展。

1主要病蟲發生特點

弱筋小麥病蟲的發生,既與常規小麥病蟲發生有相同,又由于其品種和栽培管理上不同,存在一些差異。目前,我縣弱筋小麥常年發生的主要病蟲草有: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銹病、小麥粘蟲、小麥蚜蟲、看麥娘、硬草、早熟禾、豬殃殃、繁縷、薺菜等,其中,小麥紋枯病、赤霉病、蚜蟲、雜草常年都可達中等以上發生。

1.1病害

1.1.1小麥紋枯病。紋枯病是我縣小麥常發性病害,常年發生中等以上,發病面積一般均達種植面積的40%以上,少數重發年發病面積達70%以上,感病品種達100%,個別田塊的自然白穗率5%以上。

1.1.2小麥赤霉病。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也是我縣小麥后期的主要病害,常年都有發生;其中,2002年達大發生程度,孕穗期就出現病穗,為歷史上發病最早的1a,系統觀察病穗激增期長達15d以上,為歷史上最長的1d,自然田塊病穗率達60%以上。

1.1.3小麥白粉病。白粉病是我縣小麥中后期的常發性病害,其發生與小麥品種和氣候關系密切,感病品種后期病葉率可達80%以上。

1.1.4小麥銹病。銹病是我縣小麥上的偶發性病害,常年輕發,近年觀察,除在易感的寧麥9號上偶有發生外,其他品種極少發生。

1.2蟲害

1.2.1麥穗蚜。麥穗蚜是我縣小麥上重要害蟲,常年達中等以上發生程度。2004年由于苗蚜發生基數大,條件適宜,達大發生程度,少數田塊在拔節期就出現蚜蟲危害,穗期邊抽穗蚜蟲邊上升,從始穗至齊穗7d時間百穗蚜量就達500頭以上,自然田塊5月中旬百穗蚜量達8000頭以上。

1.2.2粘蟲。粘蟲屬遷飛性害蟲,已連續多年在本地偏輕以下發生。

1.3雜草

本地發生的能形成危害的麥田雜草禾本科雜草有:看麥娘、硬草、早熟禾等,闊葉草有豬殃殃、繁縷、薺菜等。常年冬前在小麥播種后15~30d出現第1出草高峰,春季在小麥返青期出現第2出草高峰,一般形成危害的為第1出草高峰。

2主要原因分析

2.1品種是影響小麥病蟲發生的重要因素

連續多年調查,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白粉病與小麥品種感病程度關系密切。目前我縣種植的弱筋小麥主體品種寧麥9號發病程度要明顯重于揚麥13號,一般要重1~2級。如2002年寧麥9號赤霉病病穗率達52.25%,病指達18.32,而揚麥病穗率29.06%,病指16.58。同樣,白粉病寧麥病葉率達56.09%,揚麥病葉率僅4.72%。2005年調查,寧麥9號病株率70.56%(25%~100%),病葉率38.8%(20%~50%),病指6.5,揚麥發病極輕,病葉率僅1.7%(0~7%),病指0.5。

2.2氣候是影響小麥病蟲草發生的又一重要因素

小麥赤霉病為氣候性病害,其發病輕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小麥抽穗揚花期天氣狀況。暖冬氣候易導致小麥早發,也使得中前期病害特別是小麥紋枯病發生早,危害重,并加重了蚜蟲的越冬基數。如2004年夏熟由于冬春季溫高雨少,有利于蚜蟲越冬和春季增殖,穗期氣候適宜,穗蚜上升迅速,最終導致當年麥穗蚜大發生。2003~2004年秋播期間的良好墑情,為提高冬前化除效果創造了良好條件。大面積以異丙隆及其相關復配劑除草效果穩定,平均在85%以上,連續3a化除效果均在80%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田間雜草危害。

2.3農事操作是影響病蟲草發生不容忽視的因素

早播導致冬前早發,田間群體過大,一般易加重小麥紋枯病的冬前侵染率,加重紋枯病的發生,同時還可能導致冬前出草量加大,除草后殘留草增多,形成一定草害。一些年度的稻套麥更是加重了小麥紋枯病、蚜蟲的發生。連續多年使用甲綠磺隆,不適當使用除草劑,也是造成田間惡性雜草大量上升的重要因素。但遲播晚發的田塊則易加重白粉病的發生。

3防治措施

3.1因地制宜,綜合防治,積極運用農業防控措施

首先是合理輪作,精選種子,人工除草,通過提高耕作管理水平減輕雜草危害;其次是加強溝系建設,降低田間濕

度,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小麥紋枯病的發生程度;第三是適期播種,適量播種,合理肥料運籌,培育健壯個體,優化小群體,提高植株抗性。

3.2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大力開展化學除草

堅持立足冬前,分類指導,大力開展化學除草,重點推廣應用異丙隆為主的復配除草劑,禁止推廣使用對后茬危害大的長殘效除草劑。以硬草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選用50%異丙隆可濕粉或異丙隆復配劑,示范使用闊世瑪防除惡性禾本科雜草;以豬豬殃、薺菜等雙子葉雜草為主的田塊,于冬前選用10%苯磺隆化除,春季選用施甲合劑化除。

3.3查病治病,控防并舉,開展中期病蟲防治

重點是在2月底至3月中旬以小麥紋枯病、白粉病為主,一般年份開展查治,大發生年份實行普治紋枯病,并突出感病品種、早發田塊、高密度田塊查治白粉病、麥蚜蟲。防治紋枯病以5%井岡霉素為主,防治白粉病以三唑酮為主。

3.4主動出擊,藥肥混噴,全面搞好穗期病蟲總體防治

小麥穗期總體防治是夏熟病蟲防治的重點,堅持以小麥赤霉病、白粉病、麥穗蚜“兩病一蟲”為主攻對象,采用多酮加吡蟲啉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