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論文
時間:2022-12-09 04:35:00
導語: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黃土高原地區觀賞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計有野生觀賞植物53科105屬176種,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屬6種,被子植物50科101屬170種。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在園林綠化中可以用作行道樹、庭蔭樹、園景樹、綠籬樹、地被樹,在開發利用中被廣泛應用,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關鍵詞: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
0前言
黃土高原是東南濕潤季風氣候向西北內陸干旱氣候的過度帶,也是暖溫帶闊葉落葉林向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過渡的地帶。由于黃土高原特殊的地質地貌,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植被大面積的破壞。近年來,有關黃土高原植被、植物區系、群落功能和開發利用方面已經進行廣泛研究,為植物資源調查提供了重要參考。
1黃土高原自然概況
黃土高原地理范圍位于北緯340°~400°、東經1010~1130°、東起太行山,北自陰山,南至秦嶺、伏牛山,橫跨河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總面積達5.8×105平方千米。其中包含有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以及黃土覆蓋的高平原。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和雨量季節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熱濕潤。年平均氣溫414℃,年均≥10℃,積溫2000℃~3400℃;年降水量150650毫米,主要集中于6~9月份。全區自北而南跨越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南向西北降雨量逐漸減少,溫度降低,包括半濕潤、半干旱和干旱地帶。
2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的調查
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從廣義上講是指具有觀賞價值的一群野生植物。包括園林植物,花卉植物和綠化植物。利用樣地調查法,我們對陜西省延安地區的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經過統計,該地區有野生觀賞植物53科105屬176種,其中裸子植物3科4屬6種,占總數3﹪,被子植物50科101屬170種,占總數的97﹪。在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占絕大多數,單子葉僅占一部分,裸子植物的比例。
3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在園林綠化中的應用及價值
3.1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在園林綠化中的作用
在園林綠化中,樹木是一個重要的材料,它是園林綠化的主體,又是綠化水平能否提高的關鍵。因為園林綠化的多種功能與作用,主要是通過綠化樹種來完成。離開樹木就沒有綠化,就沒有綠化的功能與作用而言,也談不上綠化水平提高的問題,因此,除了充分開發利用栽培綠化樹種外,更應就地取材選用更多的野生植物資源。在未來的社會里,人們將更加重視野生植物的開發利用,其具體利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行道樹指列植于道路系統兩側樹木的總稱。主要栽培場所為人行道綠帶分年線綠島、市民廣場游徑和瀕臨因幾公里兩側。理想行道樹的選擇標準是從養護管理要求出發,行道樹應該耐瘠抗壓,防污耐損,蟲少病輕,強健長壽,易于整形,疏于管理;從景觀效果出發,應該春花秋色、冬姿夏蔭、干挺枝秀、花艷果實,冠整形優,景觀持久。
(2)園景樹這類數是指植于庭院、園林或公園,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能獨立成景的樹種。其選擇標準是根據樹種自身的特性和生態關系,因地制宜,還必須重視樹種的配植,更能發揮園景的觀賞價值。
(3)庭蔭樹是指主要為枝繁葉茂、綠蔭如蓋的落葉樹種,其中以闊葉樹種為佳,如能兼備觀葉花或品果效應則更為理想。庭蔭樹其要求是樹冠寬大,枝條向四周擴展,而下枝較多;葉片大而成濃綠色,陽光輻射不易透過;樹干通直,分枝點高,干上無刺,便于人們在樹下活動;生長較快,壽命較長,不易衰老,抗病蟲害能力強;花果繁茂,樹枝挺秀,不污染地面,能保持壞境衛生。
(4)綠籬樹是指在園林綠化中行列式緊密栽植組成的籬笆樹墻或柵欄的樹種。其功能與作用是起范圍和防范,或用來分隔空間和作屏障作用以及美化壞境等用。選擇綠籬樹的標準是要求其萌蘗性與再生能力強,耐修剪,移植易成活,多分枝,生長不易過快,植株、葉片宜小而密,花小而密,果小而多,能大量繁殖的樹種。
3.2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的價值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對觀賞植物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有了深刻的認識,對它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作用也比較清楚了,現在世界公認,一個地區綠化程度,園林植物覆蓋率及其配置,是一個地區文明進步的標志。所以各地都非常重視開發本地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觀賞價值日益被開發利用,其觀賞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花類。
指在花形、花色、花量、花香諸方面具有特色的植物,其中以花色更為重要,常見的觀華植物:山丹丹、黃刺玫、棣棠、紅瑞木、香莢迷、毛櫻桃、貼梗海棠、山桃、山杏、野牡丹、毛泡桐、黃薔薇、迎春、連翹、木槿、華北繡線菊、蛇葡萄等。
①山丹丹LiliaceaepumilumDC。
百合科,百合屬。花鮮紅色,無斑點或有時有少數斑點,花下垂,花被片反卷。花單生或數朵排成總狀。花期7-8月。蘇軾有“堂前種山丹,錯落瑪瑙盤”之經典詩句來贊嘆其觀賞價值。
②黃刺玫RoseanthinaV。
薔薇科,薔薇屬。花黃色,單瓣或半重瓣,無苞片。自然花期5-6月,是春末夏初的重要觀賞花卉,宜做花籬,花開時金黃一片,光彩迷人。
③棣棠Kerriaaponica。
薔薇科,棣棠屬。花色金黃,枝干鮮綠,花期初夏,重瓣棣棠花期更長,可陸續開花至入秋,通常栽植作花籬和建筑的基礎種植花材,或植于水池岸邊,假山石旁,草地一隅叢植,冬賞翠枝,夏賞金花,頗具野趣。
(2)觀葉類。
以觀賞葉色、葉形為主,有些可終年觀賞,常見的觀葉植物:白皮松、銀杏、欒書、雀舌黃楊、茶條槭、蛇葡萄、華山松、油松、側柏、杜仲、小葉女貞、沙棘、臭椿、黃櫨等。
①白皮松PinusbungenaZuccexEndl。
松科,松屬。白皮樹是我國特有的觀賞樹種,其樹形雄偉壯觀,干皮層班駁狀的乳白色極其醒目。襯以青翠樹冠,獨具奇觀。
②銀杏GinkgobilobaL。
銀杏科、銀杏屬。枝葉茂密,葉形秀美,每逢秋季,樹葉一片金黃,成熟的種子也白中透黃,為優良彩樹。
③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Laxm。
無患子科,欒樹屬。其樹形端正,枝葉茂盛而秀麗,春季嫩葉紅色,入秧葉黃色,夏季滿樹黃花,觀賞價值極高。
(3)觀果類。
指果實形狀奇特,色澤鮮艷,經久耐香,并不污染環境的植物。常見果類:火雞、枸骨、枸杞、文冠果、紅瑞木、接骨木、毛楱、山茱萸、山楂、柿樹、杜梨、狼牙刺、南蛇藤、沙拐棗、黃刺玫等。
①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
薔薇科,火棘屬。枝葉茂密,入秧果紅如火,可留在枝頭甚久,美麗可愛。
②枸骨Ilexcornuta。
冬青科,冬青屬。枝葉稠密,葉形奇特,入秧紅果累累,經冬不調,鮮艷美麗,是良好的觀果樹種。
③枸杞LyciumL。
茄科,枸杞屬。花朵紫色,花期長,入秧紅果累累,綴滿枝頭,狀若珊瑚,頗為美麗,是庭院秋季觀果灌木。
4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
4.1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狀
經過調查,發現黃土高原上的野生觀賞植物開發與利用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野生觀賞植物資源未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更談不上被引用到城市園林綠化中去,人們只是一味的追求外地植物資源,培育新的栽培品種,造成本地野生資源的極度浪費。再加上黃土高原特殊的氣候條件,許多引入的栽培品種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從而影響到整體的綠化水平。
4.2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中存在問題
我國在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中,有些是由于發展速度太快,條件沒有具備以及判斷失誤或決策不當或不得力等,違背了自然發展的規律,才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黃土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及氣候條件,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上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破壞嚴重。
在部分地區和單位,在開發利用野生植物中,缺乏科學技術的指導,片面追求資源的經濟價值,輕視資源的生態價值;采用不適當的利用手段,使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表現突出的有坎樹、坎枝、摘果、采葉,甚至使用挖根、剝皮等毀滅性手段,使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
(2)園林綠化中利用不多。
黃土高原野生觀賞資源相當豐富,尤其是一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如黃薔薇、文冠果等,只是被用在荒山綠化及防沙固土、水土保持方面,尚未引用到城市園林綠化當中,這無疑是對當地資源的一種無形浪費。
(3)開發利用范圍窄。
許多野生觀賞植物除用于黃土護坡,還可以適當開發其他用途。特別是其珍貴鄉土樹種,如側柏,既可營造水土保持林、防風林、也可以進行庭院綠化。
4.3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方向
黃土高原地區可供觀賞的野生植物種類很多,作為開發方向,首先應著重于開發觀賞價值大、經濟效益較高的種類;其次是根據地區特點,就地取材,發掘本地區的優良種類,從而獲取事半功倍之效。作為美化環境的植物,除觀賞其鮮而美麗的花朵之外,要注意格調多樣,盡量做到四季有花可觀,花后有果可賞,或以花香悅人,或以色麗奪目。
5結語
通過對黃土高原野生觀賞植物資源的調查與統計,可以得知,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植物遭到破壞的情況下,適時利用野生植物資源是刻不容緩的。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與利用對植被的大面積恢復是有益而無害的,而且應當光反應用到城市園林綠化當中,盡量減少人工林種植密度,并采取喬、灌、草、相結合的措施,使野生觀賞植物資源得到多方面的開發與利用,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黃土高原。
參考文獻
[1]付坤俊.黃土高原植物志[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7).
[2]鄭萬鈞.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12).
[3]牛春山.陜西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3).
[4]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