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發生特征及防治手段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1 10:17:00

導語:稻瘟病發生特征及防治手段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稻瘟病發生特征及防治手段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了盤錦稻區稻瘟病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并提出防治對策。

關鍵詞:稻瘟病發生特點防治措施

盤錦稻區是我省水稻產糧大區,同時也是高產稻區。追求高產的同時也誘發了多種水稻病害的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影響。近年來水稻稻瘟病在盤錦稻區發生趨勢加重,對水稻生產構成嚴重威脅。

稻瘟病又稱稻熱病、火燒病、叩頭瘟,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無性世代為Pyriculariagrisea(Cook)Sacc.]引起的一種病害。該病廣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國家和地區,是嚴重危害水稻生產的三大病害之一,也是限制水稻高產穩產的主要因素,分布遍及世界各產稻區。中國南自海南島,西起新疆、西藏,東至臺灣,凡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發生,稻瘟病年發生面積平均在380萬hm2以上,稻谷年損失數億公斤。病害流行年份一般減產10%~20%,嚴重的減產達40%~50%,局部的可致顆粒無收。而現代農業日益依賴于品種大量單一化種植,使遺傳多樣性遭受損失,加重了病害流行的潛在威脅。盤錦高產稻區普遍感病田塊經過兩年調查結果表明,平均減產在10%~20%,感病嚴重的田塊減產達35%以上。

一、發病癥狀

稻瘟病因危害時期和部位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谷粒瘟5種,盤錦稻區主要以葉瘟、節瘟、穗頸瘟為主。

葉瘟可分為慢性型和急性型病斑,慢性典型性病斑為棱型,兩端常有向葉脈延伸的壞死線,病斑中央灰白色。病斑背面有灰白色霉層,急性型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正反兩面都產生霉層,此病斑的出現是病害大流行的征兆。

節瘟多在抽穗后發生,初在節部發生褐色小點,逐漸環形擴大,節部變黑,向內凹陷,易折斷,發生嚴重時造成白穗。

穗頸瘟表現上部為淡褐色病斑,邊緣有水漬狀褪綠現象,向上下擴展,長達2~3cm。發病早造成白穗,發病晚則成熟度下降,秕粒增多,穗部的枝梗及小枝梗也可受害,變為褐灰白色。

二、發生原因

1.過多、過晚施用氮肥

盤錦地區在20世紀以前稻瘟病發生較輕,一般對產量影響不大。可是進入21世紀,為了追求高產,盲目地增加氮肥施用量,超過理論施肥量三分之一以上,使水稻營養生長時期生長迅猛,組織柔嫩,體內可溶性氮增加,降低其抗病性,利于病菌侵入而引起發病。

2.越冬病原豐富以及適宜的氣候條件

稻瘟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稻草、病種子帶菌所致。田間脫谷所遺留的病稻草在天氣轉暖后病菌開始活躍,侵染新鮮稻株。種子在浸種時期消毒不徹底,帶病種子進入大田也是稻瘟病發生的一個主要途徑。水稻生長季節出現的低溫、多濕、寡照等氣候條件也是一個誘發稻瘟病發生的主要途徑。

3.主栽品種抗病性下降

近幾年盤錦大面積主栽的水稻品種,由于連續的大面積高密度栽培致使原本抗病的品種抗病能力降低。

4.追求穗數栽培密度過大

2009年我們對不同插秧密度稻瘟病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證明,插秧密度與發病率也有正相關性。插秧密度過大,易造成田間封行過早、通風透光差、田間濕度大,可加速病菌的蔓延,構成了有利于發病的小氣候,易發病。

三、防治對策

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指導下,采取減少初侵染源,選用抗病品種,推廣科學的栽培管理和及時用藥劑保護等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合理施用肥料

推廣旱育壯秧、稀插、配方施肥、淺水灌溉等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減輕稻瘟病的放生。通過旱育壯秧、稀插,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強水稻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發生。在施肥上,搞好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有條件的實行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晚施、多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盤錦稻區以偏鹽堿田塊為主,在施肥中要進行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在改善土壤的同時提高水稻產量、減少病害發生。栽培上實行淺水灌溉為主,做到淺、干、濕相結合,為水稻后期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田間小氣候,降低稻瘟病的發生。

2.選用抗病品種

目前,鹽豐系列、鹽粳系列、遼河系列、遼星系列等水稻新品種是盤錦稻區主栽的優良水稻品種。這些優秀水稻新品種系列為盤錦糧食生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經過兩年的稻瘟病田間監測和調查結果顯示;鹽豐47、鹽粳188、遼河12、遼星一號等水稻新品種的抗性都在抗至中抗以上,適合盤錦稻區大面積種植。在生產中要不斷搞好良種提純復壯,保持優良種性和良好抗性。同時,建議農戶不要盲目引種,特別是盲目引進未經審定的品種(品系),以確保糧食豐收。

3.處理越冬病源

感病田塊收割脫谷后的稻草全部運出稻田,機械收割后殘留的稻草和脫谷剩余物要干凈徹底的燒掉或翻地深埋。清除溝旁雜草要做到育苗前把染病稻草全部處理干凈。

4.科學開展藥劑防治

目前,主要的防治藥劑有富士一號、稻瘟靈、三環唑、使百克,在生產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藥劑防治效果。經過兩年試驗、示范,應用上述藥劑對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均達到90%以上,對葉瘟和穗頸瘟的防治效果好于粒瘟和枝梗瘟。公務員之家

(2)防治時期。從分蘗期開始,深入田間調查,及早發現發病中心。當出現急性病斑或病株率達3%時,及時施藥防治。如果葉瘟較重隔7天再施一次藥,必須嚴格控制葉瘟。防治穗頸瘟,可在抽穗始期和齊穗期各施一次藥。對于低洼地塊和水稻營養生長過盛的地塊,無論有無葉瘟,遇陰雨多濕,低溫寡照天氣,一定要在抽穗始期和齊穗期各施一次藥,控制穗頸瘟發生。

(3)施藥劑量。25%使百克乳油600ml/hm2;40%富士一號或40%稻瘟靈1500ml/hm2;20%三環唑可濕粉劑1500g/hm2,于上午10點之前,下午3點以后施藥,如遇雨天不便于施藥,也要抓住雨停間歇打藥,做到用藥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