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種植適宜生長植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11:11:00
導語:鹽堿地種植適宜生長植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了讓土壤鹽堿度高的地區城市綠化得以改觀,為了給特殊土壤環境的植物生長創造一個適宜的、具有持續性的生長條件,特對以往工程經驗進行總結。
[關鍵詞]排鹽堿綠化設計
一、排鹽堿工程
1.排鹽堿設計要點
在排鹽堿設計時,首先是與當地底下水源隔離,阻斷土壤的毛細現象;其次要將植物根系生長范圍內的土壤,更換成為肥沃的種植土,同時要在隔離層內做好排水管,保證在地下水位上漲或降雨時順利排水,根系能夠正常呼吸。施工斷面上看,從下向上為原生土層、隔離層、客土層,隔離層內設置排堿管。
此外在設計時還要明確以下細節:
首先,要了解周邊綜合管網的情況,排堿管的排布要按照就近原則接近城市雨水管網,而排堿管的位置還要對其他管線合理避讓。其次,從排堿層設計深度來講,深度越深,排堿效果越理想,但現實中,除了要高于市政雨水管網,還要考慮到要在地下水的臨界水位之上,為了防止地下水位上漲對上次土壤造成污染,一般隔離層厚度要在200-300mm之間。另外,在材料選擇上,排堿層的隔離層通常選擇碎石和粗砂,顆粒大,可有效阻擋原生土的毛細現象;而排堿管現通常選擇一種pvc材料的排水管,管壁加工有螺紋狀凹槽,凹槽底設有滲水口;而排堿管外部包圍無紡布和沙作為過濾層;上方則換填肥沃的種植土,確保植物生長,通常換填種植土深度要不小于800mm,最好是在1200-1500mm,根系生長空間充足。最后,還要兼顧經濟效益。按現階段市場價格,排堿管設計單平方通常增加成本60-80元。所以在大面積鋪裝及道路下方,可以少設或不設管線;種植點狀大樹時,可在地下設深樹池,局部換填種植土,來保證成活。
2.排鹽堿施工要點
(1)隱蔽工程決定項目成敗,要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沿海地區鹽堿地園林工程由于受到立地條件的限制,在工程的施工程序、技術標準與規范方面于一般的園林工程有較大的區別,工程的工序復雜,施工的難度加大,施工面多,交叉作業多,提前做好施工方案非常關鍵。
以居住區建設為例,各大施工節點按工序排列,通常為土方施工、建筑施工、綜合管網施工、排堿施工、景觀施工等環節,而各大施工節點又有可交叉點,精準的安排施工交叉點,對縮短施工周期,減低工程造價都有明顯的作用。
但一些施工的細節要精細,不能簡化,如排堿管的坡度設置、過濾層的設置、回填土的分層夯實都關系著今后的排堿效果。
所以施工操作過程中,應進行重點控制與管理,嚴格施工程序與質量標準,確保鹽堿地綠化工程施工質量。對工程建設的成敗起決定性作用。
(2)對種植土嚴格把關,防止種植土二次污染
首先,對種植土的土源進行嚴格把關,取樣檢測。保證其含鹽量不高于2‰,含堿量不高于7‰。取土時,盡量取表層土,禁止深挖土源;同時,如果條件允許,分批進場的種植土,每批都要留樣檢驗。
其次,種植土到達現場后,如不能立即換填施工,要定點堆放,同時堆放地要與原生土地面隔離,禁止現場反復倒運和翻挖。
二、綠化工程
1.綠化設計要點
(1)選擇鹽堿地區本土植物,抗鹽堿性強,生長勢旺盛。以東營為例,當地自然植被喬木有檉柳、絨毛白蠟、龍柏等,草本的蓮蓬、蘆葦等植物也能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
(2)對華東植物板塊進行摸底。東營地區如:
2.綠化施工要點
(1)苗木提前進場假植。施工時,一般選用的苗木通常來自于項目周邊的苗圃內,由于苗圃的水肥狀況、氣候條件較好,所以一般直接進場栽種會減低成活率,通常理想的做法是要提前進場假植。如果施工最佳時間是春季,那么最好提前半年前在在當地馴化后,進場栽種,效果好,成活率高。公務員之家
(2)不同規格的苗木種植的注意事項。鹽堿土地區種植喬木規格建議不要過大,一般苗木胸徑保持在6-8cm為好,小規格苗木適用能力強,消耗少,成活率高;當景觀效果必須采用大規格苗木時,可以采用樹池種植,在種植點深挖,砌筑3m×3m×1.5m的磚池,池底鋪設中砂層,內部換填種植土,再將大苗移植到位,這樣可以有效隔離鹽堿,又為大樹提供了足夠的生長空間。但此種種植方式要注重水肥的補充,種植之初建議管子深插入地,要澆透水,葉面施肥;后期一年春秋兩季各施一次肥。
如果景觀綠化范圍內天然湖體,該處湖水通常與地下水位相連,鹽堿度較高,此時排堿管如果靠近湖體,很容易在汛期到來時,湖體水位上漲,堿水倒灌進入排堿管,造成換填的土壤污染。此時,可以在綠化地與湖岸間砌筑界墻,將換填土部分和湖水阻隔。砌筑時要注意的是應采用強度大、透水性差的水泥磚,同時,基礎一定要建在隔堿層之下。
(3)栽植季節的選擇。一般栽植季節最好控制在春季,氣溫不高,落葉植物沒有萌發,可將植物損耗降至最低。如果工程進度要求,必須在高溫季節進行施工,則建議在陰雨天栽植。
- 上一篇:稻區稻瘟病防控研究論文
- 下一篇:剖析體育教師勞動價值的評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