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保護地蔬菜用藥的科學指導

時間:2022-01-23 11:51:00

導語:剖析保護地蔬菜用藥的科學指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剖析保護地蔬菜用藥的科學指導

摘要: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是科學用藥,介紹了科學用藥的方法,包括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按發病規律用藥、按藥效適時用藥、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以期科學防治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一、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種子均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種時宜用熱水浸泡或拌藥消毒。幼苗期高濕低溫系染病環境,加之保護地設施內連年種菜,土壤雜菌多,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濕高溫低,以防細菌性病害為主;高桿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風不良,高濕高溫,此時應以防治真菌性病害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溫干旱,以防治病毒病為先。目前保護地生產上,黃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蘆、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黃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葉斑病為主。

二、按發病規律用藥

施藥前要正確診斷發生的病害或可能發生的病害,勿將非侵染性病害認定為侵染性病害。如溫室黃瓜、早春甘藍等蔬菜,因前半夜溫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片上,因“倉庫”爆滿,營養不能運走,致使葉片增厚老化,出現生理障礙,葉片上出現圓形點,如同疥蛤蟆身上的點子。對這類生理病害,打藥無濟于事。再如黃瓜生長點萎縮、中部葉緣發黃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癥,與細菌、真菌、病毒無關,自然打藥也不起作用。治蟲時需先確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蟲,然后選擇專一性配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有目的的綜合防治,切勿圖省事、省時,將不能混用的農藥胡亂配合防治病蟲害。勿用殺蟲劑治病,勿用殺菌劑滅蟲。

細菌性病害發病的環境多系高濕低溫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蟲害發病環境是高溫中濕(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溫干旱環境、作物上有蟲傷或機械損傷傷口時才發病,人為地控制一兩個發病條件均可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無發病條件作物有類似癥狀者,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噴藥前必須辨清病蟲害的特征、發生活動特性和農藥的防治對象、性質,做到對癥下藥。

三、按藥效適時用藥

防治農藥多是保護性藥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要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噴藥。滅蟲農藥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漚制糞肥期施用,消滅地下害蟲,蔬菜生長期用毒性較大的殺蟲劑易造成藥害,毒性小、用量少則效果差;地上部害蟲在羽化期或著果前施用,成齡害蟲抗藥性強,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對番茄鉆心蟲施藥過晚,蟲已鉆入果實內,很難消滅。

配藥前先看準農藥有效期,新出廠的農藥,濃度以最大限度對水,臨近失效期的農藥以最低限度對水,濃度不要過大,如普力克、乙磷鋁,否則效果反而差,且浪費藥劑,易燒傷植株。另外,需認準農藥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農藥,按40%濃度配制噴灑,也不要把含量5%的農藥當做50%對水施用。農藥以單一品種施用較為適宜,也可將2種農藥混用,如作用對象相同則用量減半,如作用對象不相同則按最低濃度噴施,且以內吸收性和融殺性混用為好。

四、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

保護地內溫度高低懸殊大,濕度大,噴藥時掌握溫度在20℃左右、葉片無露水時進行,藥液易著葉面,水分迅速蒸騰后,藥液形成藥膜,防病效果好,維持時間長。梅雨連陰天或剛澆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噴藥,因此時作物葉子大量吐水,易沖洗藥液而失效(保護地內露水70%以上系葉片通過氣孔吐水所致),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不用藥,否則葉片易受害老化。溫高、干燥、苗弱,用藥要少。一般感病或發生蟲害應連噴2次,間隔5~7d,陰雨天只要溫度在20℃以上就可噴藥,以葉背面噴藥為重,鈣化老葉少噴,以保護中小新葉為主。噴霧量以葉面著藥為準,勿過量而使葉上流液,否則葉面著藥少,浪費藥劑,效果差。個別植株感病,以涂抹病處為宜;病害嚴重時,以噴、熏結合為適,防病管理中以降濕為主,盡量減少噴藥量和次數,既可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又能節約藥劑,生產無公害蔬菜,創造蔬菜最佳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高產和高效。

參考文獻:

[1]毛榮姿,夏建平.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78,181.

[2]張霞.溫室蔬菜病蟲為害的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27-28,31.

[3]郭晉太,韓建明,楊愛國,等.早春拱棚茄子防治灰霉病藥劑篩選研究[J].北方園藝,2008(1):211-212.

[4]唐翠萍,羅蘭媛.特克多防治韭菜灰霉病藥效試驗[J].長江蔬菜,1995(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