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油菜復種大豆種植形式特色

時間:2022-01-26 02:43:00

導語:探究油菜復種大豆種植形式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油菜復種大豆種植形式特色

摘要:總結了**縣油菜復種大豆種植模式,分別介紹了該模式下油菜、大豆的高產栽培技術,以供采用該模式的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油菜;大豆;復種;栽培技術

**縣地處遼西走廊,繁殖油菜籽已有多年的歷史,曾占據過全國2/3市場。但由于馬鈴薯等高投入、高產出的前茬作物不斷推廣,油菜籽面積受到沖擊,由過去的小戶連片種植轉向農場、種植大戶的大面積種植。前茬油菜、下茬大豆已成為當地的主要種植模式。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油菜栽培技術

1.1品種選擇

宜選擇生育期較短、抗性較強的品種,如四九、油青等。

1.2選地整地

種植油菜地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灌良好、雜草較少的地塊。一般整地在晚秋進行,先旋耕打碎前茬作物根茬及殘留物,然后平整耙壓,春季土壤開化后播種;也可以在春季旋耕、播種一起進行。

1.3播種

油菜是較抗寒作物,經過早春低溫有利于其完成春化階段,順利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因此,在3月中下旬即可以播種,最遲不能超過4月5日。由于種植面積較大,均采用機器播種,即做畦播種施肥一次完成。每臺機器每天播種5.33~6.67hm2,施復合肥337.5~375.0kg/hm2。遵循肥地宜稀、薄地宜密原則,畦寬135~175cm,幅距15~20cm,幅寬10cm,每畦播6行。用種子6.0~7.5kg/hm2(播種時按種子量對小米750~1500g/hm2,做到播勻播細。

1.4田間管理

由于春季干旱,因而水分管理是關鍵。播種后10~15d,小苗出土,此時若干旱,應適當進行1次噴灌,以利保全苗。5月1日左右,幼苗達2~3片葉時,應及時結合除草定苗。5月10日左右,油菜始見花。此時應隨灌水追施尿素,施262.5~300.0kg/hm2,水要澆透。如天氣特別干旱,還應適當澆水,保證果實飽滿度。

1.5病蟲害防治

油菜害蟲主要有蚜蟲、美洲斑潛蠅及小菜蛾等。蚜蟲始防期應在窩子密時,用吡蟲啉噴霧防治;美洲斑潛蠅及小菜蛾發現成蟲即開始防治,用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噴霧防治。花期水分供應充足是油菜籽高產的關鍵,因而應保證田間土壤潮濕為度,一般需澆水1~2次。結實期病蟲害防治仍是管理重點,特別是小菜蛾幼蟲,如防治不及時,會啃食幼嫩果莢,造成癟粒或畸形果,嚴重影響產量。

1.6及時收獲

6月下旬至7月初,油菜進入收獲期。收獲適期以菜莢變黃、籽粒變紅褐時開始,及時搶收,力爭1~2d內收割完畢。然后就地晾曬2~3d,完成后熟,及時脫粒。再把籽粒拉到晾曬場攤平晾曬1~2d后,篩選、裝袋入庫。同時把秸稈就地焚燒或拉出地外,馬上翻地,搶時播種大豆。

二、大豆栽培技術

2.1品種選擇

宜選擇高產、生育期中等的大豆品種,如鐵豐29、開交8157等。播種前精選種子,剔除病粒(粒上有花紋、斑駁和異形粒)、蟲食粒、破損粒、青粒、透明粒和雜質,選用包衣種子。

2.2播種

夏播大豆由于分枝力較差,應適當增加播種密度。行距在40~45cm,株距5~6cm,單粒條播,用種90.0~97.5kg/hm2,隨播種深施復合肥75.0~112.5kg/hm2,保證種肥隔離。此時正值雨季來臨,播種覆土不能太厚,以1~2cm為宜;鎮壓不能太重。播種至出苗前噴施除草劑封閉雜草。

2.3苗后管理

播種后5~6d,苗基本出齊,應及時查田補苗。補苗的豆種應浸種,以利提前出苗。間苗時間掌握在大豆幼苗長出2片對生單葉后進行、間苗時疏密、去弱苗、病苗、留壯苗。缺苗斷壟處留雙苗。間苗后結合除草中耕松土、破除土表板結。全生育期至少中耕松土3次、同時向根部壅土、逐漸培成壟。夏播大豆從開花到灌漿期葉面噴施3g/kg磷酸二氫鉀溶液1~2次,或交替噴施2g/kg尿素溶液。9月中下旬大豆進入鼓粒灌漿期,如遇干旱天氣,應適當澆水。

2.4病蟲害防治

播前每100kg種子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g對水2kg拌種,可預防根腐病;用40%甲基異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拌種,可防治地下害蟲;幼苗出土后真葉剛展開時,如發現花葉病毒,要及時拔除,同時用20%鹽酸嗎啉雙胍·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每隔5~7d噴1次,連噴2~3次。花莢期用4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豆莢螟、食心蟲等。整個生育期注意蚜蟲及造橋蟲的防治。

2.5適時收獲

夏播大豆完全成熟期應在10月中旬左右。在大豆粒歸圓后應及時收割。晾曬3~4d后脫粒,在晾曬場晾曬1~2d,裝袋入庫。晾曬時要攤平,鋪勻。同時每隔1~2h,翻動1次。

參考文獻:

[1]馮玉珍,杜景珍.油菜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07(12):22-23.

[2]鄭益生.稻板田直播油菜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173.

[3]柴武高,段志山,吳海燕.河西沿山冷涼地區甘藍型雙低油菜栽培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09(2):48-49.

[4]方慶旭,郭永萍,包宗武,等.包頭地區青貯玉米栽培技術規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8(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