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蔬菜病蟲害綜治措施

時間:2022-03-01 09:15:00

導語:小議蔬菜病蟲害綜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蔬菜病蟲害綜治措施

摘要:介紹了蔬菜病害的識別方法,并提出病害防治措施,以期為蔬菜病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蔬菜病害;識別方法;防治措施

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蔬菜的種植面積更是在經濟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種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隨著蔬菜種植種類的增加及種植方式的多樣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漸增多,許多菜農缺少防治蔬菜病蟲害知識,不能很好地識別病蟲害,在防治時沒有做到對癥用藥,或者用藥不合理,從而影響蔬菜的產量及產品質量。就蔬菜病蟲害的發生,根據病源的不同,可分2類,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環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傳染,如真菌、細菌、線蟲、病毒等引起的。正確識別蔬菜病害是做到準確、及時、有效防治的關鍵。現將蔬菜病害的識別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病害識別方法

1.1認別時間

對于由真菌和細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識別時間為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時,如溫室和大棚應在放風前或晚間,葉片潮濕為宜;露地宜在早晨葉片結露或雨后,可明顯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

1.2根據發生條件識別

由于每種病害發生時所需環境條件不盡相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只能有1種或幾種病害發生,因此可根據外部環境情況初步判斷可能發生的病害。如:高溫干旱條件下一般只發生病毒病;高溫高濕條件下可發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黃萎病等。

1.3根據發生時期識別

蔬菜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發病,依發病期不同主要分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見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漚根,如黃瓜苗期易發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獲期間發生的病害,絕大多數病蟲害都在此期間發生,如黃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開花期發生,炭疽病多在果實成熟期發病。

1.4根據發生部位進行識別

病害發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莖、葉、花及果實等,根據發生的部位可確定病害范圍。如根腐病、根腫病、根結線蟲病、漚根及燒根等,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發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葉部發病;枯萎病、黃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莖部輸導組織;灰霉病、黑星病、臍腐病、炭疽病、軟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另外,對于發生在葉部的病害,還可根據發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斷屬哪種病害,如黃瓜角斑病多發生在下位葉,霜霉病多發生在中位葉,緣枯病發生在上位葉。

1.5根據主要癥狀進行識別

了解和掌握各類病害外部形態特征(即癥狀)是正確識別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關鍵,但任何一種病害癥狀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沒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種病害的顯著癥狀就可準確判斷出病害種類。細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現在葉部,潮濕時無霉(粉)狀物,但病部常出現膿狀物、潰瘍及腐爛現象,有時發生臭味,如黃瓜角斑病葉背面有菌膿溢出;青枯病用手擠壓橫切開的莖基部可見米湯狀菌膿溢出;蔬菜軟腐病病部腐爛有臭味。病毒病害病葉呈黃綠相間的花葉形,或呈線狀厥葉形,或有褐色斑塊的條斑形,頂部葉片變小,中下部葉片內卷。真菌病害發病部位有不同形狀(圓形、橢圓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濕條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顏色霉(粉)狀物,如黃瓜霜霉病在葉背面有灰黑色霉層,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層,炭疽病有紅褐色膠質物等。

二、防治措施

本著“預防為主、治早治小”的原則,以經濟、安全、高效為防治宗旨,采取生態防治和農業防治為主、其他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學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讓病原菌進入本區域,二是充分減少病原基數,三是減少和降低病害暴發成災的幾率。

2.1生態防治

通過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害發生的適宜溫度、光照、濕度防治,通常適宜的溫、濕度指標為:上午25~30℃,濕度60%~70%,棚溫30℃開始放風散濕,25℃開始閉棚保溫;下午溫度20~25℃,濕度60%左右;上半夜溫度15~20℃,濕度低于85%,20℃及時蓋簾保溫,利于養分輸送;下半夜溫度12~15℃,不低于10℃,濕度90%左右。如黃瓜霜霉病發生較重時,進行高溫悶棚,維持棚溫45℃約2h后再放風,這樣連悶2~3次,防效顯著。

2.2物理防治

通過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達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選擇抗病品種,培育無病壯苗,實行輪作、間作、套種,清潔田園,摘除老病葉,加強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學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鉀及微肥。葉菜類施肥以氮肥為主,適當配合磷鉀肥。花果菜類生長中氮磷鉀配合要適當,按照生長發育規律進行肥水管理,肥料以農家肥有機肥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鎂、鉬肥。

2.3藥劑防治

一是對癥用藥。菜農們既要掌握病害識別技術,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藥劑的應用范圍,以防亂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應選用普力克、甲霜靈(瑞毒霉)、乙磷鋁(疫霉靈)、百菌清、三唑酮、殺毒礬、撲海因、速克靈、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細菌病害應選用琥膠肥酸銅(DT)、醋酸銅(CT)、鉻氨銅、可殺得、波爾多液等銅制劑及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選用病毒A、植病靈、83增抗劑、抗病毒劑1號等。這些農藥的防治對象和范圍不同,只有對癥用藥才能達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銹寧)對白粉病和銹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種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細菌引起的病害。二是嚴格把握用藥濃度和次數。生產中有些菜農常因治療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藥濃度、增加用藥次數,不僅增加成本,還易造成藥害,加重污染;有的為求經濟而減少藥量和施藥次數,不能達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農藥使用說明,準確配制藥量、濃度,才能獲得滿意效果。三是適期防治。任何一種病害在不同地區都有發生與流行的時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區的發生規律,才能做到提前預防、及時用藥。在病害初發期,應首先控制發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藥防治,這樣既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廣泛使用低毒農藥。在選用農藥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這也是加快無公害蔬菜生產,實現蔬菜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五是輪換用藥。為避免病害對農藥產生抗藥性,降低農藥殘留量,不可長期單用一種農藥,應交替使用,一般一種農藥使用2~3次后,應換其他農藥品種。六是選擇適宜的劑型和施藥方法。目前,常用農藥劑型有需對水使用的水劑、乳油、懸浮劑、可濕性粉劑及可溶性粉劑等,直接使用的粉劑和顆粒劑,加熱后使用的煙劑;常用施藥方法有噴霧法、噴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藥時應根據天氣情況和棚室內濕度高低而選用適宜的劑型和施藥方法,如在陰天或棚客觀存在內濕度大時,選百菌清煙劑或速克靈煙劑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銅粉劑防角斑病、緣枯病等細菌病害。

參考文獻:

[1]吳扣蘭,劉裕嶺.蔬菜細菌性病害發病特點及防治對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識別與防治[J].農業知識(科技與三農),2009(6):57-59.

[3]孫海軍,劉玉波.蔬菜病害的識別與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09(2):41-42.

[4]鳳舞劍,張朝倫.設施蔬菜病害綜合防控技術[J].現代園藝,2009(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