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探討

時間:2022-09-22 11:33:00

導語: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探討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以高熱、貧血、黃疸為主要特征的一種人畜共患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高熱稽留,皮膚發紅,故又稱“豬紅皮病”。常在耳內側、背側、頸背部、腹側等部位毛孔出現暗紅色出血點;可視黏膜輕度腫脹,初期潮紅,后期皮膚黏膜蒼白、黃疸;尿液呈淡黃色、淡紅色或呈紅褐色,臥地不起;病豬耳朵變藍色、壞死,排血便和血紅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狀劃動,呼吸困難,衰竭死亡。近兩年該病在黑龍江地區呈現增多的趨勢,給豬場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現將一例臨床病例的診治過程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牡丹江市近郊一個體養豬場有基礎母豬40頭,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其中斷奶后仔豬100頭,有30頭陸續出現高熱、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不振,喜臥,呼吸急促。發病初期畜主誤認為是普通感冒,遂使用青霉素、安乃近等藥物進行治療,通過2d的用藥,病情不但未見好轉,而且逐漸加重,病豬越來越多,并有2頭死亡。

2臨床癥狀

病豬體重約25~30kg,測量其中10頭仔豬體溫,均在40℃以上,呈稽留熱,食欲下降或廢絕,飲欲增加,精神極度沉郁。耳尖瘀血,呼吸急促,部分病豬皮膚潮紅,毛孔有出血點,病程稍長的豬皮膚蒼白,個別病豬還伴有可視黏膜黃染現象。糞便干燥,呈球狀,表面附有粘液,尿液黃褐色。

3病理剖檢變化

病死豬外觀皮膚潮紅,毛孔有出血點,腹下有瘀血斑塊,眼結膜蒼白黃染。剖開后發現腹水增多,呈黃色,血液稀薄,且凝固不良;脂肪輕度黃染,肺臟充血,水腫,心臟冠狀溝水腫,肝臟腫大呈棕黃色,質地脆弱,脾臟腫大,呈暗紅色。全身淋巴結有不同程度的水腫。

4診斷

4.1臨床診斷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高熱稽留、貧血和黃染的典型癥狀以及病理剖檢變化,初步診斷該病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4.2實驗室診斷

為進一步確診,對發病豬采血進行了鏡檢。從病豬耳靜脈采血,放入到加有抗凝劑的試管內,輕輕搖勻,取一滴抗凝血加到潔凈載玻片上制成壓片。鏡檢發現視野內大量紅細胞形態發生變化,呈鋸齒狀、星狀等不規則形狀,且出現紅細胞游走現象,來回擺動。由此可確診該病為豬附紅細胞體病。

5防治措施

(1)立即隔離病豬,對死豬進行深埋處理,清理舍內糞便,對豬舍進行徹底的消毒。

(2)未發病豬用強力霉素拌料進行預防,每100kg飼料添加100g強力霉素。

(3)發病豬肌肉注射三氮脒,5mg/kg,1次/d,同時在飼料中添加強力霉素(每100kg飼料添加100g強力霉素)。為防止高熱引起機體發生酸中毒,在飲水中加入0.3%碳酸氫鈉,讓豬自由飲用。

(4)在對因治療的同時,配合使用柴胡注射液,分點深部肌肉注射進行退熱,對重癥豬采取強心補液、應用鐵制劑等對癥治療措施。

通過采取以上綜合措施,病豬2d后有明顯好轉。治療5d基本痊愈,耳靜脈采血,血涂片鏡檢,結果未發現異常的紅細胞。之后電話回訪,豬群已恢復正常,未見新發和復發病例。

6小結和體會

豬附紅細胞體病主要通過蚊蟲等吸血昆蟲進行傳播,每年7~9月份是該病的多發季節。另外,外傷如去勢、免疫注射、剪齒等過程中消毒不嚴格可引起該病的傳播,也有人提出豬群垂直傳播的說法。但近幾年通過從許多豬場采集的血樣鏡檢中發現,許多未發病的豬場幾乎都攜帶附紅細胞體,因此該病的發生已無明顯的季節性。既然豬只基本上都攜帶附紅細胞體,因此吸血昆蟲傳播該病并不是主要因素,而應激因素對該病的流行表現主導作用,如長途運輸、防疫注射、突然換料、營養不良、氣候惡劣、仔豬閹割、母豬配種、分娩等致使豬只抵抗力下降時發病較多。該病以群發病居多,其他感染病如流感等也可引起該病的暴發。而飼養管理好的健康豬只,在無應激因素的情況下,有的豬只血液鏡檢雖然攜帶附紅細胞體,但直到出欄都不會發病。因此,健康的豬體,健全的防衛功能,能較有效的抑制附紅細胞體在血液中的繁殖,從而使豬和附紅細胞體之間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

由此可見,加強豬群飼養管理,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在該病的預防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人性化的飼養管理,良好、舒適的環境衛生,清潔無污染的飼料和飲水,是預防該病的關鍵,是豬群健康的最有力的保證。

該病防治的關鍵是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準確的用藥,并控制好繼發感染,同時加強飼養管理,豬群密度合理,注意通風,減少應激,提高豬群總體抵抗力,這樣能大大的提高治療效果。